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波 插画<呱咕
长江从唐古拉山奔涌而下,流经三峡时显得越发汹涌。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对于从不认命的中国人来说,即便长江是母亲河,但凶险的三峡却是自古以来都想要征服的水域。
1994年,三峡大坝正式动工修建,项目完成后,数千年漫长历史的记忆,被永远淹没在长江之下。为了保护三峡历史人文遗产,三峡文物的保护工程全面启动,2005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正式开馆。因为三峡,它成为唯一一座处在外省却冠以“中国”二字的博物馆。王川平说,博物馆所做的就是给三峡文物一个“家”,以免它们沉入水底永世孤绝。
这是一座看上去沉稳厚重的建筑,厚重的巨石仿佛顶天立地的盘古,撑起了博物馆的脊梁,盖顶的玻璃却让它看起来多了些许女性的温柔。巨石如山,仿佛三峡高耸的山峰,苍翠挺拔;玻璃如水,不急不缓,血液一般流淌在整座博物馆的筋骨和血脉之中。与周边的建筑相比,它显得太老成了些,与三峡的历史相比,它却又显得太过年轻。
拾级而上,进入馆内,高大的穹顶让人心生敬畏。如同三峡,只能让人抬头仰望它高耸的头颅。低下头来,长江却又清晰地出现在眼前。三峡被淹没在水面之下,《壮丽三峡》展馆通过“造化三峡”“山水之间”“三峡风流”“永远的三峡”四大板块再现三峡。从自然到人文,从远古到现代,全面详实地展现了三峡的气候、动植物、人文演化、居民生活等等,让我触碰到了那个没机会再抵达的三峡原貌。
穿过历史的迷雾,我和逝去的先祖们挥一挥手,仿佛可以倾听到那一声声遥远的回响。那一声声回响的是“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回响的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回响的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回响的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有些人离开了三峡,留在了渝州,有些人离开了三峡,奔赴了祖国的四面八方。“永远的三峡”全面呈现了宏伟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和三峡移民精神,利用中国第一座全周数字无缝环幕电影厅,清晰地展现大坝蓄水前的三峡原貌。
在所有的展品中,有一张照片让我印象最为深刻——要搬迁的村民们将一面写着“故乡情深,心系移民”的锦旗送给移民干部。中国人说,故土难离,安土重迁。画面上的他们面色凝重,背井离乡的哀伤展露无遗。祖祖辈辈居住的家园,魂牵梦萦的船歌帆影,成为梦中才能出现的影子。110多万移民怀揣老家的门牌号,带上一张张老旧的照片,朝着故乡挥一挥手,记忆中的千重稻菽化作遥远的记忆,叩一叩首,黄土下的祖辈魂灵会理解他们为什么离开。
舍小家,为大家。百万移民创造出了一种新的中华精神: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
《壮丽三峡》展馆的出口,地上有一幅三峡全景图,从上走过,仿佛真的亲身到达了奉节夔门、巫山神女峰、巴东官渡、屈原祠、兵书宝剑峡,直到秭归三峡水利枢纽。这一趟旅程,险滩峭壁,江流湍急,幽深险峻,削壁临江,却溢满了传奇的人文与自然风光。我不禁问自己,何时才能真正地踏上三峡之旅?
出得三峡博物馆来,日色正当午,穿过偌大的人民广场,宏伟的人民大礼堂在烈日骄阳下越发显得壮丽。让我回过头来再看一眼三峡博物馆吧,她保护的不仅仅是三峡千万年的历史遗产,更是属于百万三峡人的集体记忆。也许有一天,他们或者他们的子孙,会在三峡博物馆找到先祖们曾经生活过的痕迹,好像今天的我一般。
小贴士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236号 近期展览:《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图片展 》《衣袭华美——百年海派旗袍的前世今生》《溪山清赏——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山水画系列展之三寄情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