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到乡村赏秋已经成为时尚。那树树皆秋色的美景,在袅袅炊烟的掩映下更有层次感。“年年赏秋景,今年有不同。”这是不少走进北京平谷乡村的游客最深刻的感受。这份不一样的感觉来自艺术乡建的落地生花。有的村子的网红艺术装置格外吸引眼球,有的村子通过举办艺术季把旅游做热,还有的村子,村民们正在从看客变成“艺术家”……有乡创者告诉记者,这是他们在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的“乡村旅游艺术提升行动”中的一次又一次实践。在此过程中,他们以旅游为抓手,探索主客共享的发展空间。在用艺术赋能乡村的路上,平谷一些村子已经积累起不少成功经验——
南山村妙笔——
处处可见艺术落在乡间
“让人眼前一亮又一亮”
“往西南再开15分钟就到了,我想拍一张田野里的‘甜甜圈’。”这几日,不少北京市民在平谷感受五彩斑斓的美。和好友在平谷金海湖玩了一圈,仍意犹未尽的袁葳指着手机里一张在社交平台上阅读量颇高的图片,高声建议道。
这张图片对于这几位95后来说充满诱惑力,一个以前只会在城市艺术街区撞见的大型粉色“甜甜圈”,突然出现在田间,而且还是用着色的鹅卵石拼起的,背后是水墨画般的山峦,这种反差美,很难令人不心动。“我搜了一下,那里有不少主题民宿,看上去挺有趣,还能围炉烧烤,反正明天不上班,要不咱们再在平谷多住一晚。”在袁葳的极力推荐下,4个年轻人愉快地更改了行程。
他们要去的地方叫南山村,在平谷区南独乐河镇,位于泃河之南、盘山之阴,3公里的山沟,养育着乡土人情。
《南山甜甜圈》成为网红艺术作品之一 耿大鹏 摄
今年春夏季,南山村迎来了京津冀8所艺术类高校的300名学生,在这里他们展开数月的在地创作。在7月开幕的,由南山村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联合举办的南山艺术季活动中,有30余件艺术作品落地,顿时让这个小山村有了艺术气息。农田高岗间,永不凋谢的向日葵傲然挺立;房屋墙面上,彩虹般的色彩绚丽夺目;河堤间的吊床里,巨型婴儿“南山之子”悠然自得;就连河道两旁的碎石上,也绘满了形态各异的“咚哈兄弟”……这些艺术作品,不仅融入了乡村的自然之美,更为南山村增添了新的文化地标,吸引了不少原本只是想到附近景区转转就走的游客。有游客在社交平台上晒图分享道:“走进南山村,处处可见艺术与乡村融合的妙笔,让人眼前一亮又一亮。”
小小创意里藏着大能量
“截至目前,今年南山村已接待游客3万人次,相当于过去好几年的接待量。国庆假期,民宿的入住率达到了86%,南山村村民自营民宿的收入较往年增加了3倍。”在南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孟超看来,举办艺术季活动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为乡村引流。
“游客在参观完艺术作品后,有的会选择入住民宿,有的会在村里的餐馆用餐,这都为村子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孟超说。
2023年年底,这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青年教师来到这里,摸索以艺术提升为主线,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路径。现在朋友见到这位博士后时,总会感叹,曾经一头长发的文艺青年,已经变成了平头干练、笑容可掬的村干部。听到这样的感叹,孟超常嘿嘿一笑,因为落在乡间的艺术作品就是要接地气。
就拿这次高校学生驻村创作实践来说,孟超给团队的建议是不着急“动手”,先到村民家里串门、唠嗑,了解他们的生活,读懂当地的风土人情。只有把村里的情况摸透了,才有可能找到艺术与乡村的最佳结合点,设计出的艺术品才更有实用价值,做到为乡村生活增色、为乡村旅游添彩。
果然,有一名学生在村里吃到了20多年来最好吃的西红柿后,专门为南山村的西红柿设计了“TouTou头子”IP形象,还设计了12个形态各异的表情包,并把西红柿的销售创意都做出来了。他策划了一个文创礼盒,让游客可以把好吃的西红柿作为伴手礼带回家。
走在南山村,记者还看到许多兼具美和实用功能的艺术品,比如,夜晚会发光的“兔子灯”、天热时会喷雾降温的“白云”、用粉色生料带包裹的树,既有浪漫气息,生料带又能防止树木被“叮咬”……这才是游客和村民都乐见的。
“瞧,南山村也有自己的‘鸟巢’和‘水立方’了。”南独乐河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贾静宇指着相隔不远的两处艺术装置半开玩笑地说。抬眼望去,名为“撞入尘野的胸膛”和“四方”的艺术作品,位于“南山美村”4个字的两侧。的确,有了艺术氛围的注入,南山村美得更有特色。
村民们也“忍不住参与”
“先头我们就围着看,也不知道这群孩子在弄啥。现在,村子里多了好多颜色,我们每天看着心情都好喽。”71岁的村民李奶奶哄着后背竹篓中的曾孙子,站在石墙下说。这面原来平平无奇的石墙,因为有了五颜六色的卡通版小窗户和门的装饰,显得无比生动。
艺术是有感染力的,让村民们也“忍不住参与”。
在跟贾静宇探访村里民宿的路上,记者发现,有一户村民把护栏涂成了蓝色,房子一下有了色彩。“这次艺术季活动,很多作品是由村民参与落地的,这个过程也让他们对艺术之美有了感触。”贾静宇说,虽然村民不能像科班出身的学生们那样有很多创意,但是他们的艺术审美、艺术思维、艺术主动性都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这就是艺术乡建的魅力所在。
昔日的南山村因大量人员外流成为空心村,如今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艺术村。重新搬回村里的南山村村民夏棋赢说:“最近村里可热闹了,游客来了一拨又一拨,自家种的柿子、山里红、核桃也卖出去不少。”
南山村的蜕变与文化和旅游部开展的“乡村旅游艺术提升行动”密不可分。今年2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平谷区围绕“校地合作赋能艺术乡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达成合作意向,以艺术设计助力乡村发展。南山艺术季就是一次不错的尝试。
在孟超看来,用艺术成果服务乡村,既可以提升乡村审美韵味、文化品位,又可以满足游客对高品质乡村旅游的需求,一举两得。
如今,村里的第一家餐厅“乐食”、勇士谷、农夫集市、星空营地已经营业,30多家风格各异的精品民宿开门迎客,南山咖啡馆完成选址,茶社、花房、酒肆、书吧等新业态正在规划中。贾静宇介绍,村里还想让艺术氛围更浓些,正在实施的“青苹果——艺术游民计划”项目,计划每年招引50—100名35岁以下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将闲置的农村资产改造为具有入住功能的青年艺术社区,配备餐厅、会议室、摄影棚等设施。“这些举措在为乡村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的同时,也将吸引更多游客。”
桃棚村“也行”——
网红“村咖”自带艺术感
秋日的午后,阳光透过薄雾,轻轻地洒在平谷区山东庄镇桃棚村的屋头。村旁,满山红叶正旺,沿着“之”字形的小路走上去,一家名为“也行”的咖啡馆就在转角不远处,很多人在这家“村咖”收获了惊喜。
“也行”咖啡馆的外观古朴,原木门、石头围墙、修剪得当的花卉,都透着艺术气息。院中,碎石铺路,满地是随意落下的叶子,屋檐处自然垂落的茅草,已把店主的随性透露出来。虽然是平日,院子里依然坐满了赏景的客人,有的人在拍照、有的人手捧咖啡,在和朋友热聊,也有的人在敲电脑,时不时会抬眼瞧一瞧山色,像是在寻找灵感。推门进入,浓郁的咖啡香与木质香迎面而来,轻柔的音乐,更容易让人沉迷在这个午后。
客人在“也行”观秋色 孙亮 摄
咖啡馆的女主人林丽,是一位设计师。几年前,她与丈夫叶国峰放弃了都市的繁忙生活,来到桃棚村租下了这座老房子。“我们去过许多地方,最终被这里峰回路转的山景吸引了。”林丽回忆道。这个老房子的妙处就在于正对着一面山,可以看到四季轮回的印记。当初决定将它改造成一个咖啡馆,是因为林丽夫妇喜欢咖啡,也想运用自身的专业背景,为这个村子增添一些不一样的氛围。果然,因为天时地利人和,开业不久后,“也行”便成了网红咖啡店。
是什么让深藏乡村的“也行”如此受欢迎?“那种浓浓的艺术氛围,与周边景色浑然天成,我每个月都会开车过来放松身心。”一位“也行”的老客人说,从室内设计到每一件家具、摆件的选择,无不体现着主人对于美的追求。
记者注意到,在院子里挂着一串村民从山里摘下的柿子。因为颜色过于鲜艳,路过的客人总会好奇地瞅一眼,辨一辨真假。林丽说,这是村民送来的礼物,现在村民们总想着帮她把咖啡屋变得更美。“我就把他们从山里捡来的漂亮石头变成装饰品摆在杂货区的架子上;将红叶制成价签,增添几分诗意与浪漫……”林丽指了指院中堆着的大大小小的南瓜笑道,“之前,村民们听说我想做个南瓜车,纷纷送来了形状各异的南瓜。”
从村民那里获益颇多,林丽夫妇也想着为大家做点什么。他们创立了“栗酱商店”品牌,销售当地采摘的花椒、手工制作的蜂蜡蜡烛等,所得收益与村民共享。
如今“也行”咖啡馆在社交平台上“圈粉”无数,村子也跟着热闹起来,而且来的多数是年轻人。桃棚村党支部书记符宝森说:“有时候村口的停车场都满了,来的人在院子里站不下,还得排队喝咖啡。没想到一间小小咖啡馆这么吸引人。”
“有些游客是专门来这里打卡拍照的。来了以后发现周边的景色也不错,就临时决定在村中的民宿住一两天。”能为桃棚村带来客流,林丽非常开心。
看着村里有这样一家受欢迎的“网红店”,村民、民宿主理人也感受到这份艺术气息对引客的重要性。于是,也开始有样学样。村口有一面画着龙猫卡通形象的石墙,就是符宝森的儿媳妇绘画的。符宝森感慨道:“‘也行’咖啡馆为村子带来了活力和创造力,也是艺术赋美乡村的实践。”
对于未来,林丽夫妇充满期待。他们计划引入更多的艺术元素和文化活动。
“乡村创业的关键在于吸引人、留住人。”符宝森说,“我们会尽最大努力支持有创意的创业者,将区里的好政策及时传达给他们。”
电站美术馆——
为鱼子山村旅游“发电”
老配电室变身美术馆
最近,有一个藏在山野里的电站美术馆很火,小红书上关于它的推荐笔记有上百条。这个美术馆就位于北京平谷区山东庄镇鱼子山村的村头。
虽然,电站美术馆面积不大,由3间房和2个院落组成,但红砖、木屋的“配置”格外吸睛。“在我小时候,这里就是服务村民的配电室。”在电站美术馆工作的95后小安是本村人。一年多以前小安回家探亲时,发现村里来了一群颇有艺术范儿的人,他们手上拿着图纸,转了又转,时不时和村民聊上几句,再在纸上涂改几笔。“他们是来做什么的?”小安很快打听到,这是北京服装学院的老师带着学生们在为鱼子山村做“设计”。他们有一个整合乡村闲置资源的规划,让改造后的老配电室成为乡村旅游的“发电站”就是他们的计划之一。
电站美术馆 平谷区山东庄镇 供图
“在村里一家可以喝咖啡的公益美术馆工作,可以和驻地艺术家交流,策划一些有趣又有意义的活动,邀请游客和村民参与,这是我之前想象不到的。”聊起当初下定决心返乡就业时的心情,小安兴奋地说。去年7月20日电站美术馆开始“发电”,小安也留在了家乡。
在很多人眼里,电站美术馆的魅力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不同主题的公益展览和配合展览推出的主题咖啡与甜品是吸引游客的一部分。但不少人对电站美术馆的喜爱是从踏入院子的那一刻开始的。树上的小核桃风铃、墙上的太阳能发光气泡水瓶、木桌上五颜六色的鱼子石……这些看似不经意摆放的小物件,都是驻地艺术家和小安他们带着游客和村民一起制作完成的,很多是就地取材,大伙儿在动手创造美的过程中也传递着绿色环保的理念。正因如此,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很多人还成了电站美术馆微信公众号的粉丝,随时关注新活动的推出。
“艺术范儿”点缀乡村
眼见着前来打卡的年轻游客多了起来,鱼子山村党支部书记杨金宇打心眼里高兴。电站美术馆从图纸到落成再到运营,他一直参与其中,不断跟院校团队和驻地艺术家交流。杨金宇很清楚,乡村旅游艺术提升不是简单地剪剪花、画画墙,而是要通过艺术项目重塑乡村生活形态,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所以,在和艺术创作者交流时,他一再强调村里有什么、老百姓擅长做什么、游客喜欢玩什么,什么样的生活是他们想要的。
让杨金宇颇有成就感的是,项目一落地就吸引了好几位回乡创业的年轻人跟着艺术家学习,他们的加入也带来不错的营销思路。随着电站美术馆在社交媒体走红,村子知名度提升了,游客也多了起来,他们在吃、住、购方面的需求又让村民的“旅游饭”吃得更香了。看到电站美术馆的人气,村民也开始带着孩子参加活动,感受艺术氛围。
“电站美术馆建的时候我参与了,当时想不通废弃了这么久的‘破’房子,怎么可能‘垒个砖墙’就能招来人?”午后,村民老张坐在离电站美术馆不远的乡村网红车站晒太阳。这个车站是设计师为鼓励更多年轻人通过公共交通方式来到鱼子山村而建的,因为候车室休息区既美观又舒服,不少村民闲时也会聚在这里。老张告诉记者,他转变观念是在去年12月村里举办鱼子山草莓艺术季的时候。“我们村的大棚草莓远近有名,但去年卖得尤其好。北京服装学院的老师专门为我们设计了一款非常好看的可降解包装盒,里面除了草莓外,还放了一张种子纸,只要把它放到水里就能发芽。没想到就是这一点改变,草莓的销售量增加了不少。以前因为天冷,游客买了草莓就走,去年不少人被美术馆吸引,去那里拍照、看展览,坐下来喝咖啡吃草莓蛋糕,有的干脆在村里住下了。我这才体会到‘城里人’追求的乡村之美是什么样。今年草莓艺术季马上又要开始了,我正在帮着艺术家找灵感呢。”
村民成为艺术创作者
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的改变,让鱼子山村的村民感受到艺术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提升,也更愿意参与其中。
“艺术院校师生走进乡村,为我们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想法。”6年前,鱼子山村村民李子龙放弃了城市朝九晚五的生活,回到家乡经营民宿。因为做的是精品民宿,他的客源很广,不仅有散客,还有团建和研学客群。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是他近期一直在琢磨的事儿。听说艺术专业的学生来村里创作,他马上把他们请到民宿。“怎么样?这样的风格你们喜欢吗?还需要改进什么?”李子龙虚心地向学生们请教,在他看来,年轻人的意见很重要。有了收获的李子龙,这段时间正在琢磨为驻地艺术家提供创作空间,让民宿的客源更丰富。
随着村民们的热情越来越高,村民创造力教室正在紧锣密鼓地搭建中。“这是山东庄镇人民政府与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联合设计的,希望通过设计师与艺术家的课程引导,培养村民的设计思维和创造力,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创作者,参与乡村旅游的建设。”鱼子山村驻村第一书记马昊告诉记者,这个用松木搭建的“教学楼”有望成为村里的又一处网红打卡点。
“乡村旅游艺术提升行动”不仅仅是空间搭建,还包括文化内涵的充实和市场运营的提升。于是,注重挖掘乡村文旅资源和内在活力,充分考虑每个空间与市场、与消费者的关联,推动村集体经济、农民“双增收”,进而让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成为鱼子山村正在努力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