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佳颖
我国乡村旅游在统筹城乡发展、拉动内需、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发展过程中对资源开发和要素投入的过度依赖、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和不合理性导致了旅游同质竞争加剧、整体品质不高等问题。因此,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在于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单一产业思维向系统产业生态链思维转变,从政府主导的输血工程向多主体协同的造血工程转变。
一、解决利益平衡及村民参与性与自主性问题
乡村旅游利益链中的相关者包含当地政府、参与企业、个体商户、基层集体、全体村民、周边社群等,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和关注热点。而实际上在我国部分乡村旅游开发中,村民本身很少作为开发主体的身份参与,有的甚至要被“转移”,连参与都谈不上。作为文化资本持有者的村民在与货币资本持有者的博弈过程中,变成了一种“工具性参与”。这种“虚假”参与带来的乡村文化衰落、乡村性破坏等现象,已经成为制约乡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紧迫问题。
实践经验表明,政府有效管理、农户主体地位与外界力量正确介入才能保障乡村旅游的有序进行,促进乡村社区发展与转型。因此,建议以村集体为单位建立村级旅游组织,以“领头羊”身份,以全民股份形式带领全体村民开展乡村旅游开发。通过政策补贴、经营分红、解决就业、自主创业、增加技能等经济利益杠杆逐步将村民从被动参与转化为主动介入。同时,村集体与基层党组织做好全体村民与利益链其他相关者的协调纽带,在实际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中尽可能平衡利益关系,确保乡村旅游开发的顺利实施。
二、进行保护乡土本色的空间再生产
乡村区别于城市的“乡土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在后工业时代,乡村旅游不仅仅是都市人从拥堵城市到山水农村的空间转移,更是他们从忙碌不迭到休闲安逸的生活方式的短暂偏移,其卖点应该是营造一个“慢生活”旅居社区。然而,乡村空间的商品化仍是我国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甚至陷入了一些误区,如设施设备力求城市化、现代化等。如何围绕乡土本色的文化内涵进行空间再生产,是我国乡村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
乡村空间的价值在哪里?其核心价值就是乡土本色,即以田园、青山、绿水为代表的乡野;以房舍、家具、农具为代表的乡物;以匠艺、民俗、节庆为代表的乡俗;以民舍及集体用房为代表的乡居;以田园、菜园、家园为代表的乡园;以耕作、匠作及乡村美食等制作为代表的乡作;以及以食材、文化与环境形成的乡土氛围等。进入新时代,乡村地区整体格局层面更加强调耕地保护、生态保护、组织建设理念。在品质提升层面,更注重农民生产生活需要、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要求、城市居民对乡愁的精神需求等方面与空间特征的充分结合。针对变化的空间生产目标、认知和需求,乡村社区应对其空间进行正向主动的调整,围绕乡土本色,进一步优化空间资源的配置以及再生产的思路。
例如:以乡野为空间,恢复农作物种植,结合大地艺术、农耕场景、景观建设、乡野村道等开展乡村农耕生态观光游,让乡野成为乡景。以乡物为载体,根据乡村旅游主题,对村庄公共空间及居民房屋进行外观恢复(非外观统一),并植入传统的农耕农具、生活用具、民俗器具、孩童玩具等,让乡土文化以生活场景形式得以体验,使游客触发乡忆。以乡俗为灵魂,对民间匠艺、民俗风俗、传统节庆进行梳理、恢复和优化,让传统匠艺与现代艺术结合融入农家,让民俗风俗与旅游文化结合融入乡间,让传统节庆与旅游体验结合融入广场,让乡俗成为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体验物和呈现物。以乡居为特色,对散落的民舍、空余学校及村集体公共用房等空间,以政府规划、集体引导、全民参与、客源共享的方式进行改造,注入乡村传统美食、匠艺、民俗等吸引点,并按照城市居民生活习惯配置相关硬件,形成乡土乡宿。以乡园为生活,让游客在田园找到自在,在菜园找到健康,在家园找到美味,感受到乡村环境下的品质生活。以乡作为互动,对传统农耕耕作、乡间匠艺、美食制作等进行复活和优化,让游客通过耕作感受田间的快乐、通过民间匠艺感受文化的快乐、通过乡间美食感受舌尖的快乐。以乡土为文创,对乡物、乡俗、乡园、乡作进行产品研发、延伸与包装,形成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创体系及文化活动体系。
三、打造基于乡村旅游的产业生态链
在传统乡村旅游的整体规划与产品迭代中,大多是以乡村为空间进行观光旅游,然后围绕旅游项目设计、更新旅游产品。比如增加演艺演出、研发夜游项目延长旅游时间、对空间多维扩展丰富旅游产品等。在这一系列更新与迭代中,均未对乡村的核心——“乡土”进行产业延伸,旅游企业与当地百姓的收入仅局限在旅游服务及旅游特产收益上。
如果在遵循国家关于生态、农田、水利保护政策基础上,充分挖掘“乡土”优势,即充分利用荒山野地进行生态水果种植,充分利用农田进行有机谷蔬种植,充分利用深山林地进行现代禽畜养殖,则在旅游产业产品更新迭代的同时,可以基于种养殖空间及产品进行衍生:(1)研发生态鲜蔬产品,打造生态美食特色;(2)开展四季赏花采摘,丰富常规旅游产品;(3)组建脱水果蔬食品工坊,延伸农业产业体系;(4)研发主题果蔬文创,导入文化产业产品;(5)提供生鲜农产品线上服务,完善数字产业服务;(6)构建生鲜周边配送体系,打造生鲜物联系统;(7)研发自然课堂教学系统,打造亲子教育产业;(8)通过林下木屋及乡居改造,在提供常规旅游接待的同时,开展旅居及康养服务;(9)以乡村田野、河流、山地为空间,开展特色体育旅游及赛事活动。从空间延伸的果蔬种植,衍生出新的旅游、农业、文化、物联、数字、教育、康养、体育等产业。这些产业根据游客客群、周边城市、空间延伸等情况还可以进行二次和三次裂变。产业间还可以相互促进与交融,如数字产业可服务于教育产业的数字化系统,旅游产业可为其他产业提供基础客群,物联产业可为旅游特产配送提供无缝服务等。
通过产业生态链的打造,乡土中国将发生社群、思想与经济的蜕变,从单一经济发展向旅游鼎兴、文化复兴、生态永兴、产业昌兴、经济旺兴、组织振兴、游客随兴、百姓喜兴迈进,构建新时期中国乡村“九兴”新格局。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