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23日
第11版:旅游报11版

传习颂

——痘姆古陶礼赞

“传习”这个词出自《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最后一句“传不习乎”即“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按时复习呢”,因明正德年间著名心学大师王阳明的第一位弟子徐爱开始陆续记录其论学治道的讲话,并准备以《传习录》为名出版——后几经增补,终至明隆庆六年即1572年正式定稿,一经出版便广为人知。及至今天,这部著名的《传习录》也是很多国人复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读本之一。

但就“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本意而言,我却只是在不久前于安徽省潜山市郊一个叫“痘姆”的小村庄里才真正邂逅了它千古不变的精神气质和静如处子的绝世风华……

这一天,皖风习习。先是在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天柱山的南麓,我们参观“皖光苑”即潜山市博物馆的时候,立刻被距今已有6000余年历史的薛家岗人类遗址出土的大量精美陶器深深吸引了。惊艳于我们眼前的,不但有夹砂红陶或灰褐色泥质陶的鼎、豆、壶、罐、盆、碗、杯等,甚至还有一柄虽有断裂,但形制十分完好的“十三孔石刀”,更是孔孔清晰,虽经数千年的沉埋仍然光辉耀目,令人叹为观止!据当地友人小吕介绍,我国虽然是世界公认的陶器古国,先后有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彩陶人面鱼纹盆和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的猪纹钵等名器享誉海内外,但同为新石器时代的出土文物,这里的很多“宝贝”还鲜为人知……“还有什么呢?说来听听。”见我很感兴趣,小吕开门见山:“其实,我们这里最古老也是最新鲜的宝贝是痘姆古陶!”

哦,“痘姆”是个地名吗?

对,痘姆是我们潜山市郊一个乡的名字。它位于北京正南长江支流的潜水河畔,与安徽三大名山之一天柱山主景区隔桥相连,据潜山市城区仅仅9公里。

“痘姆”这个乡的名字是什么意思呢?是个少数民族的名字吗?

不是,小吕笑了。相传很久以前,就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曾经肆虐一种天花病毒。幸赖当时的一位老奶奶发明了一种单方,救治了大量濒危的儿童。当时人们感念其功德,尊其为痘姆娘娘。后来人们更命名此地为痘姆并建了一座痘姆庵,年年供奉,岁岁朝拜,其香火繁盛,于今未衰。

说到这里,小吕早已顺遂我意,驱车引我来到了距“皖光苑”并不很远的痘姆乡——当然,我们来到的仅仅是该乡所属的一个小小村庄而已。

远远看时,这个小村庄凡常得近乎古朴。一栋又一栋的泥墙瓦顶掩映在间或的青绿树木之间,杂草丛生的路侧码放着诸多成品或半成品的各种陶器,或一垜又一垜码放齐整的木柴。

及至近前,小吕介绍说,这里距薛家岗新石器文化遗址的直线距离其实也只有几公里。由于“痘姆古陶”的特征与薛家岗遗址出土的陶器相一致,因此,很多专业人士普遍认为,痘姆古陶的起源不晚于6000年以前……

是吗?这么说,痘姆古陶不就成了长达6000年的一个“活化石”了吗?

您说对了。痘姆这儿,其实就是一个有关中国古陶技艺与生产的传习基地!

传习?这是我第一次亲耳听到“传习”二字,不由得一下子想起了《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也自然而然地连带着想起了近年来如雷贯耳的那卷《传习录》……

在一面暗黄色土基垒成的山墙下,我们停住了脚步。仰面上望,一行醒目的大字别具神韵:痘姆古陶6000年。其下,沿墙序列的,则是一排又一排闪着微光的或大或小的陶罐或陶缸等。这时候,迎面走来一个沉沉静静的痘姆人,年纪仿佛也就30多岁的样子。小吕介绍说:“这位就是痘姆古陶的负责人之一程柏全老师。”等我们相识后,小吕因还有他事,便径自先回城里去了。于是,沉静却不失生动的程老师便接替他,带着我到处看。

刚开始,我看他递过来的一张名片,用纸很考究,印制也很讲究,上面虽然没有他的名字和身份介绍,但却另外蕴含着很多明确又神秘的信息,不由得引我陆续发问——

这“痘姆古陶”上的标图是你们自己设计的吗?看这一只陶罐里燃着一团红火,倒是有点儿意思。

对。那团飘动的红火,就是我们“痘姆古陶”6000年红红火火至今的象征。

这还真是有点意思!还有呢,这“痘姆古陶”下面,“只可遇见,不可预见”的八字说法又是什么意思呢?

就算是一句禅吧。(程老师未作解释,沉静地笑了。我则忽然又想到,其实这潜山古地也还是一个“禅语之乡”:天柱山下那个三祖禅寺,谁人不知?哪个不晓?)

程老师,看你这名片背后的信息量也很大呀!怎么,你们这里还有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官方网站?

对。您再往下看,我们这里还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安徽建筑大学产学研合作基地、安庆师范大学教育实习基地,还是山西省玻璃与陶瓷科研所产学研合作基地。

了不起!没想到你们痘姆古陶还有这么高的教育含量呢!

确实是这样。我们这里整体来说,现在就是一座中国古陶的研学旅行基地。就其主要的研习业态来说,不但有“非遗”展示、陶艺体验、亲子沙龙等,也还有一些创意产品的开发与销售。这些业态分别设于凡朴堂、简朴寨、窑望阁、尚品宫、寻踪社、本色杆、归真堂、传艺居、淘宝馆等处进行传习,其中,尤以一座这里独有的百米龙窑为我们着力的传习要点……

看到了,你这信息满满的名片上还画着一幅速写呢!只是看不出真有百米之长吗?

走,我带您去看看。

他边走边说:大量考古发现陆续证明,我们痘姆乡曾经古窑密布,至今尚存百米龙窑一座,十分珍稀。所谓龙窑呢,通常都不超过30米,而我们这里的龙窑总长却将近100米了。因其窑身长,窑温高,烧制成的陶器玻化程度也高。加之我们这一带的土质天然细腻粘韧,山上的松柴也脂足燃旺,当然更主要的还是这百米龙窑的结构优势,使这里烧制的茶具品质独佳,久负盛名。

茶香浓郁。我仿佛闻到了痘姆古陶的悠悠神韵……

这时,程老师停住了脚步,一座贴地而卧的百米龙窑横卧在我们眼前。程老师说,这里的自然条件除日照充足、土质优异、燃料丰富等之外,其地势南高北低,也是十分利于建窑的条件。一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痘姆全乡尚保有百米龙窑九座之多,但后来幸存至今的也只有我们传习基地这十分珍稀的一座独窑了……

这的确是一座稀世古窑。恰逢其休窑期,征得程老师同意后,我很容易地就钻入其中,一下子仿佛进入了科幻电影中的时空隧道,感觉自己身在宽大如今天的高铁列车车厢之中,却又仿佛被“传习”到了那令人尊崇不已的远古时期,伟大的先人们正在这里淬炼烟火,同时也在雕饰着不朽的时光与岁月……

千年记忆,百米龙窑。就这样,当我从历史深处又返回到“痘姆古陶”时,已经身在这个珍稀传习基地的“淘宝馆”了。恍惚之中,分明可见……一切都是点石成金,一切都是化蛹为蝶,一切都是礼赞中的坚守,一切都是传习中的发展,一切的一切,都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这是我一边观览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痘姆古陶”时,一边汹涌而至的脑海随想。是的,你看那一块块黄土变彩泥,在这痘姆古陶,竟然“点土成金”了!是的,你看那一只只大手带小手,竟然“化蛹为蝶”了!而这古朴悠悠却又创意盎然的痘姆古陶,不就是礼赞中的坚守吗?不就是传习中的发展吗?

这时候,“淘宝馆”的其他参观者也同我们一起来到一间置有大电视的休息室了。程老师一边请我们喝茶一边问我们,想不想看看痘姆古陶的一些视频资料?这还用问么?“百尺竿头”,当然想了!

但程老师并没有开启“视听模式”,而是从其随身携带的一个包里拿出一个小本子来对我们说:“痘姆古陶的传习事业,现在很受各级政府和相关领导的重视,每天都有很多相关资料进入我们的工作记录,现在我只能向你们介绍一下最近的内容。

5月1日,趁着假日,合肥市春雨树学校的师生们来到这里体验痘姆古陶的生产技艺。他们边学习,边动手,兴趣盎然。

5月2日,痘姆古陶登上了“乐途旅游”的首页。“千年约定,乐途见证:在北纬30°的小村里,竟然藏着一座百米古龙窑。”

5月3日,参观者众,停车场全满。

5月4日,古陶备忘录:唯有传承,才是最稳固的保护。传承什么、对谁传承,谁来传承和怎样传承这四个关键问题,痘姆古陶人一直在艰苦地探索……

5月9日,皖鄂赣三省11县(市)体育协作区第42届理事会嘉宾莅临指导。

5月10日,古陶备忘录:传承古陶文化,痘姆有底气、有路径、有信心、有能力。

5月11日,来自《今日头条》的文章:大隐隐于市的痘姆乡,却保留了6000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5月12日,痘姆古陶文化墙即将开绘,彩绘团队来自安徽建筑大学。

5月13日,痘姆古陶进入了“美好大皖南,迎客长三角”——2019年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赴长三角城市旅游推介会现场。

5月14日,到香港传习,痘姆古陶这还是第一次。

5月15日,新华社现场云直播,让痘姆古陶“腾云而起”:潜山市痘姆古陶参展第十五届中国深圳文博会……

完了?见程老师没有下文了,我不禁心生疑问。程老师笑了,他说:“再有就是你们今天坐在这里的此时此刻了。”

大家如梦方醒,也都笑了。

只听沉稳又生动的程老师又接着说:“你们若有感兴趣的,我们可以互加微信,等我传给你们,你们再慢慢看。痘姆古陶6000年,一下子是看不完的!”

程老师最后这一句话既客观,又说到大家心坎上了。

我深深知道,“传不习乎?”我已经迟到太久了!改变,就从写这一篇“痘姆古陶礼赞”开始吧!

(李林栋)

2020-01-23 ——痘姆古陶礼赞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4069.html 1 传习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