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景区大门,沿着蜿蜒的木栈道上行不久,便来到贝家花园的第一座主体建筑——碉楼。这是庄园的前哨,原为防盗所建,高踞于悬崖之上,地势险要。其色调古朴典雅,具有强烈的欧洲风格。
碉楼高耸,共分三层。建成后,贝熙业将其改为诊所,免费为当地村民提供治疗。一层为候诊室,二层为诊疗室,三层为药品保管室兼休息室,中间以木质楼梯相通。为了保护文物,如今二、三层已经封闭,一层摆着诊疗床和药品架,依稀可见当年诊所的样子。
在碉楼旁的空地上,摆放着一组展示牌,展示了贝熙业在华行医治病的图文资料。张晓辉指着其中一张贝熙业为小孩治疗腿伤的照片说,这个小孩就是山下北安河村的村民,前几年景区搜集资料时还曾采访过他,他还记得贝大夫的故事。
贝熙业对附近的村民十分友好,他常说,这些村民虽然贫穷,但热情善良、乐天知命,和法国老家的乡亲们很像,让他倍感亲切。碉楼的东门楣上有块斑驳的汉白玉石匾,上刻“济世之医”四个大字。其后还题有数行小字:“贝熙叶(业)先生医学精深、名满中外,乐待吾人,为之介绍。先生更热心社会,此或非人所尽知,但温泉一带,则多能道出。《温泉颂》有云:‘济世之医,救民之命。’虽为断章取义,适合于贝先生。民国二十五年春日刻于温泉。姚同宜、李煜灜题赠。”李煜灜即著名教育家、故宫博物院创建人之一李石曾。
贝熙业的病人中,有黎元洪、徐世昌、曹锟、梅兰芳等政界显要、社会名流,更多的则是贫苦百姓。作为总统府医师,他用给有钱人看病挣来的钱扶危济困,免费给十里八乡的村民和附近学校的师生看病。
北安河、温泉一带的村民时常念叨贝大夫的好。那时夏天多雨,山路经常被冲坏,贝熙业的车常被困在山脚下无法动弹,温泉中学的师生于是集资为他建起一座石头小桥,还刻上了“贝大夫桥”字样。贝熙业非常感动,特意来到桥上合影留念。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攻打宛平城。贝熙业不仅联络各使馆医官和外国医院,组织红十字会救治伤员,还与法国使馆的武官冒着流弹危险一起去前线察看,一路所见,皆是逃难的人群、千疮百孔的城墙、熊熊燃烧的建筑……这满目疮痍深深刺痛了他,而他能做的,就是忍痛救治沿途看到的受伤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