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浦江站

江南第一家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叶艳莉 2024-08-20 10:03:04

一路山水一路歌 近南风景不曾秋

长久以来,地处浙南的温州因山重水复、交通不便,而成为“遥远”的代名词。唐代时,孟浩然从长安出发前往永嘉,先是水陆并进,继而扬帆出海,漫漫旅途中,不禁发出了“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的感慨。1946年,张爱玲从上海到温州寻夫,一走就是个把月。改革开放后,“汽车跳,温州到”一度成为温州交通的真实写照,彼时从杭州乘汽车到温州,动辄耗时一整天……

谁能想到,昔日“行路难”的温州,如今到杭州只需一小时?7月30日,新建杭州至温州高速铁路进入试运行阶段,全线进入开通运营倒计时,杭州、温州实现一小时通达。杭温高铁北起杭州市桐庐东站,途经金华市浦江县、义乌市、东阳市、磐安县,台州市仙居县,至温州市温州北站后,利用既有杭深铁路延伸至温州南站,全线设桐庐东、浦江、义乌、横店、磐安、仙居、楠溪江、温州北、温州南九座车站。

杭温高铁,不仅快,而且美。时已立秋,浙南仍是一派绿意。它游走于林木丰茂的丘陵,穿行于小桥流水的市镇,一路青山秀水,一路橙红橘绿,一路人烟辐辏,一路岚霭滴衣。正所谓:近南风景不曾秋,一路山水一路歌。(刘小方) 


你能否想象,一个家,十五世同居不分家?你能否想象,一个家,穿越三个王朝,纵贯三个多世纪?你能否想象,一个家,宋元明三代正史皆为其列传?你能否想象,一个家,鼎盛时期3000多人同吃一锅饭?你能否想象,一个家,家族173人为官无一贪渎?你能否想象,一个家,168条家规成为明朝典章制诰的蓝本?

这个让人难以想象的家,就是郑义门,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赐的“江南第一家”。在山明水秀的浙江大地上,在时光重重叠叠的褶皱里,这个浦江之畔的耕读之家已经繁衍了900多年。

900多年的故事很多很长,就从郑义门的同居一世祖郑绮说起吧。郑绮的故事,孝感泉知道。缘白麟溪而行,可见一座歇山顶方亭,飞檐翘角,古朴素雅。亭中一口方井,晶莹清透。亭后壁立石碑一方,镌“孝感泉”三个大字。故事的主人公郑绮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子,其母患风挛疾,手足不能伸,他抱持若婴儿,事之数十年如一日。郑母嗜饮溪泉,时值大旱,水脉皆绝,郑绮凿溪数仞,不得滴水,乃仰天恸哭三天三夜,水忽涌出,顷刻溢丈余,清冽甘如醴。人们认为这是郑绮的孝心感动了天地,故名此泉为孝感泉。临终前,郑绮召集子孙,立下遗嘱:“吾子孙有不孝、不悌、不共财聚食者,天实殛罚之。”这一声嘱托,开启了“江南第一家”的千古传奇。

郑氏家族开枝散叶,由一家发展至一镇——郑宅镇。郑氏宗祠是小镇的核心,也是郑氏族人精神的核心。如果说郑氏宗祠是树干,那么十桥九闸、东明书院遗址、建文井、圣谕楼、昌七公祠、孝感泉等古迹便如枝叶葳蕤,在白的墙、黛的瓦、绿的树、碧的溪间画出小桥流水人家的丹青长卷。

郑氏宗祠坐东朝西,占地约5000平方米,共分为5进64间,各进依次为师俭厅、和义厅、有序堂、孝友堂、寝室。师俭、和义、有序、孝友,明明白白告诉人们郑义门的修身之道、齐家之理,是昭示,是警醒,也是鞭策。走进宗祠,一排又一排高高耸立的石柱木柱支撑起建筑的恢宏。高超的营造技艺,让这里“千柱落地,不结蛛网,蚊蝇不居,鸟雀不巢”。在一重重院落间行进,宛如穿行在匾额楹联的森林。文魁、麟凤、大宗伯、名登天府、寻源守义、耆英硕望、五世书香、名震天朝、浙东第一家……“史官不用春秋笔,天子亲书孝义家”“翼子贻孙济济同居九世,规曾矩祖绵绵尚义一门”……如一张又一张明信片,一遍又一遍地传递着郑义门的精气神。

塑造郑义门精气神的,还有一位关键人物,那就是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宋濂之于郑义门,可谓情深矣。深情有三:师情、友情、亲情。25岁时,年轻的宋濂在老师吴莱的推荐下,主讲郑义门东明精舍。后来,宋濂干脆举家迁往附近的青萝山,与郑氏结邻而居,还把自己的二女儿许配给郑氏,结为秦晋之好。他把一生中最美好的20多年时光留在了这方土地,不仅为郑氏子弟传道授业解惑,还参与完善了168条《郑氏规范》。受到明太祖朱元璋赏识应诏赴京后,宋濂大力宣传推介郑义门,郑氏家族声名日隆,子弟被诏进京面圣,由朝廷擢用任职,并获御赐“江南第一家”。“平生无别念,念念只麟溪。生则长相思,死当复来归。”这是宋濂对郑义门的无限眷恋。“没有郑义门就没有宋濂,没有宋濂就没有江南第一家”,郑义门与宋濂的佳话,为我们描摹了最好的关系该有的样子:相互赋能,彼此成就。

经宋濂勘定的168条《郑氏规范》,涉及家政管理、子孙教育、冠婚丧祭、生活学习、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巨细靡遗地将“孝义”“和为贵”“善施予”等儒家理念转化为操作性极强的行为规范,堪称“家族法典”。它还设立了包括家长、典事等在内的管理岗位,18种职务26人形成网络式的多层结构,通过细致的会议公开制度、定期巡查制度、监察制度、责任连带制度、会计制度、牵制制度、岗位交接制度等,让一个庞大的家族有条不紊严丝合缝地运转起来。

在宗祠里流连,一个转身,便会与一个故事相遇。一尊戴盔披袍执剑神气浑然的乌木人像,把郑义门同居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郑德璋的故事带到面前。郑德璋为振兴家业做了三件大事:建立联防武装、制订治家准则、创办东明精舍。创办东明精舍尤其意义非凡,从此郑义门有了人才培养的摇篮,用教育改变了子孙与家族的命运。

“孝友堂”匾背后,则是郑义门与明建文帝的故事。“孝友堂”是建文帝在位时给郑氏家族题写的,当时他说,太祖赐封你们“江南第一家”“孝义家”,我就给你们赐封“孝友堂”。永乐帝夺位后,建文帝被迫出逃。当时族中郑洽在朝为官,助建文帝避难义门,后邻人告密,官兵搜查,乃将建文帝藏在枯井内躲过一难,不久随帝远遁。建文井、老佛社以及当地民间流传的种种传说,又给建文帝生死之谜增添了几分神秘。

900多年的悠悠岁月里,隐藏着多少故事呢?从景区出来,重新穿越入口那一字排开的九座牌坊,仿佛穿越时光隧道,穿越一个又一个故事。就在此时,一队队由老师带领着前来参观的学生迎面而来。历史与现实交错相叠,证明纵使时光老去,总有些东西永远年轻。而新的故事,正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