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莹 图<王成
从西双版纳去往勐海县城的路上,满眼都是油棕、贝叶、槟榔、椰子、橡胶、香蕉,亚热带植物和阳光的气息相互浸染,有着明显的“彩云之南”的初夏味道。大约3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勐景来村寨。勐景来距离打洛口岸仅5公里,从打洛口岸到特区首府小勐拉只有4公里,湄公河的支流打洛江自村寨西侧流过,清澈江水形成一条天然的国境线,村寨里的人称之“南览河”,意为“美丽的河”。
隔着南览河望去,邻国缅甸的树林郁葱可见,立于村寨河畔的229号界碑便是中国与缅甸的分水岭,因而勐景来被称为“中缅第一寨”。接待我们的向导、穿着傣裙的姑娘玉儿介绍,虽然界碑标识着国土的范围,但打洛江两岸的居民世代都有通婚和商贸来往。村子里几乎每家都有对岸的亲戚。“打洛”其实是傣语,意为“多民族的渡口”。从前,居住在这里的傣、布朗、哈尼等民族一起在江边摆渡,故称之为打洛。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勐景来在傣族人心目中很神圣。“勐景来”是傣语,“勐”指村寨,“景来”指龙的影子。传说当年天子召树屯为追赶一只金鹿来到此地,后来人们发现这里隐约可以看到一条龙影,便在此守候天子的到来,可是等了很久都没有踪影,大家慢慢建起村寨,称为“景来”,世代在此居住生活。因为与对岸缅甸掸族的频繁互动,这个村寨保持了传统的边境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全村400多人都信仰小乘佛教。
勐景来寨子里的100余户傣家人依然住着传统的干栏式竹楼,许多原木搭建的尖顶屋檐下都挂有盆栽。走进村里,老州长召存信题词的“中缅第一寨——勐景来”寨门映入眼帘。村口的塔林、神树、神泉均有千年历史。其中,最显眼的建筑就是佛塔了。勐景来的塔林十分壮观,据说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傣王为了表彰101位高僧而建大小佛塔101座,现存的58座佛塔都是后人修复的,塔檐的小铜铃在风中叮叮当当,给人一种时空交错之感。
看到两个游人双手合十,不断地围着佛塔和遮天蔽日的菩提树转圈,我问玉儿他们是否在祈福。玉儿说,疫情没有发生之前,这里每天都要接待大量体验边境风情的游客。节假日里,不少佛教徒会到勐景来的佛寺拜佛求经,最盛时曾达3万多人。原来,傣族男子从七八岁开始,都必须有一段入寺为僧的经历,跟着师傅学习佛法知识、待人接物。之后既可以还俗结婚生子,也可以继续为僧,根据修行的成就晋升为不同级别的“佛爷”。
走进佛寺里的贝叶书院,我对热带植物贝叶非常感兴趣。贝叶即贝多罗树叶,傣家人就地取材,采叶为纸,记录下重要的佛教经典传承后人。此外,贝叶上还记载了社会历史、天文历法、法律法规、风俗民情、医药卫生等内容,堪称傣族文化的“百科全书”。目前,贝叶经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贝叶书院不仅是本村寨的学校,也是整个打洛地区33所佛寺的中心学堂。
寨子里有榨糖的、编竹篓的、打铁的、酿酒的、造纸的、制陶的、染布的……傣家的一切生活用品都可自给自足。在织锦工艺演示区,我看见一家木楼的过道里,两个织锦的老妇人面对面坐着,手中的纺锤飞快地穿梭,艳丽的织锦寸寸见长。织锦的花形纹路不同,摸上去厚薄质感不一。其中一个织锦的老妇人说,她15岁左右开始学习织锦,旧时,织锦代表一个女子的贤德与才干,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现在村寨中已经少有年轻女孩会织锦了。
夕阳西下,玉儿带我到勐景来香莲主屋喝茶。在我的印象中,睡莲是用来观赏的,却不知道可以食用。据说,这种香水莲属睡莲科水生宿根草本植物,花期长,傣家人专门用来沏茶。隐藏在丛林深处的勐景来如同眼前的这壶香水莲花,生态、幽静、古雅,散发着诗情画意。
地址: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打洛镇
交通:从西双版纳州府景洪市至打洛镇约130公里,每隔20分钟就有一班汽车往返,行程约2小时。
票价:50元/人
周边景点:独木成林景区、打洛口岸、缅甸“小勐腊”
温馨提示:勐景来景区自恢复开放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向全国医护工作者免票,医护工作者可凭医师证、护士证等有效证件享受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