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涛 白骅
日前,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公示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认定名单及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成都市武侯区上榜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武侯区在实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和“天府旅游名县”创建的“双创”过程中,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特别是旅游业呈现了井喷的发展局面。
近年来,武侯以全域旅游为抓手,全力推进旅游富民战略。2019年,全区接待游客总数2652.98万人,同比增长34.22%;旅游总收入达273.9亿元,同比增长23.88%。签约10亿以上的重大文旅项目9个,招商引资138.28亿,旅游业已成为武侯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激发了全民参与旅游产业建设的热情,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武侯区人口数量的16.4%从事旅游相关服务。
走进武侯祠,游客可感受三国文化的魅力与神奇。如今的武侯区,随时可见操着各种口音的游客。采访中,不止一位游客提到,锦里和武侯祠是四川游的必选项,“在武侯祠,既可以亲身感受三国文化、瞻仰刘备和诸葛亮的祠庙,还能在锦里品美食,确实非常值得一游。”
与武侯祠一街之隔的锦里,在全域旅游发展思路下也有了新的变化。锦里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有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充分展现了三国文化和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此外,古街定期举行民乐、戏剧等民俗表演,并按照中国传统节日举办特色主题活动,营造地道的川西民俗文化氛围,让游客享受惬意的休闲生活。
在这个无需要购买门票的开放式民俗风情街区里,成都居民的生活原汁原味地展现在游客面前,提高了社区经济收入,改善了居民生活,造福社区居民。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1—10月,锦里共吸引游客18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5亿元以上。
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武侯区从事旅游行业的人数逐年增加,不仅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也带动了更多的老百姓从事旅游行业,从而增加收入。李林是武侯区金花桥城中村的村民,以前他靠在市区送外卖为生。2017年10月水韵天府景区正式对外开放,随着游客的到来,李林也由此看到了商机,在景区中开了一个美食店,“既能照顾家里,自己的收入也有了保证。”
“一业兴,百业旺”。旅游业不仅富民,也成为武侯区其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带动了餐饮、住宿、文创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武侯区旅游的蓬勃发展带动城市建设的集聚经济效应也开始显现。据了解,武侯区围绕“天府锦城、锦城公园”建设核心区,串联沿锦江河畔布局的三国蜀汉城、华西坝、音乐坊等5大特色文旅项目,打造锦江南岸文创旅游带等,形成了旅游文化圈。大悦城、特色美食街区、农副产品市场等,也都成为吸引游客旅游、观光、购物、休闲的好去处。在大悦城内经营手工艺品店的店主高兴地说:“每天路过的游客都会停下来,买很多东西,尤其是文创产品很受欢迎,武侯区的发展也很快,我们老百姓也跟着受益。”
在全民参与旅游、全民共享旅游红利的同时,武侯区也不断加大旅游投资,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例如,大力提升道路品质,全面提升区域交通路网密度和通达性,并加强对景点周边黑化道路的管控力度,提高景点周边道路服务水平,开通天府芙蓉园假日公交专线;全力推进“厕所革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切实提升便民水准。今年以来,全区新建公厕45座,改建公厕35座,10座公厕打造为一般旅游厕所,3座环卫公厕改建为AAA级旅游厕所,并发布电子地图及相关信息,方便群众寻厕及监督,全面推动景区、景点、通景道路沿线等重点区域旅游厕所建设。
在旅游项目方面,武侯区加快天府芙蓉园、水韵天府、浓园等重大文旅项目的建设和提升,着力打造环城生态旅游带,形成两个百亿级文旅产业带;规划建设情牵三国的锦里、静谧高雅的音乐坊、中西交融的华西坝和蜀风雅韵的望江坊四大历史文化风貌片区,构建百亿级文旅项目聚集地;策划推出“锦里·红牌楼片区—穿越古今、时空变幻体验游”“华西坝·玉林片区—原味成都、漫游寻味深度游”等7条精品旅游线路。
武侯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龚婧表示,聚焦各处细节,为不同消费群体提供最佳环境,正是这份努力,使武侯区快速竖立了旅游品牌和口碑,旅游富民效应凸显。今年将进一步完善基础建设,提升服务质量,为迎接省内外的大批量游客做好充足准备,在提高居民收入的同时,也进一步打响“三国圣地 智慧武侯”的名片。
“我们建设精品景区的同时,开发一些新的旅游资源、新的旅游体验项目,全民也参与到旅游的环节中,游客越多,我们的服务越好,老百姓受益就越多,享受的红利就会越多。”武侯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李利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