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15日
第03版:旅游报03版

徽州民居

□ 王唯唯

1986年5月15日,原邮电部发行了1套3张的徽州民居邮票,引起邮迷极大的兴趣。

徽州民居建筑之所以享誉海内外,一方面是因其保留的完整性、风格的统一性、造型的多样性、形式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在于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徽州民居在选址上,充分利用徽州山地“高低向背异、阴晴众豁殊”的环境,以阴阳五行为指导,千方百计去选择风水宝地,以求上天赐福,衣食充盈,子孙昌盛。在古徽州,几乎每个村落都有一定的风水依据。或依山势,山可挡风,又方便取柴烧火做饭取暖;或依水旁,既方便饮用、洗涤,又可以灌溉农田,美化环境。

徽州的古村落,街道较窄,白色山墙宽厚高大,马头墙与白墙黑瓦层层叠叠,高低有致,长短相间,轮廓清晰,有着一种强烈的、优美的韵律感。正是因为把民居建筑和所在环境看成一体,所以无论是人们所选择的自然环境,还是人工配置的山水花木,总是和建筑、雕刻装饰共同构筑成充满艺术气氛的文化空间。而连成一片的黑白相间的古民居建筑群体,使人联想到太极图的阴阳鱼,既单纯得一目了然,又神秘得高深莫测,表现出“道法自然”的文化意蕴。

在古徽州,不管是普通民宅,还是富豪大院,一律以材质的自然美,营造出平易感、亲切感以及玄妙感。墙基上堆砌的青石或者麻石,质地鲜明,雕凿方整。门楼、门罩、花窗上的砖雕不以五色勾画,木梁木雕也保留木质纹理的天然色泽,墙体也不添加任何涂料,处处显示质朴美。徽州古民居建筑取材纯粹为砖、木、石。材料本身也是有“性格”的。木料富有温暖感,石块具有粗重感,砖块遵循的是规矩原则,水磨石具有光洁感。这些无生命的物质材料,一旦经过技术和工艺的巧妙结合和处理,化为空间秩序和形式,体现出的便是老庄美学观。老庄追求平淡自然、顺应自然的美学理想,从理论上赋予道以美的属性,并深深渗透在徽州古民居建筑艺术之中。黟县西递的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履福堂、膺福堂、笃敬堂等,黟县宏村的承志堂、德义堂、三立堂、乐贤堂、培德堂、松鹤堂等,均为徽州古民居的典型代表。

马头墙为徽州古民居最为独特的建筑之一。有专家从建筑学上对马头墙给予“分解”,认为它由三个部分构成:墙体,拔檐、垛板、垛头和马头墙脊。马头墙的起伏,源于三个要素的综合:一是地貌,包括地形的起落,顺着自然弯曲的溪流布置而辗转,地貌有其独特形制和内在脉络,它决定了徽州古民居轮廓线的中心——马头墙的起伏、走向;二是徽州古民居的建筑高度,一般在一到三层间,它影响了马头墙的起止;三是马头墙呈阶梯状以及因灰瓦强化的轮廓线,有断有续、似断实连、节奏感明显。马头墙具有一定的装饰功能,更重要的还是它的实际功效。因马头墙高于房顶,而且又是砖石所制,可预防邻家失火,殃及自身或者是“火烧连营”,所以又称“防火墙”。徽州民居不但外墙耸峙,一般还只在二楼左右的高度开有一扇小窗户,这种小窗户有的装饰成寒窗苦读的冰裂纹样,有的则是喜鹊登枝的剪影,当然,开设小窗户并非为了漏景需要,而是有着防盗和安全上的考虑。镶嵌在高墙上的小窗户,既减弱了从高处泻落的光线,又不使盗贼有落脚之处。马头墙还是徽商雄起时代的见证者。徽州男人常年在外奔波经商,家中只剩下妇女和老弱之人,一旦遇到窃贼,高高的马头山墙就成了屏障;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能是为了禁锢女性,锁锢年轻女人对外界的好奇与青春的躁动。

徽州古民居,其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民间俗称三间式:中为厅堂,前辟天井,侧设两厢卧室。厅堂乃是整个宅屋的主体部分和公共场所,主要用于迎接宾客、举行婚丧红白喜事大礼、开展祭祖祀先活动等,也是居家族众会聚议事和日常起居之处。一般厅堂之内,家具陈设古朴雅致,中堂与立柱之上及两厢外壁间大多布置颇有品位的字画或者垂悬古旧楹联和书画小屏,盈溢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天井则具有通风排水、采光纳气的功能。居家之人端坐厅堂之上,就能够晨沐朝霞、夜观星斗,深切契合了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蕴。有些家庭还在天井中设置假山,摆放盆景,并砌池养鱼,可谓怡然惬意。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固体的文化。走进徽州,令人印象至深的是优美的自然风光中的徽州民居。她代表着历史,或者就是历史本身。一块石头的翻动,一段残垣的触摸,都能唤醒一段沉睡的历史,收获一个故事。

这就是徽州。

2020-05-15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8487.html 1 徽州民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