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邰子君 雷琛烨
日前,笔者见到马聪时,他刚刚结束了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苏陕对口支援非遗精准帮扶之旅”,从延安返回南京不久。“延川的非遗传承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除了授课培训,还可以因地制宜,为他们做一些实事。”他说。
习惯了在各地奔波的马聪,也习惯了工作中时时与非遗发生关联。
结缘非遗
1994年,从厦门大学油画专业毕业的马聪回到故乡南京,在江苏国际广告公司得到了一份设计师的工作。此后,他的作品先后获得了第七届中国广告作品展金奖、中国广告“金箭奖”金奖等数十个奖项。1998年,他成立了福佑艺术设计有限公司,先后为南京国际梅花节、南京雨花石艺术节等节庆活动设计花车之类的作品,后又开始为酒店做软装设计。马聪没有想到,与旅游业的缘分,为他的人生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为酒店设计的作品要求独一无二,批量生产加工的东西显然不能满足需求。于是,我就想到向非遗传承人、传统手工艺大师取经,获取灵感。”这些人对马聪的影响全部体现在他此后的作品中,武汉希尔顿酒店的漆器艺术品、天津希尔顿酒店的“剔红堂”、 嘉兴永欣希尔顿的刻漆表现手法等都成为他的得意之作。
马聪记得,设计厦门凯悦酒店全日制餐厅时,他提出把闽南传统技艺水泥花砖融入设计当中,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经过多方沟通,方案才被批准,最终效果惊艳。据悉,当时42个参建单位验收,福佑是唯一一个无须返工的。酒店方还让他把融入的文化特色写下来,让员工们背下来,把这份文化传递给客人。
如今,在大中华区已有超过百家五星级酒店留下了马聪的作品,而他本人也成为多家全球顶级酒店的大中华区艺术设计顾问。“为了与非遗巧妙结合,近年来,我接触的非遗传承人不计其数,这也赋予了我们的创意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而这便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马聪说。
搭建平台
在与非遗相伴的这些年,有一件事让马聪至今回忆起来也会怅然若失。那是2016年冬天,马聪听闻扬州有一位谙熟大漆浅刻手艺的师傅——陈兴文。扬州漆器是国家级非遗,作为漆器制作十大工艺之一的浅刻工艺,能掌握的人更是寥寥。初见陈兴文时的画面,马聪永远不会忘记。针线包、方便面、打火机……这位曾在故宫修缮文物的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就窝在十几平方米的杂货铺中,而他的工具、作品以及证书,所有与浅刻有关的东西都被包好尘封在床底下。
请陈兴文“出山”并不容易。第一次见到人,第二次见到作品,“三顾茅庐”之下,陈兴文终于答应刻一幅作品。马聪赶忙设计了一套镇纸,由陈兴文操刀。这套镇纸就是后来获得第18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手工艺术精品“百花杯”银奖的《风雅颂》。
马聪说,得知作品获奖的消息后,陈兴文亲自上门拜访,只说了一句:“我终于知道你是做什么的了。”陈兴文向马聪承诺,今后无论什么作品,他都无偿做。可是,等到马聪又设计出一批作品送到扬州时,陈兴文的身体已不足以再支撑他完成任务了。
这件事更让马聪意识到,保护、传承非遗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尽管我们已经这么虔诚地去面对这件事情,但最终还是没能多留下来一些作品。非遗保护一定要好钢用在刀刃上。”马聪感慨地说。
2016年,马聪成立了“百工造物”非遗创意创新众创空间,希望通过该平台,与非遗传承人们展开更紧密的合作。为了这个平台,他甚至把自家房子拿去抵押了48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马聪告诉笔者,“如今,与平台紧密合作的非遗传承人已超百人,松散型合作的更多。”
不仅如此,马聪还作为首位以个展形式登陆米兰三年展的中国设计艺术家,把非遗传承人和他们的作品带上了国际舞台。他透露,“最近,他们正在策划2020年米兰设计周的创意方案,打算携10位非遗传承人亮相意大利,将更多传承人的技艺融入‘百工造物’的作品中,积极洽谈海外高端订制业务,希望为他们增加一部分收入。”
塑造品牌
“文化复兴、大国崛起,我们这些文化创意工作者、非遗工作者承载着将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使命。”马聪说,非遗的“活化”,依靠的不是保护,而是产业;非遗的传承,则要落实到使用的物件当中。非遗保护绝不是“临终关怀”,也不能把它当成古董藏在库房里,一定要让非遗与生活产生联系,让新需求唤醒它,用新理念焕新它。
马聪认为,在非遗“活化”的过程中,许多地方陷入了低端重复的困境。“所有东西在没有经过转化的前提下都叫资源,而许多地方直接把资源当成了IP。只有在完成了从资源到IP的转化后‘卖出去’,才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可持续的闭环。”
那么,如何卖出去?马聪表示,文旅融合给了我们更多的施展空间。一方面,文化消费体验与旅游场景的深度融合,为文创、非遗事业提供了更优质的生态土壤;另一方面,文旅大数据能够逆向推动和倒逼传统非遗更新研发方向,丰富产品内容、提升文化内涵。“我们与南京大报恩寺景区合作的茶壶套件单品销售500多万元,一晚售罄,这在以前想都没有想过。”据了解,福佑正着手打造一个集非遗培训展示、交流销售为一体的非遗体验基地。
与此同时,“百工造物”品牌化也是马聪重点努力的方向。“国际上的很多大品牌格外强调手工,这就是典型的传统手工艺赋能,东西能卖出好价格,职业能得到认可,产品能成为奢侈品。这样的行业,谁不愿意去从事呢?它们的传承创新也就水到渠成了。当下的经典是几百年前的时尚,而我们今天的时尚也能成为后世的经典。作为文化创意工作者、非遗工作者,我们要把身子沉下去、步子迈出去、产品卖出去,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为时代留下烙印。”马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