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水韵江苏> 图游_地方>

“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翻开京杭大运河2000多年的厚重历史,位于运河畔的古城江苏淮安,是九省通衢繁华盛地,她融南汇北,兼收并蓄,是千年运河历史脉络的生动记录和传承者。

作为世界上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京杭大运河承载和沉淀了丰厚的历史变迁和民族记忆,而淮安段是大运河全线历史最早、延续最久、变迁最复杂的河段,在运河历史上发挥着勾连南北的重要作用。早在明清时期,淮安便与运河沿线的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四大都市”,享有“壮丽东南第一州”之誉,在大运河体系中占据着独特地位。


京杭大运河淮安段

因水而生,依水而兴,运河是淮安生动的城市记忆

作为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水是与淮安相依相生的灵动符号,大运河是淮安割舍不断的城市记忆、弥足珍贵的人文宝藏。自吴王夫差开挖邗沟北段的第一钵土开始,在运河的开拓、延伸、治理和利用的过程中,积淀了诸多的历史瞬间,孕育了多样的文化形态,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让淮安在明清时期成为漕运指挥、河道治理、漕船制造、漕粮转运、淮北盐集散“五大中心”,确立了“运河之都”的历史地位。2014年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淮安作为重要节点之一,共有2处遗产区(清口枢纽、漕运总督遗址),河道1段(淮扬运河淮安段)、遗产点5处(清口枢纽、双金闸、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总督漕运公署遗址)被列入申遗文本,成为运河申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依水而兴。近年来,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大运河连接长江、淮河、黄河的枢纽城市,淮安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批示精神,着力在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大运河的时代命题里唱响文旅新声。立足大运河文化的丰厚遗存,淮安以高质量跨越发展为追求,全力做好保护、传承、利用、体验“四篇文章”,彰显“水城淮安 运河之都”的独特魅力。按照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在保护大运河遗产资源的基础上,淮安着力推动运河文脉传承、运河资源利用协调发展,使运河遗产保护和城市面貌得到全面提升。实施里运河文化长廊保护工程,对沿线清江浦楼、清晏园、文庙、陈潘二公祠等文物逐一维修保护,拆除河堤范围内所有违法建筑,进行水环境整治和滨河绿化景观改造;完成马头古运河河道岸线整治、洪泽湖大堤周桥大塘及高堰段石工墙展示提升,全面改善运河遗址及其周边的整体环境。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淮海戏、十番锣鼓、金湖秧歌等入选国家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淮海琴书、渔鼓舞、博里农民画等由分散走向聚合,从田间进入城市,以古拙朴素的乡土气息成为有影响的文化品牌。


里运河文化长廊

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并举,推动“诗和远方”深度融合

大运河文化,“是民族融合的产物”。运河是“形”,文化是“神”,形神并备,相互交融,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淮安坚持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并举,推动“诗和远方”深度融合。

以包容的大运河文化情怀增添文旅融合发展内涵。文化资源是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之一,文旅融合助力旅游插上文化的翅膀。淮安将着力点放在对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中国漕运制度及其衍生的漕运指挥、漕船制造、漕粮转输、河道治理等漕运文化元素的研究,探究运河与淮扬文化关联性的研究解读,挖掘整理由运河文化衍生的淮扬菜文化、西游记文化、戏曲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淮扬文化兼容并蓄、南北包容的核心文化内涵,助力文化旅游发展丰富业态、提升品位、拓展空间。

以丰富的大运河古迹遗存提供文旅融合发展供给。淮安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工遗存极其丰富,加之因运河开凿而传承衍生的戏曲文艺、传统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攒了丰富的运河家底。利用国家、省级层面有关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政策支持,淮安开展板闸遗址、泗州城遗址、清口水利枢纽遗址等的保护展示,建设一批运河遗产考古遗址公园。同时,挖掘和发挥马头、蒋坝等乡镇的优质运河文化资源,把发展休闲健康旅游作为特色方向,打造出一批运河文化特色小镇。

以卓越的大运河工匠精神构建文旅融合发展动能。全面阐释好运河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时代精神,才能让运河遗产活起来、运河文化走出来,更好地适应和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淮安在确保河道原状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境内运河河段的水体、岸线整治,对运河沿岸居民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农业工业等污染水源乱排行为进行全时段、全区域监控监管。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运河沿线化工企业搬迁,进一步整合集装箱物流资源,加密、扩大集装箱运输航线,积极拓展外贸航线,打造绿色发展的生态廊道,让大运河成为淮安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黄金通道。


淮安仇桥杂技

融合共生与提质增效并重,推动城市文旅品牌打造创新

当前,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和江淮生态集聚区三大战略机遇在淮安叠加,作为优势凸显的运河名城,淮安深入挖掘作为大运河的“老字号”、“老记忆”、“老品牌”的时代价值,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和生态文旅水城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有地域特色、有文化特质、有时代特征的“水城淮安、运河之都”城市品牌。

以旅彰文打造运河文化新特质。结合已发掘的两处青莲岗遗址,逐步转化“青莲岗文化”黄岗遗址重大考古成果,深化淮安青莲岗文明研究,厚植城市文化新底蕴;加强清口水利枢纽、清江大闸、漕运总督公署、洪泽湖大堤等运河遗产保护,大力推进和扶持各县区非遗馆建设,开展实施龟山遗址保护展示和河下三官殿修缮保护工程,加快形成特色鲜明的大运河文化带城市标识,丰富淮安运河文化体验,重塑“运河之都”新形象。

以文促旅打造运河旅游新特色。充分展现市区最具文化底蕴和旅游前景的里运河风光带美貌,加快推进以清江浦、中国漕运城、山阳湖和河下萧湖为主体的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通过“起、承、转、合”四大板块,积极争创国家4A级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着力形成“中国漕运看淮安”品牌效应。围绕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利用具有江淮特色的运河沿线乡村风光、文化遗产、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资源,探索推进运河“村史馆”试点,精心培育蒋坝河工等旅游风情小镇,打造以乡村度假、休闲观光、民俗体验为一体的运河文旅聚集区。

融合共生打造水城淮安新特征。坚持以水为脉,依托漕运中枢、运河之都历史地位,加强景观带建设和水生态修复,推动里运河文化长廊御码头运河文化中心、清江浦1415街区、阅读中心、盐晶堡等文旅引擎项目建设。围绕运河文旅集聚和辐射区,推动运河旅游度假区、白马湖旅游度假区、洪泽湖旅游度假区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加快白马湖养生养老等休闲旅游、金湖三河湾等水利旅游、环洪泽湖“半马”等配套旅游品牌打造,精心筹办第二届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淮扬菜寻味之旅等系列活动,对内讲好“淮安故事”,对外传播“淮安声音”。


洪泽湖

盘活资源和惠及民生并施,推动人民福祉发展成果共享

淮安与大运河相伴共生,共同走过了2500余年的历史,熔铸了深厚的运河文化基因,淮安始终坚持紧扣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全面共享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果。

培育富有美誉度的生态文旅项目。将大运河淮安段建设放在全省全国大局中去思考与谋划,统筹“一区两带”重大战略布局,按照“多规合一”理念和“城水相依、组团相间、生态相连、文脉相融”要求,依托洪泽湖大堤水上堤堰奇观、清江大闸水上闸群奇观等运河资源,建设运河生态文旅休闲长廊、淮安水上运河旅游新干线、洪泽湖大堤沿岸文旅休闲廊道等,将大运河淮安段打造成为贯穿南北、品质优良、水绿交融、功能多元的生态休闲廊道,着力提升全市人民幸福感、获得感。

培育富有影响力的文艺精品力作。加强淮安运河史、漕运史考古发掘和课题研究,实施优秀文学艺术作品、舞台艺术作品、影视剧作品、运河主题美术作品等精品创作工程,编辑《运河故事》《运河记忆—洪泽湖非遗文化丛书》,制作《水润淮安》《千年漕运》等系列运河文化书籍和影视片,创作大型戏曲音乐组歌《大运河畔淮水谣》,以群众喜闻乐见方式传播运河文化。创新举办大运河文化节活动,通过经贸招商、高端论坛、文化艺术、创意旅游、群众互动等丰富活动,打造“文化运河、魅力淮安”靓丽名片。

培育富有个性化的文化旅游品牌。整合运河沿线地区的旅游资源,根据不同客源市场游客的消费需求,开发产品形式多样的运河旅游产品,重点推出特色村镇游、运河水上枢纽游、运河区域名人故里游等一批精点运河旅游线路。充分发挥淮安市“文创港”主体作用,办好“智创淮安”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开发以文物保护单位为支撑的传统村落休闲游、运河文化特色游、伟人故里红色游等旅游产品,将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的全过程。同时,做强、做优淮扬菜美食节、洪泽湖大闸蟹节、中国漕运文化旅游节等品牌节庆活动等,使淮安成为“游京杭运河、览漕运文化、看河工奇观、赏江淮风情、品淮扬美食”的旅游目的地。

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文化资源,加快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既是历史托付我们的重大责任,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机遇。在加快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上,淮安正以运河文化资源为依托,以高质量跨越发展为导向,倾力呈现运河版图上的中国漕运文化核心展示区、中国水利河工文化经典集成区、运河生态文旅江淮经典体验区、运河保护利用综合示范区,让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旅水城成为江淮大地上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奋力为运河城市发展摸索可复制、可借鉴淮安经验。

(作者系江苏省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