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在这一方针指引下,迁安市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把提升农民整体素质作为一项重要举措,自2017年以来,与明长城发展(迁安)有限公司、香港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合作,在长城沿线7个村实施村民素质培养项目,创新推行“四个一”工作法,取得旅游富民显著成效,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保障。
一组精准切入点——筛选爱心带头人
以培育爱农村、懂农业、善经营、会管理的产业带头人为目标,结合产业、教育、卫生、安全4个切入点,严格按照嘉里基金相关标准,挑选有爱心、责任心、积极性较高的知音人,进行规范、公德、思维素质及能力提升,为可持续发展积蓄主导力量,提供人才支撑。
一项分层级培训——提升技能与素质
一是对爱心带头人开展一级培训。在教育、卫生、安全方面采用参与式培训,引导爱心带头人针对培训内容制作思维导图,进行课堂内容试讲,激发自身内生动力。在产业方面,聘请专业老师现场指导,开展农产品培管、嫁接管理、深加工、无公害种植、销售能力等方面技术培训。今年,通过组织河流口、白道子两村爱心带头人前往昌黎葡萄小镇考察,不仅提升了村民葡萄管理技术能力,更是让村民在葡萄小镇的氛围中感受到了综合素质提升的魅力,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良好基础。二是爱心带头人回到村里开展二级培训,用身边的案例、熟悉的语言,给村民讲解一级培训中体会到的需要提升的素质内容,不仅让受训村民有亲切感,更是为爱心带头人思维、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同时带动周边更多的村民参与到素质提升平台中来。通过爱心带头人自发影响、组建、壮大爱心团队,建设讲规范、守公德、机会分配公平的和谐小康社会。
一个爱心合作社——助力素质提升
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多数村民对产业发展的思想比较保守,习惯于单打独斗,不愿意和他人交流、分享产业经验。2018年,在迁安市旅游、农业等部门指导下,明长城发展(迁安)有限公司帮助河流口村爱心带头人组建了“迁安套城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 为河流口村民搭建了一个素质及能力培养的平台。通过成立合作社,开展素质提升培训,村民逐步认识到互相学习经验、合理分工合作、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的重要性。通过合作社有规范、公德地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及统一的销售模式,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村民的综合素质。
一套可复制模式——内化规范与公德意识
在加强爱心带头人基础素质培养认知、认同的基础上,注重规范与公德意识内化。在明长城发展(迁安)有限公司资助的基础上,河流口村的合作社整合了9户爱心带头人10%的资金,购置了核桃脱皮清洗机;爱心带头人吴勤政主动把自己家的房子拿出来无偿作为合作社核桃脱皮加工的场地使用;爱心带头人带动周边村民在核桃脱皮过程中只使用山泉水进行脱皮,不添加任何化学药剂。爱心带头人吴金政表示,他在市场上卖的脱皮核桃,虽然个头不大,但绝对没有使用任何化学药剂。对村民公德规范的培养,更是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2019年初,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河流口村和白道子村两村村民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在迁安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长城北部的4个乡镇7个村进行村民素质培养模式复制推广,每个镇乡选定了执行主任,负责所有复制工作的组织、执行和资源配置,帮助村民提升素质能力,更好地带动长城北部4个片区内的旅游业发展。目前,在巩固河流口村和白道子村规范种植无公害葡萄的同时,引导徐流口村(复制村)的爱心带头人开展桃树无公害种植,培养示范户的规范公德思维素质。在爱心示范户掌握桃树无公害种植技术的同时,引导示范户成立农民合作社。今后,还将对7个村的农家乐从业人员或计划从业人员进行培养,培养他们的规范、公德意识;再通过受训人员作为带头人,将经验和学习成果分享给村内其他农家乐从业人员,形成村内的农家乐行业准则和守则,共同遵守,并通过服务将规范、公德的价值观传递给农家乐消费者,实现更深远的影响。
对村民公德、规范意识的培养,是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此举提升了村民素质,使村庄成为宜居、宜业、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爱心村,让农村每个角落都文明祥和,给游客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更提升了村民生活的幸福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
(高越 王永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