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芳平
随着2020年的到来,新一波假期旅游又将创造出中国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的新景观。在这一景观中,亲子游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随着80后90后步入婚姻殿堂,亲子游的发展趋势与80后90后的消费偏好息息相关。在这样的社会趋势下,如何进行亲子旅游产品创新,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应用问题。
在亲子游的范畴中,亲子研学产品又是一个较大的组成部分。所以,亲子研学产品创新本身就是亲子游产品创新的一个典型代表。笔者从儿童心理规律角度出发,来阐述儿童心理与亲子研学产品之间的关系。
儿童心理习惯分为物感心理习惯、网感心理习惯、情感心理习惯、逻辑心理习惯、文化心理习惯。心理习惯是在长期的训练中产生的。
亲子研学活动在儿童心理教育中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亲子研学方面的旅游项目开发,也可以基于儿童心理规律来展开创新。
一、基于儿童物感心理的研学活动创新
物感心理习惯是最直接的心理习惯,主要来自物理世界的视觉、听觉、味觉等刺激。比如,儿童在尝试各种食物的时候,就在内心形成了对这种食物的味觉记忆,这种味觉记忆不断强化,就形成了一种物感心理习惯。物感心理习惯是儿童最基础的感觉记忆,是儿童认识世界的根基所在。
培养物感心理习惯,需要给予儿童更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让儿童在大自然中寻找到最真实、最丰富的物感。
在具体亲子研学产品中,可以多组织一些儿童户外活动,根据春夏秋冬的四季差别,为儿童设计不同的户外活动主题。让儿童在户外研学中,充分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比如,在伊春小兴安岭的研学基地中,专业人士设计了一系列与森林相关的动手体验课程,让儿童在森林穿越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学习到各类野外生存技巧。
二、基于儿童网感心理的研学活动创新
网感心理习惯则是来自虚拟世界的一种感觉心理习惯,物感心理习惯和网感心理习惯都是感觉心理习惯,二者的区别在于感觉介质不同。物感心理习惯的感觉介质是物理世界,网感心理习惯的感觉介质是网络世界。网络世界的感觉介质包括屏幕形象、屏幕文字、屏幕声音等,在物联网时代来临之后,很多传感器也成为网感心理习惯的感觉传播介质。
未来,随着各类与物联网相关的儿童设施的建设,会为儿童打开网感心理习惯训练的新天地。当然,电脑屏幕本身,也可以带给儿童网感心理习惯的训练,但是,这种训练一定是基于丰富扎实的物感心理习惯的训练而进行的。只有首先认知大自然,才能去认知网络虚拟世界,因为大自然才是最真实的世界呈现。
在未来的研学活动创新中,可以增加儿童的智能体验活动设计,让儿童通过各类高科技智能设备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比如,在景区中开设专门的儿童研学板块,植入高科技智能体验项目。让儿童在研学活动中培养自己的网感,提升儿童在社会竞争中的网络信息洞察智慧和网络信息分析智慧。
比如,上海嘉定区举办的科技嘉年华活动,引入了无人驾驶汽车、氢能源、光储充、汽车风洞试验区、房车营地电影院、科学小舞台等高科技项目,很多家长和教师带着孩子参与,让孩子在研学项目中充分感受高科技的魅力。
三、基于儿童情感心理的研学活动创新
情感心理习惯是一种高级形态的心理习惯,其介质主要是事件活动。在各种各样的事件活动中,每个人都会形成一定的情感体验线索,这些情感体验线索与情感记忆之间相互作用,时间久了,就训练出了情感心理习惯。一种情感心理习惯是基于记忆沉淀形成的记忆情感心理习惯,另一种情感心理习惯是基于现实事件活动刺激而形成的随机情感心理习惯,每个随机情感肌下面都会有记忆情感心理习惯的支撑和连接,因为随机情感心理习惯是不可能单独存在的,必然是现实事件活动与记忆之间碰撞交流的结果。
儿童的情感心理习惯的形成,对于儿童一生的思维模式养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对儿童情感心理习惯的培养,主要是通过社交活动来实现的。因此,在儿童教育中,要设计丰富的社交活动,来不断构建儿童的情感思维模式。
在具体的亲子研学产品设计中,可以多让儿童参与一些情感类的活动体验。比如,在具有历史人文底蕴的景区编排一些儿童剧,让儿童在演出角色的过程中体会到不同性格的情感特征。对于景区来说,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剧目活动,也可以增加景区的看点,丰富景区的体验。
比如,日本横滨市的“面包超人”主题餐厅,分为游戏区、餐饮区和购物区。其中的游戏区就给儿童提供了扮演各类角色的机会,通过角色扮演,丰富了儿童内心的情感世界。
四、基于儿童逻辑心理的研学活动创新
逻辑心理习惯和情感心理习惯一样,都是以事件活动为介质的。所不同的是逻辑心理习惯更注重事件活动中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和结构。一个人长期接受某些事件活动的刺激,就容易形成基于某些特定事件活动的逻辑心理习惯,这种心理习惯在某些特定事件活动中是有效的,但是,如果换个专业领域,可能就会出现判断上的偏差。所以,一个人需要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专业能力,这样就能够确保他在判断上不会出现过于依赖某些逻辑心理习惯的局限,可以根据不同的领域来对自己的逻辑心理习惯进行调整和激活,从而做出合理的判断。
逻辑心理习惯的培养是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习而获得的,是对儿童社会性思维模式的养成过程。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组织一些逻辑思维性较强的活动。比如在景区开展侦探活动,就可以让儿童在模仿侦探的过程中锻炼出逻辑思维的能力。这样的侦探类研学活动适合在森林景区或者山地景区中举办,因为这样的景区在自然景观上符合侦探活动的需求。
比如,在东莞的观音山景区,专业人士为儿童设计了森林精灵大冒险线路,家长和老师带着孩子们组成探险小分队,沿着白桂木、苏铁蕨、金花茶、桫椤、金线莲5条主题寻宝线路展开寻宝之旅。
五、基于儿童文化心理的研学活动创新
文化心理习惯是最高级的心理习惯。如果说各种感觉心理习惯的串联组成了某个情感心理习惯,那么各种情感心理习惯和逻辑心理习惯的串联就组成了文化心理习惯。文化心理习惯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民族和一个群体在情感和逻辑上的“整体倾向”,这种“整体倾向”维系着一个民族和群体的繁衍、团结、进步,是一个民族和群体的基因所在,也是一个民族和群体的归属感所在。
文化心理习惯的培养是儿童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儿童教育的最高境界。文化心理习惯的培养过程是建立在健康完整丰富的物感心理习惯、网感心理习惯、情感心理习惯、逻辑心理习惯的基础之上的。
儿童文化心理的培养,可以与一些景区的民俗活动结合起来,也可以与景区的爱国主义活动结合起来,开发出各类民俗研学产品和爱国主义研学产品,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化的力量。
比如,在上海郊区的一个农庄里,专业人士为儿童研学设计了制作油纸伞项目。油纸伞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日用雨伞,使用历史已有10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的雨伞。通过参与油纸伞的制作过程,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儿童阶段的成长,对于一个人的一生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在儿童教育过程中,心理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基础的环节。教育界、旅游界专业人士和家长们需要通过各类旅游研学活动来达到儿童教育的心理培养目标,按照心理规律去为儿童构建全新的世界认知体系。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