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01日
第02版:旅游报02版

近年来,盐城大纵湖旅游度假区以“生态旅游”为核心,融合文化、休闲、运动等元素,逐步打造出湖泊型旅游度假区。与此同时,也正朝着“聚力建设生态文旅新地标,打造长三角湖荡湿地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迈进。大纵湖旅游度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国胜表示,2020年,大纵湖旅游度假区将继续坚持规划先行,强化规范意识,对标找差抓落实,全力加快建设生态文旅高地。

而作为盐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点项目,也是大纵湖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的项目,东晋水城在“五一”正式开园。大纵湖东晋水城由大纵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在古东晋城遗址之上复建,占地面积975余亩,建筑面积10万多平方米,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全业态的一站式度假体验目的地。水城包含“九岛、七河、三街、两广场、一码头、一渡口、二十四桥”,拥有新中式园林酒店、新国风商业街、文化场馆、特色体验活动等多种业态,俨然成为度假区乃至盐城的文旅新名片。

“岛从心头托起,城由湖底走来。”这便是步入东晋水城时见到的景象。东晋水城地处苏北里下河流域,区内河流水系丰富,具有“水清、土肥、气明”三大特征。水是东晋水城的灵魂,充分利用大自然的馈赠,成为水城建设的重点内容。

东晋水城内,自然河道蟒蛇河穿城而过,将水城分为东西区块。其中,西区以宋代风格和部分民国建筑为架构,以千年大纵湖清冽水质为载体,以里下河“闲适自在”生活为本源,描绘出一幅“船在水中游,人在岛中居”的现实版《清明上“湖”图》。

无论是体验“里下河风情迎宾礼”“水上巡游”,巡游水城的黄金水路石梁河;还是沿着蟒蛇河观光湖堤,纵览湿地休闲和人文生活融为一体的画卷;亦或是品味大纵湖“三白”、湖水煮湖鱼等湖鲜美味……东晋水城以水文化为脉络,以岛居生活为肌理而提出的岛居度假旅游发展概念,都充分体现了东晋水城在众多古城古镇中的差异性、本地化、个性化。

而这些,离不开大纵湖旅游度假区的引领。近年来,秉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大纵湖旅游度假区把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实施退渔还湖、引江入湖、生态修复、污水处理等生态保护工程,建起了盐城市盐都区的生态文旅高地。

正如张国胜所说:“大纵湖旅游度假区将坚持‘生态+’,抓好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湿地公园、省级湖荡风情小镇三大品牌创建,抓好东晋水城开业、湖区景区提升、风情小镇等三大建设主题,努力把大纵湖旅游度假区打造成为生态文旅新地标、长三角知名湖荡旅游目的地。”

如果说生态是东晋水城一抹靓丽的底色,那么文化禀赋则是其绘出的华美图案。东晋水城始建于北宋时期,纵观其千年历史,陈琳、朱升、郑板桥、孙兰等名人志士都曾在此留下足迹。但悠久的历史中,东晋水城也曾受旱涝灾害影响,几经沉浮,因而只留下了古城遗址。如何恢复古城昔日风貌,成为水城建设工程的另一重点。

东晋水城以宋代、民国建筑为骨架,打造了“建安大街”“宋街”“民国广场”……呈现出小城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风貌,让人置身其中犹如时空穿越。不仅如此,有“整旧如新、苏北首祠”之誉的宋氏宗祠,体现归隐避世之意的新中式园林酒店精品代表——归园,陈琳文化馆、朱升文化馆、板桥书院等文化场馆,也都生动复刻了东晋水城的千年古韵。

而创新也是东晋水城得以重现的重要因素。通过灯影和裸眼3D技术,讲述大纵湖历史变迁的《印象大纵湖》;以水幕秀形式再现水乡姑娘小英莲和新四军副班长李进爱情故事的《九九艳阳天》;采用VR技术展现王祥生平的王祥祠VR数字水城……以科技赋能文化,东晋水城又焕发出了文旅新魅力。

作为苏北地区精品文旅小镇之一,东晋水城将

借力高速、高铁的快速发展,立足长三角中心区城市的定位,从大纵湖出发,服务盐城,融入长三角,面向全国,为人们保留重要的精神财富。

东晋水城的如约而至是大纵湖旅游度假区取得防疫复工“双胜利”的一个缩影。2月11日,东晋水城项目有序复工,度假区严格执行疫情防控的各项要求,切实保障施工人员健康安全,做到防疫复工两不误。为加快项目推进速度,东晋水城项目部也认真执行严格的复工标准,制订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购置足够的口罩、测温仪、消毒液等防控物资,设立体温监测岗、建立员工健康台账,为职工建立疫情防控档案,做到“建档立卡”“一人一档”,保证工地内部防控不留死角,确保安全复工。张国胜表示,尽管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但5月1日正式开园的既定目标不会改变。

4月26日,盐城大纵湖旅游度假区与国内70多家旅行社代表签售东晋水城新产品;5月1日,东晋水城正式对外开放……东晋水城正以实际行动为盐城文旅产业的全面复苏注入新的动能。

2020-05-01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8166.html 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