2020年06月15日
第03版:旅游报03版

让观众在光影中看懂非遗

——国图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策划推出《他们鉴证了文明——非遗影像公开课》

□ 本报记者 张玫

6月13日起,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特别策划的《他们鉴证了文明——非遗影像公开课》系列课程在多家视频平台陆续上线,这部“专家的评论音轨,大众的欣赏指南”,让观众能够“在光影中,看懂非遗”。本次系列课程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创新性转化的重要成果,也是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全国主会场活动——“2020非遗影像展”的重要展示部分。

记录国家级传承人绝学的纪录片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国之瑰宝。传承人所承载的技艺、经验、文化记忆与教学能力,是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与动力来源。正是由于传承人的坚守,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历尽沧桑仍熠熠生辉。由于传承人的这种核心性与不可取代性,加之传承人普遍年事已高,部分非遗项目存在“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情况。

201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全面启动,资料收集与影像记录并举,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史、非遗实践、传承教学的全方位记录,对已有文献进行收集,建立传承人专题资源库,并将记录成果制作成纪录片,进行公共传播。

“传承人手上的活儿、腰上的功夫,可以通过拍摄画面记录下来,而像触觉、嗅觉这样的内容,就不容易通过画面来呈现了。好比传统接骨,传承人在患者腿上摸几下,患者疼得喊起来,咔嚓一声骨头接好了,只看画面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拍摄他的教学过程,把内隐的技艺呈现出来。”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负责人田苗说。

田苗介绍,自2015年起,中心开始承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的学术咨询和验收工作,并于2018至2019年连续举办“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系列展映活动,向观众展示和推介记录工作的成果。“藏用结合,是开展非遗传承人记录工作的目的。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记录工作成果的转化,以便将这些成果更好地服务于非遗的传承、研究和传播工作。”

非遗专家同步解读的公开课

“出版图书、播放纪录片还不够,我们想到了把非遗影像和国图公开课相结合这个新思路。”田苗说。

据介绍,作为国图公开课2020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特别策划节目,本次系列课程创新性地采用“纪录片+公开课”的形态,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优秀成果中精选20部非遗纪录片,邀请来自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科学院、国家体育总局、中国艺术研究院等相关机构的11位非遗专家实时解读纪录片,通过“陪同观看、伴随讲解”的方式,从学术角度对影片中所涉及的非遗知识和传承故事进行点评讲解,使观众在欣赏纪录片的同时,更好地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领和内涵,更进一步领会非遗保护的精神和意义。

6月5日下午,记者现场观摩了非遗影像公开课“郑兰香——婺剧”的录制过程。伴随着纪录片的播放,主讲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所长王馗娓娓道来,介绍了婺剧的历史、唱腔,上世纪50年代的戏曲改革以及浙江省的地方戏曲,还探讨了如何看待地方戏曲中官话与方言的运用等话题,令人受益颇多。

记者了解到,公开课的录制时间从5月29日至6月7日,非遗专家点评讲解的20个项目包括“薛生金——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冯庆钜——杨柳青木版年画”“郭泰运——朱仙镇木版年画”“牛玉亮——口技”“沈少三——撂石锁”“季克良——茅台酒酿制技艺”“王阿牛——绍兴黄酒酿制技艺”“郑兰香——婺剧”“刘永安——木偶戏(邵阳布袋戏)”“雷雨霖——传统中医药文化(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桑杰——藏医药(七十味珍珠丸赛太炮制技艺)”等。

把记录工作持续深入进行下去

非遗影像公开课系列课程于6月13日起在爱奇艺、腾讯、优酷、哔哩哔哩等多家视频平台陆续上线发布。“专家的讲解以画中画的形式呈现。有专家‘陪同观看’,观众会获得新的视角、新的知识。”田苗说。

6月9日—14日,国家图书馆还在国图影院进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优秀成果线下展映活动。读者可通过“国图艺术中心”微信公众号进行预约,每日每场活动预约人数限额20人。展映的20余部纪录片包括《印泥制作技艺(上海鲁庵印泥)传承人:高式熊》《剪纸(徐州剪纸)传承人:王桂英》《京剧传承人:赵燕侠》《北京评书传承人:田连元》《目连戏(南乐目连戏)传承人:贺书各》《苏州评弹(苏州弹词)传承人:金丽生》《吟诵调(常州吟诵)传承人:秦德祥》《口技传承人:牛玉亮》等。

据介绍,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已完成2015年和2016年两批抢救性记录项目的验收工作,共有478个项目通过了专家的评审,其中47个被评选为优秀项目。2020年3月10日起,国家图书馆在其微信公众号推出“他们鉴证了文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优秀纪录片巡礼”,希望广大读者通过47个优秀项目的综述影片走近传承人,找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与魂,从中汲取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对高龄传承人进行抢救性记录,是在和时间赛跑,是要赶在老人们年华老去之前,把他们的毕生绝学记录下来。除了高龄传承人,还有众多尚处在技术和技艺黄金期的传承人,他们有着鼎盛的非遗实践、传承能力和热情,他们的代表作品、看家本领,正等待着我们去记录;还有大量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非遗实践和传承活动,等待着我们去跟踪。”田苗说,自2019年起,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正式提升为传承人记录工作。对传承人的记录工作将更全面、更多角度地展开,除抢救性记录之外,还将开展代表作品典藏、实践与传承跟踪记录等多种记录工作。“留住老去的年华,抓住盛放的芳华,非遗的记录,永远在路上。”

2020-06-15 张玫 ——国图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策划推出《他们鉴证了文明——非遗影像公开课》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9182.html 1 让观众在光影中看懂非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