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庆市渝中区近年来在网络新传播方式的带动下,迅速成为热门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成为全国知名的“网红城市”。文化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得益于渝中区多年来在机制、资源、产品、营销、消费等方面对文旅融合的深刻理解和“深耕细作”,并形成了“要合力、要底蕴、要特色、要影响、要关怀”的价值目标和发展格局。
关键词:顶层机制 活化资源 融合供给 创新营销 优化环境
渝中区地处长江、嘉陵江的交汇处,两江环抱、形似半岛,是重庆的行政中心和历史人文中心。2018年5月以来,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快手、抖音、秒拍等短视频平台的快速传播,重庆及渝中的文化、美食、美景在网络及旅游圈迅速走红,短时间内为渝中导入了大量游客流量。洪崖洞、长江索道、贰厂文创园、李子坝轻轨站、朝天门两江游等异常火爆,占据重庆网红景点半壁江山,渝中区成为全国知名的“网红城市”。渝中区被“抖”红,究竟有什么秘诀?
要有“合力”——强化顶层机制和发展引导
渝中区委、区政府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全区六大重点产业之一,编制了《渝中区文化旅游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9-2030年)》《渝中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9-2035年)》,明确了思路和方向。制定出台《中共重庆市渝中区委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渝中区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并在全市率先建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及旅游宣传营销奖励。成立了渝中区文化产业领导小组、旅游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文化旅游消费试点工作小组,高位统筹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在此基础上,渝中区形成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即以“人文渝中”为核心,以“全域旅游”为载体,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为路径,聚集优质文旅资源,从构建现代文化旅游市场体系、丰富产品供给、优化消费环境、完善服务配套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发展活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文化、旅游创新业态,以高质量文化和旅游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推动“游客”变“顾客”、“人气”变“财气”、“流量”变“产量”。
要有“底蕴”——梳理和活化文旅资源
在推动文旅资源融合开发方面,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经验:
一是全面彰显历史风貌。按照全市风貌区建设安排,结合实际重点打造十八梯、白象街、李子坝等10个传统风貌区,充分展示老重庆风格、老山城风貌;精心打造山城巷、三层马路等10个山城老街区,保留传统老街区的形态魅力、业态活力;精心打造嘉西村、国际村等10个特色老社区,挖掘人文底蕴、还原市井生活。
二是夯实文物开发利用基础。重点加大革命文物、抗战文物的保护力度。五年来,先后完成人民大礼堂、东华观藏经楼、郭沫若旧居等60处文物修缮,一批保护等级高、社会关注度高、安全隐患大的文物建筑得以及时保护修缮。
三是系统留存母城文化记忆。渝中区积淀了巴渝文化、革命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统战文化等,形成了多元交融共生的母城文化。渝中区成立重庆母城文化研究中心,以“巴渝母城”为重点,通过地图、文字、影像等方式保存母城文化记忆,巩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通过拍摄微电影《中山四路》、编辑出版《重庆母城历史文化丛书》等书刊文献,保留、展示母城文化记忆。
四是让文物走进游客。通过实施文物布展及博物馆建设工作,让修缮好的文物活起来,让游客能够参观、游览。近年来完成怡园陈列馆、王琦美术博物馆、中国民主建国会博物馆等建设,开展巴蔓子墓、湖广会馆、红岩博物馆展陈升级工程,推进美国大使馆、郭沫若旧居、东华观藏经楼等布展工程,扶持匾额博物馆、飞虎队陈列馆等非国有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积极发挥文物展览、教育功能。注重将文物“珍珠”串成旅游“项链”,推出融创白象街、三层马路、贰厂文创园等风貌街区、文旅线路。
要有“特色”——丰富文旅融合产品供给
一是建设文商旅融合载体。高标准建设户外空间及景观步行系统,串连十八梯—解放碑—朝天门黄金消费带。将重庆元素、区域文化融入商圈建设,加快推进解放碑建设国家级示范步行街,建设环境优美、商业繁荣、文化浓厚、管理规范的新型消费商圈。建成凯德来福士项目城市新地标,推进解放碑时尚文化城建设。加快文化积淀与山水资源转化,依托母城资源优势,分类分主题打造贰厂文创园、重庆天地、鲁祖庙等一批文商旅主题街区。
二是提档升级文化市场。加强供给侧研究,积极升级区内阅读、演出、电影、文博、文旅等文化消费产品。引入聚橙院线盘活文化宫、巴渝剧场等老旧剧院,培育重演时代中心、白象街303小剧场等大众新兴演艺场馆,联动国泰艺术中心、魁星楼艺术区,加快建成中央艺术区,推动演艺市场繁荣发展,年营业性演出达2000余场次。加强业态引导,推动艺术场馆、书店、剧场、影院、上网场所、娱乐场所与其他商贸业态互补布局、多元交融,推进文化场所转型升级,鼓励混合经营、连锁经营,引进了GVC影院、言几又书店、卡通尼乐园等一批文化娱乐旗舰店,涌现了火拳竞技网吧、炫影空间卡丁车等一批优质市场主体。精心策划灯光秀、夜间文艺剧场、夜间博物馆,打造“六夜”即“夜赏”“夜游”“夜宴”“夜娱”“夜购”“夜宿”系列产品,培育较场口中央娱乐区等夜休闲集聚区,刺激夜间旅游消费。
三是开发山城文创旅游商品。坚持推进山城礼包计划,将巴渝文化、山城元素、重庆非遗转化为文创消费产品,开发以蜀绣、烙画为代表的非遗产品伴手礼,扶持“山城扎包”“揖美手作”“橄榄树夏布服饰”等一批特色品牌,对重庆市淳辉阁拍卖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授予“重庆市渝中区非遗产品体验店”称号。
四是用文化串联景区景点。推出“母城往事:叩访激情燃烧的岁月”“人文经典:旧时光带来的新感动”等文旅线路10条和“重温红色记忆,激发爱国热情”母城渝中红色旅游线路5条,策划“小巷背包游”“街巷可阅读”等一批小街小巷游线路。形成传统与现代、山水与都市交相辉映的美丽画卷,让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优势,形成全域文化、全域旅游相互交融的发展模式。
五是打造巴渝餐饮名地。做靓火锅、小面、江湖菜三大重庆美食名片,提升本土餐饮品质和服务水平,开展好吃狗节、坝坝席、江湖宴等活动,赋予重庆美食新内涵。加快渝菜品牌培育,提升渝菜博物馆品质,创新研发巴渝宴、重庆宴、民国宴等特色宴席菜品。振兴老字号品牌,在传统风貌区规划老字号非遗集聚区,开设老字号博物馆和体验中心,推动更多老字号走向国际国内市场。
要有“影响”——全方位创新城市文旅营销
渝中区以“重庆母城·美丽渝中”为核心,紧扣“山水”“文化”“都市”三大主题品牌,结合城市风貌特色,挖掘一批天台秀场、江岸秀场、山地秀场,围绕老城门城墙、历史遗迹、文物建筑、名人故事、人文景点等梳理文化记忆,开展多角度、全覆盖的城市文旅营销。
一方面讲好母城文化故事。深入挖掘渝中一街一巷、一砖一瓦、一山一水的背后故事,梳理红岩英魂、巴渝英烈的动人事迹,把渝中故事讲出来、传出去。通过“晒文化、晒风景”活动,精心展现母城厚重文化、山水都市形象。支持创作《红岩魂》《思君不见下渝州》等精品剧目,精心打造《十八梯》《只有一个名字》《重庆重庆》等一批母城影视作品、摄影作品及驻场演艺,《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火锅英雄》《疯狂的石头》《少年的你》《后来的我们》等多部电影在渝中拍摄取景。
另一方面创新品牌节会活动。持续举办重庆都市旅游节暨城际旅游交易会、解放碑CBD广场周末音乐会、“CBD城市登高楼”、“城市定向越野赛”等品牌节会活动。创新举办“蒙娜丽莎的微笑和文艺复兴——贝利尼家族收藏特展”“南美保存最为完好的神秘一角”乌拉圭艺术展等高品质文化活动,持续办好“城市定向越野赛”“国际登高楼大赛”等体育赛事,举办品牌时尚秀、品牌快闪活动,建设文化、旅游、时尚消费品牌西南首选地和展示地。
要有“关怀”——优化文旅消费环境
一是培育文化旅游消费意愿。综合运用政府购买、让利优惠、消费补贴等政策机制,统筹开展政府与市场互动的消费促进行动,大力提升渝中文化惠民消费季、较场口夜市文化节等文化消费品牌,壮大消费企业联盟。全区设立新华书店、千叶美术馆、中国移动5G智能体验馆、ME&CITY等15家离境退税商店,进一步扩大境外游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覆盖范围,提升消费国际化、便利化程度。
二是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充分发挥涉旅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作用,依托区旅游巡回法庭、旅游巡回审判点、速裁中心,高效化解旅游投诉。建成全域实时游客流量监测及热点分布系统,扎实开展文明旅游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强化旅游安全检查,全区旅游行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三是完善公共服务。构建立体化交通体系,结合“两江四岸”治理提升,优化景区交通环境,推动形成全域交通大环线和景区周边小环线,建设“一带六横十六纵”近百公里步道廊道系统,形成空中有索道跨江、地面有轻轨穿楼、江上有游轮穿梭的独特立体交通体系。升级公共服务配套,新增旅游大巴及社会车辆停车位,新建改建社会公厕景区厕所,研究设立“两江游”游客集散中心,加快建设城市候机楼,畅通国内外航空旅客抵离通道,全域开行观光巴士线路4条、夜间观景线路3条、节假日专线2条。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