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如意甘肃> 视听在线>

6月8日至6月11日,以“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为主题的甘肃省2022年非遗购物节将在张掖市举办,500多件甘肃省非遗工坊产品将亮相。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年的保护传承之下,开始反哺乡村振兴,非遗传承人通过网络销售、线下工坊销售,增加本地就业机会,实现打工人“家门口”赚钱的好生活。

购物节海报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市场化运作非遗是赋能乡村振兴的途径

近年来,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把“非遗+扶贫”工作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支持建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带动贫困群众和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目前,甘肃省已建成2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扶贫办共同认定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91家、市(州)级13家,近三年时间,累计组织培训2088期,培训22247人次;开发非遗文创产品64861个,学员月均收入近2200元。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成效和作用,提振了贫困群众的文化自信,增强了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为甘肃省脱贫攻坚提供了产业支撑,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已成为甘肃省文旅工作新业态和新亮点。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表示:“市场化运作是行业繁荣发展的前提,也是解决其他很多相关问题的钥匙。因此引进或组建专业的市场运作团队,将相关各方的利益进行深度绑定,用专业手段解决处理相应问题,是未来手工艺赋能乡村振兴的途径。”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洮砚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非遗+电商 岷县“当归哥”带乡亲们走上致富之路

甘肃岷县当归加工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在岷县,曾经的“电商小白”、岷县当归加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於军强通过县上发展电子商务的契机,改变了人生轨迹,成为“电商达人”,也成为远近小有名气的“当归哥”。从事电子商务快十年时间的他,现在每天的销售量达到六七百单,这位自称为互联网时代新农人的“当归哥”,不仅自己的电商事业如火如荼,还带领着父老乡亲一起成立了合作社,从2021年6月截至目前,带货30多万单,累计销售达到1000多万元。

洮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卢广成是网上销售的受益者,近几年来,团队通过抖音、淘宝直播带货,每年线上销售额能达到100多万元,制作的洮砚销往全国各地。

庆阳香包绣制代表性传承人刘兰芳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手工技艺帮助农村妇女依靠非遗拓宽致富渠道

祁辉是甘肃省陇西刺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主要从事刺绣、中草药古法染色等非遗文创产品的研发及培训生产工作,2019年建成了甘肃省首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小农女手作”,先后开展培训20期,培训2000多人次,订单量1万多件。带动100余人设计开发并生产10多个系列上百种刺绣产品,或以订单形式回收巧手的文创产品,或由有销售能力的巧手自销文创产品,为留守妇女就业和增收开拓了渠道,摸索出了“非遗+文创+扶贫+互联网”的新模式,帮助近千人实现就业增收。

50多岁的农村妇女颜冬明有刺绣基础,跟着祁辉“深造”后,技艺日益精湛。现在,她不再四处漂泊打工,在工坊里工作,每月有2000多元的固定收入,“有钱赚,离家近,还能照顾孩子”目前,祁辉的工坊有40多名兼职零工,其中20多人为贫困妇女。

刘兰芳是庆阳香包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着4000多名来自周边贫困地区的绣娘们创新品、开网店。她把传统的香包挂件设计成拖鞋、抱枕、丝巾、包包等日用商品,累计带动了2万名庆阳妇女学习刺绣、就业增收。为进一步传承香包技艺和文化,刘兰芳的大女儿张煜瑶多年来专攻绣制,小儿子张煜琛毕业后回到老家经营淘宝店。

越来越多年轻人留在故乡、回到故乡,为当地发展注入新活力,让西部、让乡村更加开放和年轻。带着新思路、新想法的他们正在摸索出一条以非遗传承保护促进乡村振兴的道路,让非遗在产业融合中焕发持久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