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博君
这片土地着实有着一种特殊的能量,无论历史的车轮如何飞驰,这种数千年凝成的神奇能量不仅未曾弥散,而且正以一种新的方式迸发出来。
小古城的能量
鱼鳍形足陶鼎、单把罐、夹砂陶鼎、夹砂红陶盆,一件件新石器时代的器具,隔着透明玻璃静卧在青砖砌成的展框内,灰黑的色泽散发着如梦似幻的气息,让人莫名沉醉于一种神秘而又悠远的氛围之中……这样的场景,不是应该出现在博物馆的展厅之中吗?然而此时,它竟如此真实地呈现于杭城西北径山镇一座小山村低矮别致的围墙上。
“这都是小古城遗址最有代表性的文物遗存!”高瘦精干的村支书林国荣指着村道边镶嵌在农家院墙上的这些古物仿制件,语气中的自豪如那暖冬迷蒙的水雾,无形中早已漫天飞扬。林书记当然是有资本骄傲的,作为新石器时代一处重要的古文化聚落遗址,小古城已把余杭的历史从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上推到了七千年前的马家浜文化。而小古城村,正是这个有着七千年历史的古文化遗址的所在地。
然而除了这些让人恍惚和赞叹的古代器物,漫步在小古城村蜿蜒的村道上,却怎么也找不到更多古遗址的痕迹。目之所及,皆是一幢幢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的别墅小楼,精致的青砖垒成的花式院墙,围出一个个敞亮的农家院落,房前屋后缀满了青翠欲滴的各色蔬菜。有的农家院门前还放着一张小小的售货台,上面摆满了茶叶、笋干等山货特产和纪念品,令人叫绝的是售货台旁却空无一人,只放着一张印有收款二维码的卡片,古老山乡的村民竟已把无人售货玩得如此有腔有调!
在数千年的古文明遗址上,一座宁静而又舒适的现代美丽乡村早已涅槃而出。可面对如此美好的景象,为什么我的心里还是有一丝莫名的惆怅?是担忧那古老的文明会在历史的车轮中被逐渐湮没吗?
当大家一路赞叹着走到村口的时候,一个农家院落里的一株参天大树突然吸引了所有的目光。定睛一瞧,那挂满红果、形似宝塔的大树,竟然是一株枸骨!园艺专业出身的我,对枸骨可是再熟悉不过了,这种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通常长到两三米高就挺了不起了,可这株长在小古城村的枸骨,却足有十多米高,那巍峨的气势,那勃勃的生机,令人油然心生敬意。
看来,这片土地着实有着一种特殊的能量,无论历史的车轮如何飞驰,这种数千年凝成的神奇能量不仅未曾弥散,而且正以一种新的方式迸发出来。
望着这株参天的枸骨,先前的那点怅然瞬间就释怀了。
径山茶筅
柔和的灯光静静地洒在倚墙而立的赭色木架上,幻化出一片温润祥和的光晕。一枚枚精巧的茶筅,仿佛一朵朵金灿灿的竹花,正舒展着游丝般纤韧的细穗,在橘色的光晕中粲然绽放。如此富有艺术气息的美妙景象,是坐落在径山镇双溪村的茶筅非遗传承人陈金信工作室呈现给我们的。
筅,是个看上去颇为生僻的名词,但对于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来说,这东西其实并不陌生。小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有一把竹筅,是专门拿来涮锅淘米用的,因为是用竹片劈成竹丝扎制而成的,所以通常被称作“竹丝筅帚”。竹丝筅帚的制作比较粗放,且充满了烟火气息,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中,这是一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用物件。
要不是这趟径山之行,我还真从来没有想过,原来竹丝筅帚也可以做得这么精美,这么雅致。当然,我们在双溪村看到的竹筅,可不是拿来涮锅淘米的,这是茶道中的一种重要工具,是专门用来拌匀茶碗中的茶粉与水的茶具。
制作这些茶筅的非遗传承人陈金信虽然没在工作室里,但一位身着古装、满面含笑的美女,用她那娴熟的茶艺同样让大家感受到了唐宋点茶艺术的魅力。只见她玉指翻飞,先用壶中沸水将茶盏烫温,然后用长柄茶匙将绿盈盈的茶粉舀入茶盏中,用水调成膏状,而后再加注沸水,并轻轻捏起一枚小巧的茶筅,对着茶汤上下拂动起来。不一会儿,茶盏中的茶汤开始泛白,一层厚厚的泡沫悄然凝成。
“这就是汤花,现在可以用茶粉在上面点字作画了。”美丽的茶道女子一边演示着,一边如数家珍地介绍,“这就是径山的唐宋点茶茶艺,日本茶道就是从我们径山传过去的。在点茶的过程中,运筅是非常关键的环节,茶筅不能画圈转动,要M形上下滑动……”
没错,运筅的手法十分重要,但茶筅本身的品质显然更为关键。要制作一枚精良的茶筅,必须从选料、冲丝、刮薄、折弯、整理等十八道工艺层层把关、做到极致,才能将一片竹篾削成细如发丝的上百根筅穗。无怪乎宋徽宗都不吝其墨,专门在《大观茶论》中作了如此详细的记述:“茶筅以觔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劲,本欲壮而未必吵,当如剑脊之状。盖身厚重,则操之有力而易于运用;筅疏劲如剑脊,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
从极不起眼的竹丝筅帚,到美轮美奂的径山茶筅,相同的原料、相似的工艺,只因匠人们注入的心力不同,便能呈现出天壤之别的效果。看来,只要做到极致,再平凡的东西也会变得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