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专题>

“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要加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让优秀文物世代相传。”两年的时间,言犹在耳,当第4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东主会场花落烟台,“我们回望历史之约‘不负馈赠、传承坚守’,我们携手时间之约‘不负嘱托、深耕沃土’,我们企望未来之约‘不负仙境、鲜美人间’。”这是烟台的承诺,也是烟台每一代非遗传承人和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信念坚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螳螂拳”代表性传承人于永波表示:“我将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螳螂拳’的传承保护,在学习和交流武术的过程中,培养更多的后起之秀,让更多人通过‘螳螂拳’的修习强身健体,拥有更健康、更美好的品质生活。”

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烟台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梁巧艳表示:“作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希望窥得并表达‘烟台剪纸’中所蕴含的乡土风物、所传承的人文精神,能够努力在‘烟台剪纸’的继承创新、发展前行中尽一份微薄之力。”

烟台蓬莱阁景区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邢光杰表示:“对蓬莱阁而言,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蓬莱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文化烙印。我们的责任就是加大文物保护修缮力度、做好文物资源‘活化’传承、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唤醒文物活力,让史实‘说话’,让文物‘发声’。”

植根乡土的信念坚守

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2019年度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作、十大模范传承人、“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公示名单中,海阳大秧歌助力乡村振兴、烟台“胶东花饽饽习俗”传承人孟昭泰、莱州沙河镇赫然在列,这是烟台非遗传承人植根乡土、坚守信念的硕果,也是“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的烟台成果。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胶东花饽饽习俗”代表性传承人孟昭泰30年如一日沉浸于莱州面塑文化的发展、传承和创新。2003年创建莱州昭泰食品有限公司,与莱州市平里店镇两个贫困村结对帮扶,解决了150多位农村中老年妇女和贫困人口的就业难问题。公司内建设有莱州市昭泰面塑艺术博物馆,20个房间分为乡村生产生活记忆区、面塑特色展览区和体验区等功能分区,陈列藏品373种1214件,免费向社会开放,已成为莱州市中小学、烟台大学等多所大中小学校的社会实践和实习基地。2019年,孟昭泰被评选为“烟台市优秀市民文化星火传播人”的同时,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2019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称号。

发源于莱州沙河镇的莱州草辫是烟台1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拥有近2000年的悠久历史。十九世纪中叶,莱州市沙河镇成为全国草辫生产和出口的中心;1915年,“大中合”经营的草辫四大名产,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特别奖,被誉为“世界最优质的草帽辫”。目前,沙河镇约有一万人从事草编工作,平均每人每月可增收300元。创立于1998年的莱州市众合工艺品厂年生产量100多万件,产品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400多万元,是沙河镇目前最大的草艺品厂。

统计显示,烟台目前拥有传统民俗类、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类等非遗项目协会和工作室60余家,充分发挥了非遗项目带头人的作用,助力解决贫困村脱贫工作。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张祖玲表示,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时代共识中,烟台的非遗故事充盈着“鲜美人间的烟火味儿”,不仅让烟台“非遗活化”成为现实,更让烟台“非遗薪火”群星璀璨。

深耕沃土的技艺传习

6月13日,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东主会场烟台,将有传统医药、餐饮、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四个板块14个烟台非遗项目现场展示,螳螂拳、吴氏太极拳、戚家拳、经悟传陈式太极拳、狮舞、海阳大秧歌6个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也将在现场精彩亮相。

烟台深耕非遗沃土,一大批烟台非遗瑰宝脱颖而出,其中,海阳大秧歌、蓝关戏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最为精彩。海阳大秧歌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明代初期,是我国民间艺术瑰宝。据统计,海阳目前732个自然村中,80%以上的村有秧歌队,颇具规模的表演社团10个以上,常年参加各类节庆演出,不仅舞出了“乡村振兴”的精气神,也在传习和表演海阳大秧歌的过程中,实现了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双重“脱贫”。

海阳市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于国光介绍:“在烟台,海阳大秧歌群众基础好,逢年过节必不可少,它蕴含有古代儒家礼乐文化、融合多种民间技艺,值得更深地探索和挖掘。下一步我们将以海阳大秧歌为主题推出更多接轨市场的文创产品,以促进乡村振兴、农民增收。”

烟台在深入普查的基础上,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省、市、县(区、市)四级代表作名录,烟台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4项、省级项目38项、市级项目129项、县级项目526项;拥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8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3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4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677名;目前,培育并设立15个传承基地、3个传承教育基地,2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3处省级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获得省级以上认证。2019年,“烟台剪纸”群体性创新传承模式获第四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

知古鉴今的传承保护

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显示,烟台不可移动文物4962处,普查数量和质量均居山东省第一。目前烟台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0处。“家底”深厚的文物资源成为烟台文博事业“知古鉴今、博物致知”的重要源泉,从中汲取的宝贵财富滋养着城市的文化根脉。

近3年来,烟台投入文物保护资金8700万元,实施了43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一批如烟台山建筑群、蓬莱阁古建筑群、牟氏庄园、嘴子前墓群、丁氏故宅等国保单位获得重点“关照”,为烟台文物赋能夯实传承保护基础。

烟台现有博物馆、纪念馆35个,成立了烟台市博物馆联盟,联盟每年策划举办的文博展览和社会活动90多个,实现100多万人次的公共观展服务。烟台市博物馆2017年晋级成为国家一级馆,也是山东省唯一具有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资质的博物馆;“我们的70年——新中国成立后烟台社会的发展与变迁”等3个展览入选第五届山东省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

烟台坚持“重大项目实施考古先行”的原则,配合芝罘仙境、老岚水库、裕隆岛石化等重点项目工程,平均每年完成考古调查勘探面积在100万平方米以上;通过对莱州东海神庙遗址、蒜园子村西北遗址等的考古工作,发现一批历史价值较高的重要文物遗迹;配合国家文物局开展了庙岛水下文物资源普查,在南隍城海域发现沉船2艘……烟台一方面加大文物考古、遗迹开发力度,另一面着力提升文物旅游景区品质,烟台2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面向公众开放10处,均针对性地开展了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引导文物景区走向品牌化、标准化发展的快车道。蓬莱阁景区管理中心副主任盛立军说:“我们主动融入和参与胶东(烟台)党性教育基地蓬莱教学区工程建设,整合文物资源,将精武文化、海洋文化、丝路文化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突出‘海洋强国和民族精神’,让历史文化和文物资源更具传播价值、世代相传。”(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