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观点声音>

旅游行业灵活就业群体面临着收入不稳定、社会保障弱、纠纷调处难等问题,亟待监管流程变革和发展路径优化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当前,高校就业季与旅游市场加速复苏叠加,旅游行业就业形势出现新的特点,值得毕业生和业界关注。

综合前程无忧、58同城、青团社等互联网平台调研数据,超过九成的受访者处于就业状态。得益于互联网技术进步,旅游行业亦催生了一大批灵活就业的新岗位。除了前厅接待、餐饮服务、计调等传统岗位外,在移动互联和移动支付等技术的推动下,平台经济快速发展,孕育了如旅游直播、美食博主、数字游民、即时导游员等新职业。

激发新业态新模式创造就业的潜力,促进新岗位新职业不断涌现,培育更多就业增长点,无疑对做好旅游行业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定程度上,旅游行业灵活就业形态表现出鲜明的去雇主化和平台化特征:岗位进出相对宽松,个人经营、非全日制、时间自主等形式契合了一部分求职者的实际情况。

尽管如此,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旅游行业灵活就业群体仍然面临着收入不稳定、社会保障弱、纠纷调处难等问题,亟待监管流程变革和发展路径优化。

从薪酬看,旅游行业灵活就业群体以计件为主,虽然收入比传统岗位高,但是收入来源不稳定。社会保障方面,由于从业者大多是刚毕业或毕业不久的青年群体,参保意识与传统岗位相比不够强。纠纷调处方面,部分灵活就业人员在劳动合同签署方面意识淡薄,一旦发生拖欠工资等纠纷,需要通过法院诉讼,维权成本高。

更好保障包括灵活就业从业者的合法权益,事关高质量就业和行业健康发展。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

一是人岗互配,实现人岗匹配从“听口碑靠感觉”到“看技能比评价”的方式变革。针对旅游行业灵活就业人员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背景调查较为复杂等痛点,数字技术是破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方面,建议在相关旅游目的地开展先行先试,搭建“可信就业”平台。平台提供求职者信用信息以及企业信用信息(包括登记管理、劳动保障信用登记、失信情况等)查询功能;精准掌握灵活用工求职者个人信息、工作技能、职业经历以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通过用户画像形式智能匹配符合条件的从业者,精准推动“岗位找人”。

另一方面,建议花大气力培育“地域性不强、附加值很高”的数字文化产业。重点面向文化和旅游资源富集但交通条件较弱的加快发展地区,引育数字文化精品创作、沉浸式体验项目开发、乡村数字文化品牌培育等项目,依托数智人才为我国广袤的乡村地区培养在地化、有技术的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行业“数智零工”。

二是权益智保,实现权益保障从“三无三难”到“智慧调处”的路径变革。破解行业灵活就业人员普遍存在没有劳动合同、没有保险、没有社会保障的“三无”问题,破解发薪难、参保难、维权难,关键在于流程优化。

一方面,要推广薪资“代收代付”的第三方监管模式在旅游领域的使用。灵活就业者线上接单后,用人单位需将薪酬打入第三方支付账户,待工作完成、双方确认评价后,资金直接支付给从业者,推动破解欠薪难题。完善线上接单的保障措施,推进同步签订电子劳动合同、同步缴纳伤害保险“双同步”工作。针对“社保”缴纳成本收益计算复杂的问题,开发“社保计算器”应用,明确缴费基数、标准、收益等关键数据,辅助灵活就业人员综合研判决策。

另一方面,建议学习借鉴一些地方的好做法,如上海的“一网统管”、浙江浙里办的数字化改革经验,对各经办服务环节实时监控,特别是对于出现违约、社保权益受损或不支付报酬等情况及时预警及介入,必要时提交劳动监察、劳动仲裁等行政管理部门处理,全力保障灵活就业人员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此外,还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打造全链路的“灵活就业”服务体系。建议联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为在旅游领域投资兴业的企业主体提供商业保险、人才库运营、社会保险代理和职业课程培训等工作,为尚处于复苏期的经营主体纾困解难。

三是动态监测,实现灵活从业者从“空白人群”到“精准画像”的管理变革。

首先,要推广规范的用工管理方式。当下,文化和旅游行业零工的雇佣者大多从事餐饮、旅行社、电商、文创设计等子业态,且以中小企业为主。建议借助数字技术的精准滴灌,由政府出资为雇主单位提供排班考勤、薪资发放、格式电子合同应用,提高对灵活就业人群的掌握。

其次,要建构技能导向的零工画像。联动“支付宝芝麻工作证”数据,构建真实的涵盖技术技能水平、就业创业意愿、培训服务需求等零工精准画像。按照平台思维,围绕“信息摸排、招聘求职”这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核心诉求,加快打通平台企业的岗位数据和注册人员数据,形成岗位数据库和人员数据库。

最后,要在保证信息安全基础上,以更高频次对供求双方的数据进行碰撞,提升政策感知精度,进一步助力包括应届毕业生在内的求职人群积极就业。

(作者单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