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时节,我又一次来到湾里庙。
湾里庙步行街,位于石家庄城区中心靠西一隅,是一条400年老街,也是石家庄的“老根儿”“原点”。在时代春风劲吹下,它与周围的正太饭店、大石桥、解放纪念馆一道嬗变新生,成了城市新地标和时尚会客厅。
站在湾里庙街头,放眼远眺,西部遥远的太行山脊,应着天地物候的律动,绵延出一抹淡蓝色、逶迤起伏的城市背景。杨柳依依,玉兰绽放,正太广场的草坪,正被春风可着劲儿吹绿。步行街就位于繁华商业圈的高楼大厦之间。
湾里庙原叫七里湾庙,明朝万历年间大名府胡氏在此修造苍岩圣母庙,并更名为湾里庙。据说,庙前有戏楼,逢庙会必上演大戏。物资交流也很频繁,杂货、布匹、绸缎、成衣、估衣、玩具、家具、农具等摊点,从庙前一直摆到两里地之外。同时,酒肆、旅馆、银行票号也快速发展起来。以此为原点,村庄慢慢长成了城市。
我曾数次来湾里庙。上次来,是2月末。那天正值“春到万家——2025年全国鼓王大会”赛事落幕。上午赛完,下午各地的大鼓队走向石家庄街头,带来一场山呼海啸的春雷之声。来湾里庙演出的,是被誉为“中华战舞”的广东潮阳英歌舞《忠精起舞》。
“咚!咚!咚!”鼓声炸响,醒我耳目。“嗬!嗬!嗬!”吼声如雷,壮我心魄。50名鼓手身着古装,脸绘图谱,格外英武。他们双槌对击,火星迸溅似烽火连天;旋身腾跃,钢叉划破空气如古剑出鞘。木槌撞击,使我疑心是古战场上的金戈相交,而铜铃的碎响,则是战马扬蹄。太震撼了!那一刻,我只叹,那鼓乐无法译作文字。鼓声中的湾里庙,花雨漫天,春风骀荡。
这次来湾里庙,春意更浓了,街头公园处处花开,将石家庄渲染成了童话世界。在长街西段,我立定环顾四周。街道南向楼宇间,有数条通向中山路的街道。迤逦而过的车流,在楼隙被框成一幅流动的画面;街道两旁是统一装潢的店铺,有各式特色饭店、糕饼店、杂货店,还有开锁配钥匙、修拉链扦裤边的小铺。
我对湾里庙最早的记忆,就是这些小铺。这些楼间小店,让湾里庙这个光鲜时尚的“城市会客厅”,多了一份人间情味,也让我觉出了它的涵容量——有多么时尚,就有多么朴素;有多么前卫,就有多么古朴。再小的生意也有人做着,他们恪守特色,不贪暴利,一分分赚着属于自己的手艺钱。
徜徉长街,有看不完的新潮店铺、街头小景,有带不走的光影流转、声色香韵。烤鱿鱼的滋滋声混着直播声,糖炒栗子的甜香裹着咖啡豆的醇香,炭火味与海风咸香在光影中交缠……
在同乐街拐角处,我推门走进了周淑英剪纸工作室。近70岁的老人正捧着一杯茶休息。她穿中式红衣,腕上佩玉,卷发拢到耳后,露出宽宽的额头,一声温和的招呼,声音清清朗朗。我说明了此次向她请教学习的来意,她热情地领我看她的作品。壁上一幅《龙行天下》,占据了整面墙壁。她介绍,这幅作品长9.9米、高0.99米,用了3年时间,刻了200多万刀,前后2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不可逆,错一步整个作品就会废掉。
我为匠心之缜密连连赞叹。又一一看了《龙马精神》《冰嬉图》《大好河山》《梧桐树下招凤凰》这些作品。剪纸本无声,可我似乎听见了龙吟马啸、风声人声、鸳鸯的欢鸣、凤凰的啼唱;又分明感觉到龙在穿云腾雾,马在嘶啸奔跑,莲荷在水面荡漾,梅枝在喜鹊爪下摇曳,细密松叶间有风拂过的生机……
周老师拿过一剪一刀,让我试试。那剪倒是普通剪刀,那刻刀长约10厘米,薄而细,用两根竹片夹着,以细棉绳密密缠绕。她为我示范剪一只蝴蝶:一手握剪,一手持纸,目光虔诚、表情专注,好似要从纸上掏出生动的飞舞之姿来。“剪翅膀的时候,一定要让翅尖儿向上扬,这样飘逸舞动的感觉就出来了。”我接过剪刀,开启了笨拙坎坷的纸上艺术。当一只丑丑的蝴蝶显形时,我甩甩手,望向窗外。夕阳余晖的湾里庙,人影簇簇,店铺琳琅,花木扶疏,声气喧嚷……它多像一幅岁月剪成的、以老街日常为主题的剪纸作品啊。
华灯齐放时,湾里庙迎来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我辞别周老师,闪身进入那立体的“剪纸”当中,去探访下一个梦想之地。青天之下,楼宇之间,湾里庙,如一只透明玻璃缸,璀璨绚烂,通透空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