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导游服务赛项在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举行,本次赛事吸引了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44名选手同台竞技,最终决出一等奖14名、二等奖29名、三等奖43名。

赛事紧追文旅热点

大赛总裁判长、湖北大学中国旅游案例教学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熊剑平表示,作为目前我国旅游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如何把赛事办得更具指导意义,一直都是赛事积极探寻的方向。为此,去年,值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之际,赛事首次加入现场导游词创作及讲解环节,要求选手从100个旅游文化元素和15个团型的题库中随机抽取一个文化元素和一个团型进行讲解。今年又对这个环节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去年首次加入这个环节的时候,有几个选项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文化景点而非独立的文化元素,比如说苏州的虎丘,去年有选手抽到虎丘后,讲到后半段就变成了常规的景点介绍了,文化针对性大大减弱,因此今年我们剔除了那些在去年具有争议的选项,改为80个文化元素和10个团型。不仅如此,我们还相应提高了讲解部分的分值。”熊剑平说。

来自浙江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徐凤凤带来的“藏戏+作家采风团”给评委留下了深刻印象,熊剑平说:“讲解过程中,她以符合作家视听环境的口吻,结合一些当地风俗,把藏戏文化讲得更加深入生动了。”徐凤凤告诉笔者,自己已是第三次参加这项赛事了,多次备赛经验让她形成了平时积累文旅方面热点资讯的好习惯,“不仅为比赛做准备,也是为将来就业做积累。”导游既是服务者也是游客旅途中的“小老师”,她想把更多、更深刻的文化传播给她接待的每一个游客。

现场导游辞创作及讲解和自选景点讲解组组长孙树伟表示,选手能把讲解工作和当下的时事热点结合起来,是这次讲解环节中的一大亮点。他笑称,自己甚至都有点追不上选手们对于时事热点的敏感度了。

高标准选拔专业人才

高标准一直都是该项赛事的一大亮点。据了解,本届赛事设有导游知识测试、现场导游辞创作及讲解、自选景点导游讲解、导游英语口语测试、才艺运用5个部分的内容,除了对现场导游词创作环节的变革,今年在自选景点导游讲解上也不再允许讲所在省内的景点,要求选手走向全国。

此外,在导游英语和才艺运用方面,导游英语口语组组长蔡坚认为,英语虽然分值不高,但也是选手最容易拉开分差的环节,高职组选手英语水平起步不高,后期的努力非常重要。笔者发现,在比赛中评委会主动与选手展开互动,比如提出自己身体不舒服或者临时想去别的景点,但部分选手没办法做出准确回应,也不能切实帮游客解决问题。蔡坚表示,仅仅满足于“背英语”是远远不够的,作为面向国际游客的导游,一定要会“说英语”。此外,导游的才艺一定要在现实工作中用得起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院长周春林表示,最好还能结合当地的特色,走室外的景点时弹钢琴或者在韩国带团时表演印度舞显然都是不太合适的。

来自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的杨晓雅平日里就十分爱好看美剧,喜欢模仿美剧里的人物练习发音,她在导游英语口语测试环节为自己挣了一些分数,已经大三的她是第一次参加这项赛事,她认为,无论是赛项设计还是评分标准,都比她之前参加的导游比赛要严格很多,不过她也坦言,想要成为一名专业的导游,从导游基础到实操,各方面的能力都应该做到最好。

引领院校教学转变

谈及赛事举办的宗旨,熊剑平指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为旅游行业培养更多优秀专业的导游是这项赛事不变的目标。而在推动院校教学转变方面,赛事的举办确实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周春林表示,在去年大赛结束之后,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对大赛的相关材料进行了成果转化,将有价值的资料做成了视频、书籍分享给所有参赛院校,而就院校的教学而言,在经历过一届又一届的比赛之后,各大院校的老师也会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做出调整,比如去年推出现场导游词创作环节后,老师们就更注重在平时的教学中挖掘景点、人物背后的文化元素,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逐渐提升自己的文化功底,而不是仅仅利用开赛前的1个月“临时抱佛脚”。

本届赛事的一等奖获奖选手、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的林天瑶表示,参加过比赛后,更加意识到了平时关注旅游时事、积累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而学校也早早明白了这点,比如说平时考试的一部分内容涉及旅游热点、设有编写导游词的课程、为期一周的“华东线综合实训周”等做法,都对她的备赛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熊剑平认为,导游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院校和学生都沉下心来。“一个真正完整的过程要包括学校组织的校外模拟实训、旅行社的专业培训、在老导游的指导下独立带团等,而现在很多院校或者旅行社都追求‘短平快’,让学生一到旅行社就直接独立带团,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服务质量得不到保证,学生也学不到东西,市场反馈也不好,如此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导游市场整体的质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