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01日
第31版:旅游报31版

慢游天柱山

抵达天柱山的那天尽管才是4月,但在阳光的烘烤下,总有一种这里早早入夏的错觉。同行的好几人都觉得在这样的天气下登顶天柱山绝非易事,纷纷打起退堂鼓。

天柱山是安徽省“三大名山”之一,与黄山、九华山齐名,如果单纯认为“三大名山”登一座就足够了,那对其他两座山来说都是不公平的;如果时间充裕又热爱登山,那么不妨择期把三座山都游历一遍,所触所感绝对是大相径庭的。与九华山相比,天柱山山体演变过程可追溯到距今26亿年前的太古代时期,天柱山更具生态之美。而与黄山相比,虽然距离余秋雨在这里写下《寂寞天柱山》已经时隔多年,天柱山也已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但这里仍然算不上热闹,而是多了几分静谧。

在古代,天柱山因天柱深藏万山丛中,一峰高耸,受到众人拱拜。而到了今天,人们来到天柱山的理由愈发多元起来,有爱看风景的,亦有来追寻名人足迹的;有体验民俗风情的,亦有像黄庭坚、苏轼等文人墨客一样打算长居于此的。唯一的共性大概就是所有来到天柱山的人都不想过于仓促,他们大多都贪恋着山里的每一处风景。

登山那天,炽热的太阳晒得脖子上的皮肤生疼,但乘坐缆车到达主峰部分后,那份油然而生的“征服这座山”的豪情顷刻压倒了前一秒的畏缩。我们选择了途经神秘谷、天池峰、莲花峰、炼丹湖等景点的一条线路,工作人员称这是“大循环线”,还有一条“小循环线”,不过我总认为,登山这件事就是尽量把能走的地方都走遍了才会有趣。

穿过“狭窄处,屈身匍行”的神秘谷后,每一块石阶都要比之前的窄一些、高一些,这让登山的难度陡增。几位年纪稍大些的老师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没有放慢脚步,多年的游历以及生活的心境,让他们从没觉得登山是一件难事,反倒是年轻一点的人全都被甩在了后头。我们这些年轻人早就瞧不见前辈们的身影了,总是走走歇歇,自嘲两句后又拾级而上,有时没有栏杆扶着,就顺手按在身边的山石上。经过岁月的洗礼,这些山石大多没有了棱角,边缘总是圆润的,手扶在上面有一股柔且凉的感觉。

赏天柱山的石头是一件毫不费力的事,叫“象鼻石”的那块石头一眼望过去就是一头大象翘起鼻子的模样,石头凹陷形成的“葫芦潭”也让人大可不必再去花精力揣摩这石头的原型到底是什么,而群石组成的“皖公像”与坐落在潜山市内的那座皖公神像仿若出自同一位大师之手。

经过“皖公像”,离山顶也就不远了。在山下时,我们看到天柱山上空万里无云,但随着我们离山顶的距离越来越近,周边也变得云雾缭绕起来。终于抵达山顶,我们已经看不到数十米外的天柱山主峰了,似乎每一个看似雄浑的山峰内心都住着一个娇羞的姑娘,真正有人想与她亲近一些,她是不好意思的。我们决定在山顶的“天庭”停留片刻,也好试试这位“姑娘”是否愿意为我们的等待买账。她也确实领会到了我们的心意,总算“犹抱琵琶半遮面”,让我们隐约看到了面纱后的轮廓,面容依然是冷淡的,不过我们也很知足,与隐约可见的天柱峰合影之后便下山了。

仿佛是海拔1488米的天柱山主峰把人间分成了两半,我们从正面上山时还是晴空万里,等到从另一面下山时天气就突然阴沉了下来,气温也开始骤降,云海一浪接着一浪地席卷而来,打湿了山上的松树,也打湿了我们的衣服和头发,能见度逐渐降到了10米以内,这个时候戴眼镜是不管用的,用不了几秒钟,眼镜片上就会起一层厚厚的雾水。置身于这样的人间仙境之中,所有的感官都变得迟钝了,着短袖的一位游客下山后说:“在山上那么大的雾一点也不觉得冷,反倒是下山后突然冷了起来。”

下山的经历比上山时要愉悦得多,一位登山经验丰富的老师教了我们一套轻松下山的办法——步伐尽量轻快一些,减少每个石阶之间停顿的时间。她说着就十分轻盈地几乎是小跑般地下了一层石阶,这个方法显然只对她这样经验丰富的人才有效,我们还是得一步一步慢慢往山下摇。

慢有慢的好处,云雾中松树的疏影、山石间潺潺的流水、炼丹湖畔优哉游哉的娃娃鱼,无不在提醒着人们,“慢”是这里的常态。确实,当你置身其中,你也舍不得走得太快,既然相机在这样的大雾之中作用已经被降至最低,那就只好用双眼去贪婪地索取每一寸景致了。

如果说上山的乐趣在于看山石,那么下山的趣味就源于天柱山多样性的植被,作为世界地质公园的天柱山生态环境优良,主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3%,说它是自然博物馆也不为过。天柱山的杜鹃花非常出名,我们所经之处虽然还没有达到“映山红”的地步,但以我们赏花的速度也是看不完的,红得像晚霞一般灿烂的云锦杜鹃、黄得如夏日阳光一样热烈的羊踟蹰、紫得像丝绸一样优雅的蓝紫杜鹃……多彩的杜鹃花把花与石、花与水的故事娓娓道来。

坐落在良药坪的炼丹湖是我国第三大高山平湖,也是我们乘上缆车前的最后一个重要景点。不出意外,彼时大雾依然没有散去,如果雾再小一点,我们兴许还可以见到几对男女在湖面泛舟,然后慢慢消失在袅袅烟云之中;如果碰到了晴天,人们或许就不忍心在湖面泛舟了,生怕轻轻划一点桨就打碎了这一面倒映着蓝天群峰的镜子。

沿着湖畔水面上的石阶徐徐前行,途经“左慈炼丹台”时,才知道原来炼丹湖名由左慈曾在此采药炼丹,想来也是,炼丹是一件很需要耐心的事情,日子过得很慢的天柱山,或许再合适不过了。

(邰子君)

2020-04-01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2247.html 1 慢游天柱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