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文旅行业的复工复产,必须按照《关于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时积极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的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深化认识、有序推进。各地各级文旅部门要主动作为,强化责任担当,持续抓紧抓实抓细各项工作,确保实现疫情防控和年度目标任务
□ 特约评论员 王红彦
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日前印发的《关于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时积极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全国性文体活动及跨省跨境旅游等暂不恢复。这是针对常态化疫情防控提出的具体要求,为全国文旅行业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进一步指明了工作方向。
《意见》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顺应疫情防控常态化特点,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既要看到,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但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呈加速扩散蔓延态势,“外防输入”压力增大,当前尚不是全面恢复文旅行业的时机,全行业疫情防控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做到慎终如始。同时,也要看到,虽有境外输入和零散病例发生,但我国疫情防控总体可防可控可预期,文旅行业要在确保疫情防控前提下加快推进复工复产。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和各地出台扶持政策,文旅行业按下有序复工复产“重启键”。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文旅活动需求也日益强烈。为提振文旅市场,促进消费回暖,许多地方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措施。笔者认为,强化疫情防控仍是当下推进文旅行业复工复产和文旅活动开放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清明假期,个别景区发生的游客严重拥挤现象,不仅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更让我们清醒认识到,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文旅行业的复工复产,必须按照《意见》要求,进一步深化认识、有序推进。
首先,要因时因势统筹把握。在战“疫”各个阶段,国家都会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统领各条战线。当前,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等因素给疫情防控工作增加了隐蔽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全国文旅行业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疫情形势变化,加强分析研判,努力做到有备无患,善于化危为机。五一假期将至,各级文旅企事业单位要坚决落实全国性文体活动及跨省跨境旅游等暂不恢复的要求,在确保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的基础上,通过精心设计、产品创新和平台促销等举措,推动区域内都市休闲一日游、近郊周边游等市场回暖复苏。
其次,要压紧压实防控责任。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文旅行业复工复产,压实责任是关键。各地各级文旅企事业单位要认真履行疫情防控主体责任,保持高度警觉,强化再强化、压实再压实。严格落实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印发的《旅游景区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公共服务司印发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恢复开放工作指南》等要求,充分借鉴吸收之前探索积累的好做法好经验,进一步把防控责任细化到人头、量化到点位、深化到细节,确保疫情防控各项政策措施和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再次,要分区分级复工复产。推动全国文旅行业复工复产,要坚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低风险地区要从应急性超常规防控向常态化防控转变,对文创生产、数字动漫、线上文旅企业、文旅产业园区等不涉及向公众开放的企事业单位,在落实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加速复工复产,注重破解复工复产中的难点堵点。对湖北省、北京市及其他存在中、高风险县域的省份,要采取差异化措施,按照相关防控指引,安全有序复工复产。
最后,要精心精准加强管控。疫情防控期间,开放参观、开门迎客,必须采取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防控措施和相关配套。已对外开放的旅游景区、星级饭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文化站、旅游小镇等场所,要采取网上实名制预约、查验健康码、无接触式进入、分流限流、发布预警信息等精准化防控措施,严格控制人员密度,有效提升文化旅游体验。同时,持续加强服务保障和应急机制建设,确保一旦遇有突发情况能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复工复产新要求,各地各级文旅部门要主动作为,强化责任担当,持续抓紧抓实抓细各项工作,确保实现疫情防控和年度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