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近年来,新疆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和利用,积极建设非遗工坊,在让非遗手艺人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的同时,也让到新疆旅游的游客有了更多可以带走的非遗旅游商品。

据统计,新疆各地实现年销售额超过3万元的各类非遗工坊共有74个,其中阿克陶县柯尔克孜族刺绣非遗工坊、库车大馕非遗工坊、墨玉县喀尔赛镇巴格其村乐器制作非遗工坊入选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阿克陶县柯尔克孜族刺绣非遗工坊:展示非遗之“美”

走进新疆阿克陶县克孜勒陶镇柯尔克孜族刺绣非遗工坊,“咔哒咔哒”的缝纫机声不绝于耳,各式各样的刺绣技法火热上演,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刺绣工艺品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柯尔克孜族刺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今,非遗工坊正让这项老手艺绽放新魅力。

连日来,柯尔克孜族刺绣非遗工坊负责人祖拉伊喀·玉散和她带领的15位绣娘天天忙个不停。“我们要赶在旅游旺季前,生产出更多种类和花样的刺绣工艺品,提前摆进各个景区游客中心、酒店专柜和我们的非遗展销大厅,供游客选购。”祖拉伊喀·玉散说。

据了解,该非遗工坊自2011年成立以来,逐渐成为柯尔克孜族妇女交流、比拼刺绣工艺的场所,陆续吸引了当地600多名村民加入。村民们利用自己的手艺,制作柯尔克孜族刺绣服饰、挎包、挂件、家具用品等,从游客手中换得了回报。

据统计,仅2022年一年,该非遗工坊销售总额就达64.9万元。在该非遗工坊工作的绣娘阿孜古丽·图尔洪说:“自工坊成立以来,我就是这里的绣娘,这里已成为我的第二个家了。我制作的很多刺绣产品都卖给了游客,一年下来可以赚两三万元。”

库车大馕非遗工坊:散发非遗之“味”

走进库车市伊西哈拉镇的库车大馕城,一股股浓香让人馋涎欲滴。馕是新疆特色美食,库车的馕直径达60厘米,被冠名为“库车大馕”。2009年,库车大馕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库车大馕 库车市委宣传部 供图

2014年,库车市投资建设了占地2万余平方米的库车大馕城。大馕城分为馕品制作区、馕品体验区、特色小吃区、手工艺品展销区、馕文化展示馆5部分,共有馕店72间,这些馕店组成了库车大馕非遗工坊。

当地村民力提甫·苏拉曼在大馕城专门负责打馕,已有5年时间。到这里工作前,他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大馕城第二年就顺利实现脱贫,月收入也从一开始的1500元涨到现在的5000多元。

库车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索善武说,库车大馕城非遗工坊已经成为带动群众就业的重要场所。目前,大馕城面向游客推出以新疆特色美食加工为主的工业旅游线路,让游客既能参观、购物,还能互动体验,进一步了解新疆美食制作的过程。未来,大馕城还将推出若干小馕坑,进一步挖掘亲子研学游、常规游客体验游等互动性产品,让游客感受打馕的乐趣。

目前,库车大馕非遗工坊有35名打馕师傅,加上服务、销售的职工,共有60余人,同时还带动了电商等产业的发展。

墨玉县喀尔赛镇巴格其村乐器制作非遗工坊:传扬非遗之“声”

走进墨玉县喀尔赛镇巴格其村,远远就听到优美的“都塔尔”(维吾尔族传统弹弦乐器)乐音。循声而往,就到了该村的乐器制作非遗工坊。

该非遗工坊的创立人买合木提·夏克介绍,2007年,维吾尔族乐器制作技艺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该非遗工坊创建于2012年,主要制作民族乐器和木雕手工艺产品。随着乡村旅游的红火,如今已有20多名村民在此就业,年生产乐器7000多件,2022年销售额达百万元。

巴格其村村民海如丽尼萨·巴克尔是工坊内的员工,她说:“我在这里工作了好几年了,不仅学会了制作十多种民族乐器,还有了稳定收入,去年我的收入将近3万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疆将抓紧各地非遗工坊建设,尤其是南疆四地州,将通过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和利用,发挥非遗工坊的平台作用,促进乡村振兴,带动更多农村有一定基础的手艺人以及想要学习非遗手艺的村民走进非遗工坊,一方面让非遗真正活起来,另一方面也让群众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