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观点>

2023年8月1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用好红色资源 培育时代新人 红色旅游助推铸魂育人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充分发挥红色旅游在红色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强调红色文化、红色旅游在立德树人中的积极作用。高校外语职业能力培养应当用好、用活红色研学资源,为提升学生商务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等奠定基础,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政治可靠、信仰坚定、能力突出的时代新人。

利用研学旅游契机

夯实学生商务实践能力

商务实践能力是高校外语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职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一方面,高校外语教学应以商务沟通为主线,利用研学旅游契机,将红色文化资源与红色研学基地充分融入课堂商务模拟活动与课堂外的专业实习、见习中。围绕红色研学旅游,开发商务外语虚拟仿真实验,模拟涉外商务外语的各项活动,为学生运用外语创造条件,提高学生外语应用能力与商务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另一方面,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行稳致远的重要支撑,推动本国文化走出国门、深远传播成为必然趋势。高校在利用红色资源开展研学旅游,培育学生理想信念、精神品质、文化素养的同时,也要从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人文环境等角度出发,深入了解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为促成对外商务活动创造良好条件,提高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播撒课程思政种子

增强学生家国情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先进文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矢志报国、勇毅前行。红色资源进外语课堂,能够提高外语专业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红色研学实践还可以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想引领力和精神凝聚力,帮助年轻学子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根基。

韶关学院外国语学院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当地的红色资源非常丰富。如,战火纷飞的年代,“坪石先生”们以教育和科研为天职,将家国情怀、爱国精神融入传播真知、报效国家的实践中,将甘守清冷、潜心学问的求索精神寄托在烽火中,将同舟共济、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深埋在对教育的追求中。通过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学生们能够学习和传承华南教育先师抗战救亡的不屈精神,进一步感知教育先辈们的不懈追求和卓越贡献,增强精神凝聚力。

凝聚红色文化力量

提升学生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不同环境下,利用自身资源调节情绪和行为,以达到适应环境、自我发展目的的水平。学生适应能力越强,越能快速适应环境改变、应对工作学习挑战;反之,学生适应能力水平低下,则容易对新环境、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阻碍自身成长与发展。因此,高校外语职业能力培养,需着眼于学生适应能力,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需求提供助力。

比如,在华南教育历史研学中,可向学生们介绍讲授《资本论》的王亚南、为中国核能发展奠基的卢鹤绂,弘扬学术至上、教育人才、舍身报国的高洁精神;介绍创作《第一交响乐》《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教育家马思聪等教育先辈,学习他们既能在稳定有序、资源充沛的环境中教书育人,也能在战火纷飞、设备短缺的时局下潜心学问;既能在三尺讲台上传递知识、传播思想,也能在前线开展活动、爱国为民。无论身处何地,教育先辈总能快速适应环境,在坚守初心中肩负教育科研使命。

外语专业学生应向先辈学习,练就强大心理素质,不断增强自身适应能力,从而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以自身所学所得所思所悟,为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追寻先辈光辉足迹

增强学生团结协作能力

红色资源承载着红色精神,书写着先辈们团结奋进的时代赞歌。教师应在带领学生追寻先辈光辉足迹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这也是学生们必备的职业素养。华南教育历史作为中国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丰富的思政教育要素,可为高校教育教学提供大量鲜活素材,结合外语教学,可在提升学生外语素养和团结协作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韶关学院外国语学院锚定华南教育历史中的先师事迹,引导广大师生在反复研学中深挖历史资料,共创“语言桥FUN译”专创翻译工作室,为呈现华南先师们的光辉事迹提供新契机、新窗口。工作室师生通过搜集资料、查阅文献、实地考察等形式,进一步加深对华南教育历史的了解和认同。在此基础上,工作室成员完成华南教育先师中文材料的再编辑和整理、《华南教育研学史料(英日版)》笔译等重点工作,推动华南教育历史研究取得新突破。在历史研学和翻译实践中,学生们搜集史料、查阅文献、整理素材、编辑材料、翻译语言,互帮互学、团结协作,在集体智慧的作用下最终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翻译实践答卷,学生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得到显著提升。

扛起时代责任担当

增强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

抗日战争时期,多所高校辗转迁至韶关、连州、梅州、云浮等地,只为留住教育根脉、为中华子女带来希望曙光。教育先师们不惧战火纷飞,不畏条件艰苦,毅然决然地在贫瘠的土地上传授新知识、新文化,传播新思想、新理念,坚持播撒爱和教育的种子。教育先师们以烽火育人、教育兴邦为己任,肩负起文字教育、思想教育的时代重任,为救国报国贡献力量。新时代,我们要借助多元方式和渠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红色研学旅游助推下,高校外语教育需以红色文化为滋养,引导学生树立跨文化交流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外语学习既是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互通的途径,也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融合互鉴的桥梁。作为一名新时代外语专业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与业务技巧外,还应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应对职业发展要求。

(王延红,讲师,韶关学院外国语学院)本文系外教社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商务日语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研究”(立项文号:2019GD0030B)研究成果;韶关学院2020年校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日本商务礼仪》课程思政路径与策略研究”(韶学院〔2020〕258-4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