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希腊“古城保护更新与旅游发展”国际文化沙龙在南京举办。来自中国、希腊、意大利等国的教授、学者、博物馆长、城市规划师等嘉宾集聚一堂,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交流了在古城保护更新与城市旅游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探讨了“古城保护更新与旅游发展”的命题。

沙龙现场 主办方供图

“我们要在保护基础上面,让城市得到更新,让人民得到更好的幸福生活。”南京博物院理事会理事长、南京大学兼职教授龚良说,名城保护既要保城市特色、建筑风貌,也要保文化遗产、文脉记忆以及人和人之间的交往空间,这样每个城市才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江苏有13座历史文化名城,它们既是历史与传统的积淀,也是城市的街区之美,它们作为物质形态文物古迹融入了百姓生活的非物质文化生活,这是地域文明保护的杰出代表。”

希腊雅典卫城博物馆馆长尼古拉斯·斯坦波利迪斯认为,文物保护不仅仅局限于文物本身。希腊和中国一样,都是以最好的方式有效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目前,希腊重新统一帕台农神庙雕像的工作已经开始有效果。希望中国作为亚洲文明的守护者,在这一伟大事业中与希腊同在。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规划师、党组成员吕晓宁围绕“人”开展的历史地段复兴,讲述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3.0时代。他表示,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是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记忆和根脉,保护好文化遗产是城市管理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文化遗产走进城市生活、融入城市发展,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传播文化遗产价值的最好方式方法。

意大利建筑师、博士、教授罗杰威以“没有历史就没有未来”为题,讲述了意大利历史建筑和历史小镇文化保护规则。他呼吁对中国的历史遗产保护问题进行全面而广泛的探讨,并出台统一的规定。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周学鹰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利用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为主题,分享历史文化名城1.0版——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名城2.0版——南京老门东、历史文化名城3.0版——四川阆中和西班牙托莱多古城等案例。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南京“小西湖”社区规划师鲍莉围绕“积极干预——小西湖街区再生实践侧记”案例,讲述了如何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平衡历史传承、文化复兴、特色彰显、市场发展和居民生活之间的关系。她认为,促进城市的精细化更新,从物质和人文两方面来对城市空间形态和社会生态演进展开积极干预 ,是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必要途径,也是建筑学应对未来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实践领域。小西湖街区作为南京老城南保有一定传统肌理的居住型街区,其自身的社会、空间形态特征,为塑造城市中的居住建筑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