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10日
第03版:旅游报03版

景区预约限流常态化的必要性与实施建议

□ 唐继刚

今年2月以来,我国文化和旅游战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在疫情防控、文化和旅游产业重启两条战线上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有效推动了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安全有序复工复产。为了避免五一假期景区出现人员聚集,文化和旅游部对五一景区开放提出了错峰、限量、预约、有序的总体要求并制订了与之相应的具体措施。实践证明,预约限流等一系列举措对今年五一假期景区安全有序运行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2019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就提出了2022年5A级国有景区将全面实行门票预约制的目标。所以,通过预约限制旅游客流并不是疫情之下景区管理的权宜之计,而是我国拟建立的一种常态化景区管理制度。笔者认为,实施预约限流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景区超载在创造高额旅游收入的同时,也使景区管理陷入疲于应付状态。尽管有些景区联合交通管理部门制定了详细的旅游客流高峰管控预案,但一些热点景区旅游高峰期交通拥堵、停车难的情况依然严重,在景区超载情况下,景区有关部门对游客不文明行为、游客安全、旅游市场秩序的管理比较困难,文物破坏、安全事故、商家宰客等现象时有发生。

第二,景区超载可能破坏“绿水青山”、损害名胜古迹。众多游客、车辆带来的噪音会惊走鸟类,鸟类离去会增加森林病虫害;大量游客踩踏土壤可能导致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在景区超载时,游客对名胜古迹的破坏不仅限于不文明行为,大量游客呼出的湿气和二氧化碳会损害壁画等文物,频繁闪烁的闪光灯可能导致丝绸等文物中的有机物分解。

第三,景区超载严重影响游客体验和景区居民生活质量。景区超载不仅导致公共空间拥堵、服务业超负荷运转、物价上涨、环境污染、生态质量下降等问题,还可能增加犯罪率、诱发踩踏等事故,凡此种种都会降低游客体验及景区居民生活质量,并可能引起景区居民,尤其是未直接从旅游业中获益的景区居民对游客的排斥,从而进一步降低游客的旅游体验。游客旅游体验下降及由此导致的低重游率、负面口碑会压缩景区未来的市场空间,并可能使一些高端游客转向境外游。

第四,“无预约,不旅游”可以刚性预防景区超载。多年来,为了防控景区超载,我国先后建立了旅游客流预警制度、旅游高峰时段应急管理制度。然而,由于旅游客流预警缺少刚性,旅游高峰时段应急管理重在应对而不是预防景区超载,一些景区超载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治。如果在今年疫情防控背景下开始实施的预约限流政策成为常规制度,则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景区超载问题,因为它是一种具有刚性的超载预防措施。

总之,景区预约限流常态化既是提升游客体验、保障旅游安全的需要,也是缓解景区管理压力、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笔者在此就该制度的实施提出建议:

第一,建议在尽可能多的收费景区实施预约限流制度。只要包含敏感生态环境和重要文物的收费景区都应该纳入预约限流范围,无论是公共景区还是民营景区,以尽可能保护绿水青山和民族文化记忆。而且,在尽可能多的收费景区实施该政策,有利于在民众中建立起“无预约,不旅游”的意识,尽量减少游客乘兴而来却因景区停售门票败兴而归的情况。

第二,科学测算、动态调整景区最大游客承载量。在测算景区最大游客承载量时应该考虑到游客在景区内的不均匀空间分布、游客进出景区的时间分布,同时应该考虑生态环境脆弱性、空间有限性、旅游接待能力、景区管理能力、居民和社区的承受力,并根据这些因素的变化每隔一年或数年重新核算景区最大游客承载量。

第三,为了预防景区超载,景区预约限流要与休假制度改革等相配合。景区超载的根本原因在于游客在特定时空的过度聚集。景区预约限流只是在“治标”,完善休假制度并辅以门票价格的动态调整才能“治本”。建议采取一些办法创造更多的小长假或真正落实带薪休假,以减缓旅游流的时间集中程度。

第四,建立景区门票预订网络系统和门票预订、退订制度。建议建立类似火车票预订系统的全国性的景区门票预订网络系统,让游客可以在该系统上清楚地看到所有实行预约限流的景区未来一段时间内每天甚至每个时段的剩余票数,并可通过该系统链接到景区或其中间商的网站方便地预订门票。建议实施严格的门票预订、退订制度,以防止黄牛倒票,防止有的游客虚占门票或临时改变行程造成景区经济损失,比如可以规定景区门票预订采取实名制,可以规定提前24小时以上退票才可获得全额退款。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2020-06-10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9077.html 1 景区预约限流常态化的必要性与实施建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