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25日
第01版:旅游报01版

巧手不停歇 非遗促增收

各地有序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等复工复产

□ 本报采访组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文旅融合不断深化、脱贫攻坚持续发力的背景下,“非遗+扶贫”将传统手工艺和广阔市场密切对接,逐渐成为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动力。各地设立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和传统工艺工作站通过培训精准帮扶贫困户参与就业,促进其增收。连日来,多地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同时,积极指导、组织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传统工艺工作站等复工复产。

多方式稳复工

在复工一月有余的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金盘绣工坊车间里,缝纫机哒哒声此起彼伏,绣娘们正戴着口罩忙活。“工坊采取分拨复工的方式,隔十天换一批人,并借助互联网平台线上经营。”据介绍,工坊引导刺绣手艺人通过在家复工、分拨复产方式,先后给300多名土族绣娘派发订单2000余份,帮助她们足不出户稳定增收近30万元。

据了解,包括互助县金盘绣工坊在内,青海8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已全部复工复产,并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有效指导、联系410名员工及5600名刺绣、唐卡、泥塑手艺人进行作业。

甘肃省积石山县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内,30余名工人各司其职,炼铁、夹钢、锻打、淬火、打磨、开刃等工序有条不紊。工坊主要负责人、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马尕主麻介绍,工坊每天会进行消杀,对工人进行体温监测,严格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工坊人员主要是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恢复生产,工坊才能有收入,才能及时给大家发工资。”马尕主麻说,“接下来,工坊计划加大对产品的设计和研发,拓宽工艺锻造种类,实现增收。同时,对产品进行统一包装,烙上独有的品牌,提升保安腰刀品牌竞争力。”

3月2日,湖南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之一,湘西七绣坊苗服饰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开工。但由于公司旗下5个门店仍未开业,苗绣产品接单和销售陷入停滞。为打破这一困境,公司董事长、“让妈妈回家”苗绣基地负责人石佳决定通过网络直播推介自家产品。3月3日,她和一家网络销售公司签了约,对方负责销售。

“我们已经完成了两次网络直播,每次的点击量在两万左右,效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石佳说,绣娘们大多是头一回进行网络直播,在镜头前却不胆怯,大方展示苗绣技艺。“我们的绣娘特别能接受新鲜事物,今后苗绣直播会在更多平台铺开。”

多渠道助增收

疫情发生后,许多贫困户赋闲在家,没有了收入。各地针对各类传统工艺、非遗产品可居家制作的特点,鼓励贫困户“宅”家发展“炕头经济”。

内蒙古自治区非遗就业工坊之一、阿尔山市林俗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线上指导白狼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及周边群众在家里从事树皮画生产,防疫扶贫两不误。

贫困户线上接订单,在家制作完成后,有专人上门取画,并当场结算制作收入。该公司经理谢彩云介绍,公司不断创新树皮画制作工艺,缩短生产周期,同时推出京剧脸谱、十二生肖、“年少多梦,花开有声”芭蕾舞女孩等系列产品,通过产品创新,带领广大贫困户致富增收。

参与树皮画制作的贫困户顾长云说,有了收入,因疫情惶惶不安的心也静了下来。“我们还将部分作品进行义卖,筹得1300余元捐给相关部门,用于疫情防控工作。”

疫情发生以后,新疆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绣郎”卡德尔·热合曼每天都会通过电话、微信的方式联系刺绣团队的“绣娘”,让她们做好防疫,并分发刺绣订单。“年前我举办了3期刺绣培训班,培训了20多名绣娘,订单分发给这些绣娘,让她们‘宅’在家中也能有收入。”卡德尔·热合曼说。

绣娘热依汗古丽是团队里的刺绣能手,2月9日,她完成的一批刺绣订单获得了2700元收入,如今正在绣制一批新产品。

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贡山县独龙族手工艺协会虽未正式复工,但是木雕、藤竹编和独龙毯等独龙族特色手工艺品的制作却一直没有间断。(下转第2版)

2020-03-25 王菀 各地有序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等复工复产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2034.html 1 巧手不停歇 非遗促增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