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观点>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公告,确定北京市昌平区乐多港假日广场旅游休闲街区等53家街区为第三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此前,文化和旅游部已确定两批111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与主要以购物为主的商业步行街和侧重城市文脉的历史文化街区不同,旅游休闲街区具有鲜明的文化主题和地域特色,融合观光、餐饮、娱乐、购物、住宿、休闲等业态,实现了旅游休闲、文化体验和公共服务等功能的统一。因此,既可以把旅游休闲街区看作是商业街的文化升级版、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利用样板,也可以看作是高品质城市生活的直观形态、新型人文城市的创新实践。

一是突出了“市”的功能。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市”,富有“烟火气”的商业活动和日常生活,既是一个城市繁荣发展的重要表征,也是人们向往城市生活的根源。从历史上看,长街与市井从来都是观察城市生活品质的最佳场域,也是彰显城市历史底蕴、地域特色的人文空间。如唐代实行“坊市结合、街市分离”的城建体制,居民坊和市坊的大门都由专人守护,定时启闭,商场和民户的日常生活还受到相当多的限制。直到北宋,才拆除了坊墙,允许民户面向大街开店,甚至出现了夜市。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北宋的汴京比唐代的长安更像城市,以至于城市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曾把前者看作是未来城市的理想形态。

一个时期以来,因为城市中最好的空间都给了生产性产业、科技、金融等社会生产部门,导致很多城市的“消费性”和“服务性”功能受到挤压,也可以说没有处理好“城”和“市”、生产和消费、管理和服务的内在关系。一些城市只有园区、CBD等地标,而没有文化、休闲的空间和载体,导致人民群众的生活很不方便。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的推出和建设,有力改变了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使城市成为充满人间烟火、迸发生机活力的生产和生活空间。

二是复归了“城”的文化本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发展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不仅要有具有的经济条件和良好的社会保障,还要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的文明生活方式。人们来到一个城市居住或旅游,除了购物、餐饮、增长知识、从事商业贸易等实用的考虑,还有一个重要的动机就是感受城市的悠久历史、丰富文化、文学艺术与影视创造等。

在中国古代,张祜曾以“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的诗句,盛赞唐代城市的富庶繁华和人文之美。环境美学家曾认为,城市,特别是工业城市,与审美是对立的。为了把城市从冰冷的钢筋水泥变成有温度的美好家园,他们曾开出过很多药方,如规划建设面积较小的“花园城”,把花园引入市中心,在广场上设置供人休息的长椅等设施,目的都是把“物的城市”变成“人的城市”。

与过去的工业园区、商业街区明显不同,根据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的资源评定标准,不仅要求集聚历史建筑、名人故居、博物馆、文化馆、实体书店及图书馆(分馆)、小剧场等文化景观,还要求具有地方文化或创意文化的业态比例不少于40%。前者可以说很好地与工业园区划清了界限,后者则有利于防止城市热门街区过度商业化,目的是为广大游客和市民提供生活空间、文化消费场景。

三是打造城市的文化休闲中心地。城市的起源和发展,也包括城市更新和复兴,在很大程度上与城市科学所讲的“中心地”理论有关。“中心地”必须具有强大的聚焦和辐射功能,它可以是一个市场,也可以是一个科技中心或文化中心。

在某种意义上,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就是一种新的城市文化休闲“中心地”。纵观北京市东城区前门大街、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步行街、唐山市河头老街文化街区、印象济南·泉世界文化旅游休闲街区等,可以说都起到了这一作用。

一方面,它们的市场功能发达、公共服务完备、创新能力较强,可以为全国乃至境外游客提供多样化文旅休闲产品和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心地”职能;另一方面,它们本身无一例外地是所在城市的文化新空间和新地标,并由于其实际产生的消费、吸引的人气等,成为文化赋能城市更新、旅游带动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引擎。

泰戈尔在《吉檀迦利》中曾写道:“请容我懈怠一会儿,来坐在你的身旁,我手边的工作等一下子再去完成。”这句名言也是各旅游休闲街区应该牢记的“座右铭”。展望未来,适应更好满足人民幸福生活新期待的总体要求,如何让旅游慢下来,如何让休闲回归休闲本身,如何让旅游休闲更有文化内涵和品质,应该是我国旅游休闲街区建设需要重点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作者分别为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河南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