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了酒店业的经营,高用工成本成为酒店危机中求生存的极大障碍,酒店业考虑人力资源使用的升级策略将成为在疫后振兴的必然。
一、疫情后酒店用工需求变化
(一)探索员工共享的方式,降低用工成本
疫情防控期间,盒马鲜生提议共享员工。在用工成本占比居高不下的酒店业,用工方式一直是酒店人力资源部苦苦探索的问题,从单一的自有员工用工模式,到采用小时工、实习生、外包员工等多元用工模式的转变,都是酒店业在降低用工成本方面的实践。此次疫情使得酒店企业用工成本过高的问题再次凸显,用工模式创新迫在眉睫。盒马鲜生的做法,为酒店业实施员工共享提供了参考。其广泛推广还需要思考平台搭建、员工信息上线安全等很多问题,但是开启了酒店业用工新模式改革之路。
(二)培养一专多能员工,提高工作绩效
酒店产业岗位群已重构。酒店产业链中后端(产品设计和生产、产品销售和服务),作为酒店价值创造和价值传递的产业链发展过程,其岗位功能发生了变化。原来产品设计、销售、服务相对独立,现在3个岗位均需关心产品消费过程中的体验和需求变化,为提供精准和个性化服务,产业链中后端岗位高度融合,成为一条完整的服务链条。岗位职能的变化必然带来员工能力需求的变化,一专多能和善于学习的员工才能胜任。同时,这样做能降低用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三)提升员工自媒体营销水平,实现全员营销
酒店停业,供给与需求信息失联,疫后市场恢复困难。依托企业推动的营销活动在应对危机中存在短板。探索新的营销方式,建立企业和员工营销命运共同体,是疫情后酒店业的工作重点。
自媒体营销已经非常流行,在微信、微博、抖音等这些自媒体上形成的“带货”效应、产品或品牌IP的故事营销等,都是当今受大众喜爱的信息传播方式,这类自媒体传播简易、营销范围广、制作成本低、员工参与度高,表现出强大的营销能力。酒店业在这方面的使用还不多,疫情促使酒店业对全员营销重新认知,寻找全员营销的升级策略,提出员工参与全员营销的新要求,降低营销成本,帮助企业疫后复振。
疫情加速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改革,除了科技手段的采用,更重要的是开发人力资源潜能,提升效率。
二、院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酒店用工需求的升级,面临目前酒店人力资源供给侧匹配度不高的现状。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应密切对接企业用人需求,调整教育和教学策略,提高人才供给质量。
(一)平台化教学资源建设
丰富多元的教学资源能为学生提供学习多种知识的可能性。课堂教学资源应成为教学的一种类型,其他网上教学平台、行业大学、OTA平台等教学资源都需要在院校内集成。教师有义务以本院校专业教学特色为纲要,为学生搜集和提供资源参考,建立庞大的教学资源体系,通过网络化教学手段,实现海量教学资源共享。院校是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的推动者,平台化教学资源应该成为院校教学资源建设的方向。
(二)包容化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是实施教学的关键支撑,有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课程体系更能培养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和关心行业变化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提升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将传统的课堂教学课程与包容多元的第二课堂课程衔接融合,构建动态灵活的选修课和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与行业需求的动态匹配。如将流行媒体,抖音、微信、微博等,携程大学、美团美酒学院等应用课程体系教学兼收到选修课和第二课堂课程体系中。
(三)实战化教学效果评估
教学效果评估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2012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明确提出“建立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估制度”。社会评估作为教学评估应该受到重视。但社会评估结果的反馈作用于教学过程的效率较低,教学调整较慢,导致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在时间上的错位,表现出院校供给落后的特征。创立以酒店实际问题为原型的酒店管理实战性模拟大赛,快速检验教学效果,将社会评估时间提前,才能提升院校应对企业需求变化的能力,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疫情后酒店业面临需求市场变化,必然调整人力资源需求,寻求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匹配。院校是企业人力资源重要的供给端,应快速适应企业用人需求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供给契合度,从而提升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刘萍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讲师、教研室主任、酒店管理专业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