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楼往西300米,沿着螺旋形小道蜿蜒而上,来到贝家花园的另一处主体建筑——南大房。这是一座五楹中式建筑,坐西朝东,依山而建,前出有廊,后有抱厦,檐檩间绘有鲜艳的苏式彩绘,正房两侧建有耳房。厅堂前有一小片院落,两侧砌着半高的女儿墙,园中点缀着几棵枫树和龙爪槐。此处视野最为开阔,远眺东、南、北三个方向,山间丛林青翠,天际风轻云淡,北安河附近的烟村人家尽收眼底。
南大房是贝熙业的会客厅,也是当年北京的“法国社交中心”。贝熙业是当时驻华法国人圈子里的“灵魂人物”,每逢周三,他都会在家里举办聚会,人称“贝家沙龙”。沙龙先是在法国使馆附近大甜水井胡同16号的贝宅举办,贝家花园建好后便改到了这里。
许多法国知名人士都参加过贝家沙龙,还有不少人定期从外地赶来,如法国驻华公使馆法人铎尔孟、上海领事馆法官居斯塔夫·夏尔·图森、诗人维克多·谢阁兰等。一些民国名人,特别是有赴法访问或工作经历的人,也来参加贝家沙龙,如同盟会元老蔡元培、李石曾等。这些人风华正茂,激情飞扬,希望引进法国先进的政治理念和制度设计,帮助中国摆脱积贫积弱的局面。
经常参加贝家沙龙的中外人士还曾掀起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运动,即推动中国青年赴法留学。那时,李石曾、蔡元培、张静江、吴稚晖等一起,积极推动法国政府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用于留法学生资助和中法教育交流,并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签名。短短一个月,签名者达45万人,惊动了世界舆论,法国政府也很快给予积极回应。
在铎尔孟的邀请下,贝熙业加入这次运动,成为外国人中重要的推手。贝熙业在使馆的官阶很高,在中外圈子里备受尊重,所以很多需要法国人出面和负责组织的事情基本都由他牵头。
1919年7月,法国政府决定赠送500张船票给赴法留学生,在中国社会引起轰动。500张船票用罄后,贝熙业、李石曾、铎尔孟等人又找到法国轮船公司商量,建议给留法学生提供半价船票。李石曾、铎尔孟更是多次往返中法之间,为赴法留学生解决在法学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贝熙业则留在北京,负责为学生体检、填写体检报告、签发赴法推荐信。
1919年至1920年,共有17批近2000名中国学生赴法勤工俭学。这些学生经过历史风云的洗礼,迅速成长,涌现出许多革命先驱和新中国缔造者,包括蔡和森、李维汉、李立三、蔡畅、李富春、聂荣臻、王若飞、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
此外,贝熙业还与李石曾、蔡元培等在西山温泉地区进行了一系列改变乡村面貌的实践。他们借鉴法国经验,在温泉地区开展乡村自治试点,并兴办公路、邮政、银行等社会事业。为刺激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他们成立消费合作社,采取社员入股形式,每股5元,认购一股以上即为会员。为提高农民收入,他们成立各种生产合作社,如园艺合作社、棉业合作社、牲畜合作社等。正是受到西山社会实践的影响,各种乡村实践活动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兴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