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水拍云崖的金沙江,进入四川宜宾翠屏区,便理性地静下来。
春日清晨的宜宾城,笼罩在熹微的晨光中。江水幽幽,卷着袅袅娜娜的雾气,像一条蜿蜒的纱带,朝着同样雾气翻卷的岷江而去。两江相遇,击掌而贺,将岸边这座千年古城唤醒。曲曲折折的金沙江岸,有一繁盛区域,便是僰道历史文化旅游休闲街区的所在地了。
僰,读bó,是我国古代对西南一个少数民族的称呼。僰道承载着宜宾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人文风情。僰道历史文化旅游休闲街区占地约6.5万平方米,主街长847米,由冠英街、合江门广场、文脉大道3个区域组成。近年来,街区推出了三江游船、合江园、川红非遗馆等文旅休闲新空间,打造了“长江之珠”、夹镜楼等城市文化新地标景观,成为集老记忆、新生活、潮文化、轻休闲于一体的人文生活体验区。
穿过两排高耸的楼房,前方显出一座巍峨的牌坊,“僰道”两个鎏金大字在朝阳下熠熠生辉。驻足凝望,恍惚间,仿佛自己与几千年前的僰人一起,正赶着马帮,驮着盐巴,从这牌楼下匆匆穿过。旧时光是需要细细揣摩的。背手踱步,脚下的青石板,已经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如镜,回应着每个来人深情的问候。石板或方形或条形,泛着青色的光,像一页页铺在地上的史书,记录着无数商旅挑夫的足迹。我生怕惊扰了街道上每块沉思的青砖,小心放慢脚步,让金色的阳光平静地照在巷道里,照在青瓦飞檐的阁楼上。
街道两旁,清一色的明清风格的建筑错落有致,飞檐斗拱、雕花门窗,无一不在展示着古代工匠们的精湛技艺。木质的门板散发着淡淡的木香,那是岁月赋予的独特气息。墙角的一株爬山虎使劲向上攀爬,绿意盎然的茎叶和古老的骑墙砖一会合,新气象与旧时光都精神起来。
僰人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虽然如今僰人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他们的精神和文化却镌刻在僰道的每一块砖瓦上。在街区,墙壁上绘有一幅幅精美的壁画,内容大多是僰人的生活场景:狩猎、农耕、祭祀……鲜艳的色彩和粗放的线条,再现了僰人的生活性格和精神追求。
在合江门段和水东门段,有一段3600多米的明代古城墙,是宜宾城市最硬朗的骨骼。城墙由明朝时的四川总兵李文忠所筑,墙体厚实巍峨,城门高大坚固。可以想见,为了守护家园,勇毅智慧的人们依山就势,修建了这道屏障,闲时忙桑麻,战时操刀枪,每一道砖缝里都有一个英雄的故事。
水东门之下,便是固圉水城门,这是僰道中保存最为完好的水城门建筑,也曾是当地人取水的必经之路,与水东门城墙相接,一端记录烽火,一端见证生活。城门上,镌刻的“固圉”二字,寄托僰人安邦和谐、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
进入花台寺,似乎能感受到来自千年前的风,清凉,舒缓。寺内有一个具有1200年历史的放生池,水面波光粼粼,映照着岁月的流转。放生池中有一方历经5个朝代、与水池同龄的石刻。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马湖江发大水,寺庙被冲毁,唯有这方石刻幸存,后来寺庙几经毁坏与重建,石刻却一直延续至今。不过,在岁月的砥砺和风雨的洗礼下,那些残存的佛龛与浮雕石刻虽然形迹依稀,但它背后的故事却经络分明、清晰可辨,它是宜宾历史的见证。
在匡时街口,有一座仿木结构的石质牌坊——百二河山坊,四柱三开间。牌坊用青石条打造,顶端被开凿成蘑菇云状,颇有艺术气质。“百二河山”,意思是以两万精兵驻守此地,便可抵御百万入侵者,确保河山无恙。当然,这说明此处地理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同时也可看出英勇的僰人抵御外敌入侵的决心。站在牌坊面前,品味的不只是爬满青苔的古旧艺术之美,还有一个民族的底气和志气。
在青灰高耸的居民楼中,华藏寺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华藏寺原名华佗殿、慧明寺,寺庙多镂空装饰,木构之上的浮雕金龙活灵活现,整个寺庙隐藏在层层叠叠的居民中,成了现代建筑中的一道风景。
僰道王爷庙,是一座青砖白线的庞大建筑,原为长江船帮会馆,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供奉着“顺江王爷”李冰之子李二郎。如今,这里已经成了一个展示中国茶文化的场所。在桌椅落座,端起一杯青叶翻卷的茶汤,一时神清气爽。
午后,阳光愈发明亮。我来到夹镜楼,将整个街区尽收眼底。青瓦白墙的民居安静祥和,街巷蜿蜒如一条条丝带,将这片古老的土地串联起来。远处,金沙江早已褪去朦胧雾气,清清爽爽奔向浩浩汤汤的岷江,双方激情拥抱,唱出一支豪迈的长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