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江苏无锡阳山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内,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水蜜桃的香味。走进位于度假区核心区域的桃源村山南头文化艺术村,采桃、买桃的游客络绎不绝。村里的众象美术馆也受到了许多游客的青睐。漫步在桃林间的文艺空间里,总能遇到自己喜欢的画作或雕塑,有人喜欢点一杯桃胶拿铁,坐在落地窗前,静静地感受乡村美术馆的艺术气息。
众象美术馆 阳山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 供图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美术馆扎根江苏乡村,这些集艺术展览、沙龙讲座、体验课程、咖啡茶饮等于一体的艺术空间,向公众展示了乡村新生活的一面。
展现乡村生活新风貌
众象美术馆建于2021年,一座三层小楼打破了固有建筑的局限,展厅位于老屋天井周围,窗内展品环绕,窗外雕塑伫立,观众于展厅之中,被艺术作品包围着。馆内的展品以锻铜錾刻、金属着色、非遗大漆等为主。美术馆还会结合相关展览,开展研学课程和手作活动,艺术氛围浓郁。
众象美术馆负责人韩影告诉记者,之所以会将美术馆落地山南头文化艺术村,一方面,因为当地“艺术村”的定位,整体氛围很好;另一方面,相较于位于城市的工作场地,这里避开了城市的喧闹,可以安静地从事艺术创作。“目前,我们团队30多人都在村里办公。”
韩影回忆,众象美术馆刚开馆的时候,常常有村民站在门口张望,询问:“我能进来吗?”而现在,众象美术馆已经成为村民休闲生活的一个好去处。随着美术馆的常态化运营,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我们推出了漂漆、香道体验、茶体验等50余种非遗研学课程,既有面向青少年的,也有成人再教育的,不少村民在这里学到了手艺。”韩影说。
而在无锡市锡山区羊尖镇严家桥村,6月1日的乡村美术馆十分热闹,“大美乡村”系列美术作品展之“稚笔生花,乡景如画”6月画展吸引了众多观众。“小桥弯弯游人织,流水悠悠渔船驶,人家户户树荫庇”,画的是严家桥的河水潺潺;“秀眉靓眼的小生,红珠凤冠的花旦”,画的是严家桥深厚的锡剧底蕴;“花朵婀娜,田埂笔直”,画的是因央视综艺节目《山水间的家》而火出圈的严家桥花海。
而村民们最开心的是这些年村子的变化被乡村美术馆记录下来。严家桥村党总支副书记蔡新艳介绍:“乡村美术馆一方面丰富了游客的体验,另一方面,也成为展示乡村风貌的一个窗口。截至目前,乡村美术馆已经推出了《幸福无锡,大美乡村》——江南大学退休教师美术展、‘世间万象 百态人生’纪实摄影展等6场展览。许多作品以严家桥村为背景,记录村民生活的点滴瞬间,带领观众走进不同的乡村,感受惬意的乡村生活。”
提升乡村旅游影响力
“以前,这里是操场,那边是食堂……”在苏州市相城区望亭镇项路村,村民惠水根站在稻美术馆外告诉记者,现在的稻美术馆不仅有艺术品位很高的展览,还会组织很多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游客更多了。
惠水根口中的稻美术馆由一个有着近60年历史的乡村学校——吴县红光小学改造而成。稻美术馆馆长杨明介绍,望亭镇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稻美术馆的名字就源于此。“我们进行了微改造,尽可能保留学校最初的模样,老走廊、老教室,甚至黑板上斑驳的字迹还在。展览方面,我们也很注重在地文化的展示,比如首场展览‘金色秋实·稻梦空间’北太湖新生代艺术邀请展,就展示了项路村的自然景观、乡村文化等。”
自去年11月开馆以来,稻美术馆及馆外雕塑园已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项路村所在的苏州北太湖旅游度假区于2022年被评为江苏省级旅游度假区。作为一座年轻的省级旅游度假区,需要新的文化元素注入。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填补度假区在‘艺术+’方面的空白,为项路村引流。”杨明说。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数据显示,“金色秋实·稻梦空间”北太湖新生代艺术邀请展期间,稻美术馆周边的民宿入住率超90%,餐饮收入同比增长50%。杨明说:“开馆半年多,最大的变化就是人流量越来越大了,每逢节假日,路边经常停满了车。露营地、创意园等多个项目也在周边落地,项路村越来越热闹了。”
从美术馆走向艺术村
“乡村美术馆想要实现持续健康运营,仅靠美术馆本身是不够的,我们的目标是将美术馆打造成乡村文旅综合体。”杨明介绍,稻美术馆将构建多元业态,形成美术馆引流、多元业态反哺的良性循环。
苏州交响乐团在稻美术馆举办乡村音乐会 受访者 供图
当前,稻美术馆正在推进研学、餐饮、宠物园等业态建设,坚持每周举办两到三场小型活动。尤其在研学旅游方面,依托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稻美术馆面向中小学生以及艺术类高校学生推出了一系列研学活动。同时,稻美术馆还与周边农庄、营地合作,通过多种体验活动,进一步延长观众停留时间,将简单的观展之旅转化为深度乡村体验。
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江苏各地乡村进行了多种尝试。比如,众象美术馆所在的桃源村从2016年开始布局山南头文化艺术村建设,去年正式开村。除了众象美术馆,村里还开设了钱绍武艺术馆、王福元艺术馆,以及仙木里·钟书房等配套,成为集艺术展览、休闲体验、茶吧简餐于一体的艺术村。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唐承财告诉记者:“乡村文化场馆首先要能展示当地乡村的特色文化,并且能够对当地的乡村文化进行传承;其次,要以客源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沉浸式的文化项目,强调互动性、参与性体验;再次,文化场馆应具有高质量的服务水平,为游客带来舒适、放松的体验;最后,实现文旅深度融合,将文化场馆与周边旅游业态进行有机串联,让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唐承财认为,乡村文化IP打造应聚焦三方面:首先,深挖乡村文化内核,提炼核心文化内容;其次,立足乡土特色文化符号,构建乡村文化载体,将其转化为可感知的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最后,以乡村特色文化为核心IP串联相关旅游业态,延长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