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09日
第07版:旅游报07版

杨凌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谭家甑糕制作技艺

人间烟火抚人心

文<任丽

汪曾祺曾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西安人的“人间烟火”,少不了清早在街头巷尾的早点摊,来一碗香甜软糯的甑糕。上班搭乘地铁的站口外,年前都会有一位大爷推着三轮车卖甑糕,大铁甑放在车子后面,用小棉被盖在甑口,我有时会买上一份甑糕当作早点。大爷铲甑糕从不带称称量,量多量少全靠手劲,甑糕分大份和小份,根据需求买。甑糕不撒白糖就自带甜香味,这甜味是食材天然的味道,一层糯米一层红枣,再加一层芸豆,吃起来绵软细密,带着热腾腾的舒坦。

想起初来西安上学,随本地的同学回家做客,总能在社区听到走街串巷的小贩用陕西话吆喝“甑糕来咧!”一天的日子就在这叫卖声中开张了。如今想来,此起彼落的市井声响和食物带来的安心,当时只道是寻常。

甑糕是陕西关中的一种特色地摊小吃,绝大多数没有店面,在西安回民街,一整天都可以买到。关中口音,甑糕的“甑”不读“zèng”,而是随古音读作“jìng”。甑是古代蒸饭用的底部有气孔的瓦器,在距今6000多年的半坡文化时期,甑就已作为炊具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在位于西安浐河东岸的半坡遗址中,考古人员曾发掘出一大批陶器,其中就有甑。由此可以判断,先人们在那时就掌握了使用蒸汽来加工食物的技艺。

制作甑的材料经过几千年的演化,由最初的陶土,到青铜、竹木,再到现在的铸铁,人们对甑的使用和钟爱也相传了几千年。用甑制作出的甑糕是关中地区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小吃,其起源由来已久。据《周礼》记载,西周时期,人们用糯米粉加豆沙馅蒸成糕饼,作为王族专享食品,叫作“糗饵粉糍”,秦代叫作“粉糍”,这被看作是甑糕的雏形。到了唐代,甑糕方才演化出现在的做法,以糯米、红枣和芸豆为食材,因用“甑”蒸制而成,故称“甑糕”。陕西有很多像甑糕一样的食物,从历史的尘埃里穿越而来,直到今天依然出现在百姓的餐桌和唇齿之间。

制作甑糕的工序非常讲究。先要把糯米用清水浸泡半天,泡米的同时,把上好的红枣、芸豆洗净,沥干水分备用。装甑时,先把洗好的红枣、芸豆在底层均匀地薄薄铺上一层,然后再铺上厚厚一层糯米,接下来又是一层薄薄的红枣和芸豆、一层厚厚的糯米,如此循环,直到装满甑体,最上面一层是比较厚的红枣和芸豆。接下来,在一口大锅中加入适量凉水,把装满食材的甑放在锅内,盖上锅盖,大火加热。等到大锅中的凉水烧开后,通过放气孔给甑内定时反复加水三次,最后文火焖蒸,大约五六个小时后,就可以停火开盖了。

蒸好的甑糕,白米中有绛红的枣泥和咖色的芸豆,三者完美结合,迎来味蕾的甜蜜绽放。做甑糕要会蒸,还要会铲,会装盒,用专用铲刀将甑糕铲得枣米交融,红白相映,装入盒中,如琥珀似凝脂,诱人食欲。

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热播时,甑糕爆红荧屏。孙俪饰演的周莹以“陕西小燕子”的形象出场,和养父以行骗谋生。每次分到钱,她都会兴奋地买块又大又甜的甑糕。在居无定所、前途未卜的日子里,吃甑糕是周莹唯一的甜蜜时光,是黑白岁月里犒赏自己的那一点点甜。后来周莹嫁给吴聘,吴聘知道她爱吃甑糕,每次外出都要买一块最大最甜的甑糕给她。周莹说,甑糕分七层,每一层的滋味都不一样,就像他俩一样,每天的感觉都不一样。这是他们之间一段如甑糕般甜蜜的好日子。何谓甜蜜美好的日子?大抵就像沈复笔下的《浮生六记》:“焚香吟诗,就月光对酌,微醺而饭。”所求无多,不过是一间屋,一畦地,做一对快乐的妙人。

必须得说,正是《那年花开月正圆》让甑糕再次回归我的记忆。这个属于西安的特色早餐在2017年秋让西安人找到了自己的美食骄傲,找回了隐藏在岁月里的爱。

今年受疫情影响,早餐摊近日才逐渐恢复。好不容易看到卖甑糕的大爷推着三轮车出摊了,数月未见的我赶忙上前打招呼,要了一份甑糕当早点。因为老人家要收摊回家,遂把甑里剩余不多的甑糕多铲了给我,我不好意思地笑纳,捧着那碗甑糕,看它飘散着缈缈香气和情意,心里感叹往日寻常的人间烟火,其实于我们来说已是一种恩赐。有家回、有人爱、有饭吃,便是这世间最好的光景。

2020-06-09 杨凌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谭家甑糕制作技艺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9052.html 1 人间烟火抚人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