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陕味儿“村咖”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侯美玲 2024-07-23 13:52:35

周末,我和闺蜜相约来到秦岭山下。汽车停在西安市鄠邑区栗峪口村,群山苍苍,连绵起伏。我们选择步行进去,小路两旁是简洁朴素的民房小楼。再往里走,一幢白墙土瓦咖啡厅出现在视野,我们的目的地——土锤咖啡馆到了。

不同于城市咖啡厅的时尚、高端,土锤咖啡馆显得土里土气,这也正是它取名“土锤”的原因之一。稻草屋、毛坯墙、石碾子、草垛、藤编椅、黑白电视机,所有一切似乎都在告诉顾客,这里和洋气不搭边,妥妥的“村咖”。

来到咖啡馆小院,服务员走过来问我们:“你俩喝点撒?”浓浓的老陕味让人忍俊不禁。“一杯拿铁,一杯卡布奇诺。”我俩用陕西话点单,算是对她最好的回应,说完我们都笑了。在这里,到处充斥着浓浓的陕西风,土墙、门帘和展板上的“心放宽能咋”“能不够”“浪嘀很”,陕西人看了会心一笑,外地人读了还需猜一猜其中含义。

服务员走向吧台,我们的目光随着她的身影看过去,操作间里没有俊男靓女咖啡师,全是村里的大姐、大嫂,她们正在一丝不苟地拉花、打奶泡。几分钟后,诱人的咖啡香气扑鼻而来,拿铁醇香浓郁,口感绵柔,卡布奇诺甜中带苦。浓香的咖啡带给人舒适和愉悦,留在舌尖的味道十分持久,回味无穷,一点不比高级咖啡师的手艺差。

相较于开在城市的咖啡厅,这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过多的钢筋水泥,我们一边喝咖啡,一边眺望远处,蓝天、白云、麦田、山坡、绿树、民房,咖啡的香味配着田园的颜值,丝毫不输在欧洲乡村喝咖啡的感觉。

听服务员讲,脚下这片土地原先是石粉厂,停产后破烂不堪,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咖啡馆。咖啡馆建在废弃石粉厂,属于环保再利用项目,突破了村民的想象。为了提醒人们工业和环保的关系,咖啡馆的设计中保留了工厂原有的水塔、锅炉、仓库、空心砖和旧设备,它们经过重新包装和改造,加入时尚元素,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这里。是的,土锤村咖要的就是这种感觉,跨界、混搭。设计师将工业风、乡村风与艺术气息完美结合,土味中有时尚,粗犷中有细腻,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艺术效果拉满。

独特的文艺气质吸引顾客的脚步。喝完咖啡,我们像游客一样慢慢欣赏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咖啡馆二层最适合发呆,纸糊的蒙古包和巨型灯笼让人浮想联翩,草编蒲团、竹制墩子随意摆放,坐在这些乡土气息浓郁的物件上,闭上眼睛、调整呼吸,很快进入禅定状态。几位散客各自占据一隅,盘腿坐在蒲团上。见他们认认真真打坐,我们不由自主压低说话的声音,生怕打扰了他们的雅兴。

山里的雨说来就来,往往令人猝不及防,刚才还是大晴天,此刻已是细雨蒙蒙。我们手持热咖啡站在玻璃窗前,凭栏听雨,倚窗看山,感觉整个人宁静且放松。

有兴趣的话,还可以去乡村会客厅走一走。巨幅乡贤肖像画悬挂在空中,麦穗、土墙、简陋书架营造出20世纪末的农村景象,而老电影放映、民俗表演、自乐班秦腔,又会带给人穿越回去的感觉。喝着咖啡,从书架上随意拿一本书,翻翻看看,时间不知不觉溜走了。

在这里,时间过得很慢,灵魂几乎出窍,要不是咕咕乱叫的肚子提醒吃饭时间到了,我们几乎忘记了饥饿。翻开菜单,新奇古怪的创意菜品让人感到混搭的可爱,意式燃面、油泼意面、酸菜肉末比萨、韭菜鸡蛋比萨……餐品名称既土得掉渣,又洋得可爱,还把陕西人爱吃面食的劲头发挥得淋漓尽致。当然,不喜欢吃面的可以选择薯条、炸鸡和面包,这里绝不会让你饿着肚子喝咖啡。

不远处的草地上,一家公司正在搞团建,30多个年轻人欢声笑语。一群职场精英为了减压,去掉身上的“班味”,在这里脱去西装,穿上舒适的衣裤,一起围炉煮咖啡、烧烤,一边畅聊生活,一边尽情享受精致咖啡的香味,仪式感和氛围感满满。

秦岭脚下麦收农忙刚过,闲下来的村民开始张罗艺术节,音乐、绘画、摄影展、宠物乐园、茶餐厅、乡村酒吧、机车品茶,要的就是这股“文艺范儿”。我们去的时候关中忙罢艺术节已经结束,墙上留下美院学生的绘画作品,秦岭四宝、户县葡萄,巨幅作品依稀能够反映艺术节盛况。

华灯初上,伴着月色,我和闺蜜在民宿挑战喝最浓最苦的咖啡,看看谁晚上可以不失眠。一杯咖啡,一碟水煮花生,我们足足喝了个把小时。品味咖啡之余,隔窗凝望,秦岭高耸入云,万千星星汇集在夜幕,留下一幅唯美的自然画卷。观景生情,不由得感叹天地之大、人之渺小。

第二天清晨,我们带上咖啡,跟着村民去爬山,一路上遇到许多骑手和滑板少年来此打卡。目之所及全是青葱碧绿、云雾缭绕的秦岭山脉,这里是天然氧吧,加上纯粹的山野气息和好山好水,简直就是我们向往的诗和远方。

来吧,喝一杯土锤咖啡,体验不一样的村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