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最近一段时间,演员李现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拍鸟作业”,被生态环境部点赞。全国多地文化和旅游部门也纷纷喊话,安利起了自家观鸟好去处,发布观鸟地图吸引游客。
在西藏拉萨,“高原仙子”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一种在高原地区繁殖、生活的鹤类。随着西藏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强,黑颈鹤种群数量稳步增长、栖息地范围持续扩大,吸引更多游客追鹤而来、逐鹤而行、伴鹤而游,带动了观鸟经济发展。
3月29日以来,由西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中国旅游报社承办的“天上西藏·鹤鹤有鸣”黑颈鹤主题摄影展靠实力“圈粉”无数。展览精选百幅摄影作品,定格了黑颈鹤的优雅灵动与雪域高原的生态之美。本报记者近期采访了多位西藏地区的摄影家、巡护员和文旅工作者,听他们分享拍摄心得,以及守护黑颈鹤的动人故事和观鸟经济发展实践。
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闻处二级调研员、西藏自治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益西旦增:
每一次拍摄都是回归自然的体验
“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那曲、阿里的黑颈鹤,我都拍过。”作为资深的黑颈鹤摄影爱好者,2011年以来,益西旦增用镜头记录了这些优雅生灵的点点滴滴。“10余年来,每每看着相机中的蓝天、白云、碧草和振翅欲飞的黑颈鹤,远处不时经过的藏羚羊、野驴、牦牛,我觉得每一次拍摄都是回归自然的体验。”
“我第一次拍黑颈鹤是在雅鲁藏布江中游的贡嘎县。”益西旦增说,“黑颈鹤在西藏文化中有很高的地位,象征着吉祥、长寿和忠贞。西藏壁画《六长寿》中的‘鸟长寿’就是黑颈鹤;长篇史诗《格萨尔王传》和仓央嘉措诗歌中,都有黑颈鹤的身影。”正是这种文化底蕴,让他对黑颈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起初,益西旦增和朋友们重点关注越冬期的黑颈鹤。2017年,他们到那曲羌塘草原参与拍摄纪录片《黑颈鹤的故事》,深入了解了黑颈鹤的繁殖习性,开始关注、拍摄黑颈鹤的全链条生态。“黑颈鹤夫妻忠诚守护领地和雏鸟的场景,深深打动了我。有一次在那曲市申扎县木纠错湖畔拍摄,一对黑颈鹤在月光下闲庭信步、在微风中幽会的情景,让我终生难忘。”
益西旦增向记者分享了拍摄黑颈鹤的几点感触。“第一点是黑颈鹤的生存法则。在申扎县,我亲眼看到黑颈鹤为保障后代质量,选择性地抚养更强壮的雏鸟,这让我对自然界的生存法则肃然起敬。第二点是人与鹤的和谐共处。有一次我去日喀则市拉孜县拍摄黑颈鹤,远远看到当地的守鹤人旦增老人给鹤投食、千余只黑颈鹤在他附近觅食的场景,让我一下子就体会到了生态保护的深远意义。还有一点就是等待的收获。2023年,在阿里地区普兰县霍尔乡,我耗时3天才拍到了冈仁波齐山峰下的一对黑颈鹤,高海拔的高原反应与成就感交织,这是我摄影生涯中的珍贵记忆。“
采访中,“路”是益西旦增频频提到的关键词:“十多年前刚开始拍摄黑颈鹤的时候,光从拉萨市区到林周县虎头山水库就需要两个半小时,更不用说到其他地市了。如今,西藏的交通路网越来越完善,高等级公路越来越多,偏远乡镇和村庄公路也很畅通,从拉萨市区自驾去林周县只要一个半小时,观鸟、拍摄很方便。从拉萨到林芝乘坐复兴号,运气好的话在雅鲁藏布江畔,在火车上就能看到黑颈鹤的身影。”
“如今,西藏观鸟经济逐步发展,林周县作为黑颈鹤主要越冬区,正着力打造观鸟和拍摄基地。”益西旦增说,“前不久,我参加了林周县举办的生态艺术共享季,见到了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大家就生态旅游、观鸟经济方面深入交流。那几日,林周县刚好下了雪,活动在虎头山水库旁举办,雪山、湖泊与鹤影交织成一片诗意,冬游拉萨的魅力就在眼前。”
益西旦增还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分享了黑颈鹤拍摄线路与时间:“10月底至次年3月底入藏,首选拉萨市周边县区拍摄,比如林周县、墨竹工卡县,这两处交通便利,适合拍摄越冬期的黑颈鹤;山南市高速公路通达,运气好的话,可以捕捉到黑颈鹤与野鹿同框的罕见画面;日喀则市越冬黑颈鹤分布广泛,在桑珠孜区、拉孜县、定日县、萨迦县、谢通门县等地都能拍到黑颈鹤。特别是拉孜县的越冬黑颈鹤数量多,沙棘林与黑颈鹤同框,像水墨画一样美丽;林芝市的黑颈鹤掩映在桃花林中,雪山为背景,我最得意的照片就是在林芝市波密县易贡乡拍摄的。此外,阿里地区、昌都市也是不错的选择,但是拍摄难度更大,能拍下黑颈鹤与神山同框的壮丽景象。”他还特别提醒,“繁殖期的黑颈鹤领地广阔,需要耐心寻找和等待,摄影师一定要遵守不干扰野生动物生活的原则。”
14年的拍摄生涯,益西旦增用镜头见证了黑颈鹤的灵动与高原生态的优化。最后,他说:“保护黑颈鹤及其栖息地不仅关乎黑颈鹤的生存,也反映了高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对维护生态平衡有重要意义。西藏正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生态旅游与文化、自然景观融合是重要内容。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让更多人看到西藏不仅有大美河山,还有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黑颈鹤选择了美丽西藏,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守护好这片它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拉萨市林周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焦春壮:
让保护成果惠及百姓
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覆盖林周县南部大部分区域,每年冬季约有2500只黑颈鹤从繁殖地迁徙,在林周县域越冬。近日,记者采访了林周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焦春壮,深入了解林周如何成为黑颈鹤的温馨家园,以及当地政府与百姓为保护这一珍稀物种付出的努力。
“在林周越冬的黑颈鹤来源于4个地方。其中,大部分来自那曲市申扎县的申扎自然保护区。每年秋冬之际,这些‘高原精灵’便跨越千山万水,来到林周县这片温暖的土地越冬。”焦春壮如数家珍。
2500只,黑颈鹤稳定的种群数量背后,是林周县多年来坚持不懈的保护工作。焦春壮说:“自2003年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晋升为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来,林周高度重视对黑颈鹤的保护。”焦春壮概括为“三位一体”的保护体系——顶层设计、制度建设和投入保障。“顶层设计方面,林周县制定了美丽林周、文化林周建设实施方案,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地方文化发展紧密结合,以黑颈鹤丰富林周文化内涵。制度建设方面,林周出台了一系列野生动物保护规章制度,让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投入保障上,林周县专门设立岗位对辖区内的黑颈鹤进行动态巡护和监测,建设综合管理监测平台,在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设置了18个监测点,累计救助黑颈鹤70余只。”
“您知道黑颈鹤为什么专门来林周越冬吗?”采访中,焦春壮突然抛出了这个问题,语气带着自豪。不等记者回答,他便解释道:“因为林周是产粮大县,粮食资源丰富。老百姓秋收以后,暂时不会重新翻地,而是把散落的青稞专门留给黑颈鹤,作为它们越冬的主要食物。”这一传统已延续多年,当地群众养成了守鹤、护鹤的习惯。焦春壮说:“长此以往,黑颈鹤和林周县居民形成了共生关系。居民自发地保护黑颈鹤,黑颈鹤数量多了,每年专程前来观鸟、拍摄的游客也多了,他们拉动了林周县经济增长,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近年来,林周县还将黑颈鹤保护与旅游发展相结合,探索发展特色观鸟经济。“我们制作了林周县旅游地图,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一目了然,主推黑颈鹤观赏拍摄线路。”焦春壮介绍,“这条线路从‘神秘树林’出发,经过黑颈鹤观景台、虎头山水库、林周农场、夏寺等知名景点,为观鸟爱好者提供了绝佳体验。”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林周县重点推出了“缤纷四季 多彩林周”文旅融合活动,其中“冬觅鹤影”便是黑颈鹤观赏拍摄项目。“系列活动对林周的推介宣传起到了良好效果。今年我们将继续开展观鹤拍鹤活动,努力将其打造成特色品牌。”
焦春壮介绍,对于黑颈鹤夜间栖息地虎头山水库和卡孜水库,当地居民会定期清理垃圾,保护环境。“以前有个别游客乱丢垃圾,但随着劝导工作的开展,游客素质明显提升,这种行为越来越少了。”
今年,黑颈鹤被选为拉萨市“市鸟”,这为林周县的黑颈鹤保护与观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在保护的前提下,我们计划用好观鸟资源优势,举办多样化的富民惠民文旅活动。”焦春壮对未来充满信心,“黑颈鹤主题文创产品开发是重要方面,我们将创新设计表达,精准捕捉市场需求,开发更多高性价比产品,让‘高原精灵’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同时,在虎头山水库旁的卡东村正重点打造黑颈鹤摄影基地,吸引更多摄影爱好者前来采风创作。”
“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关键在于找到平衡点。”焦春壮说,“林周将在保护好这些‘高原精灵’的前提下,让保护成果惠及百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西藏自治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拉萨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驻会)索朗多杰:
那一刻的美记忆犹新
凡是有黑颈鹤出现的地方,就有索朗多杰拍摄的足迹。13年的拍摄生涯,让索朗多杰与黑颈鹤结下了深厚的情感。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黑颈鹤的美丽,也记录了西藏生态保护的成果。记者近日采访了索朗多杰,听他讲述与黑颈鹤的故事,以及他对观鸟经济及生态保护的思考。
索朗多杰与黑颈鹤的缘分始于2012年。“我的老师很喜欢拍黑颈鹤,跟着他,我开始了漫长的摄影之旅。”索朗多杰回忆道,13年来,他的镜头始终聚焦这些“高原精灵”,尤其是林周县的黑颈鹤。
谈到拍摄过程中的难忘经历,索朗多杰提到了2023年一次长达两个月的拍摄经历。“我走遍了黑颈鹤的栖息地,记录它们越冬、孵化和成长的过程。拍摄黑颈鹤的孵化过程最为艰难,需要长时间的蹲守。从黑颈鹤产卵到幼鸟长大,整个过程漫长而有趣。”他最满意的一幅作品拍摄于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的清晨。“那天早上5时许,我就坐在冰块上等待,直到天亮才捕捉到那个画面。”他描述道,“前面是两只黑颈鹤,后面是一群鹤,天空中还有飞鸟掠过,那一刻的美我记忆犹新。”
近年来,西藏多地通过发展观鸟经济,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索朗多杰说:“以林周县为例,2013年起,当地开始完善观鸟基础设施,建设了观鸟点、站,餐饮、住宿等服务越来越完善,吸引了大量摄影爱好者和游客,不少牧民因为提供旅游服务富了起来。”这几年,索朗多杰欣喜地看到,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黑颈鹤的数量越来越多。“现在,西藏各地都能看到黑颈鹤,只是数量多少而已。同时,保护工作有序推进,尤其是对栖息地的维护。”
哪里有鹤群出没,它们有哪些习性,如何不惊扰它们、近距离拍摄……与黑颈鹤“打交道”,索朗多杰颇有心得:“拍摄黑颈鹤需要相机、镜头、三脚架。建议初学者手持相机,增加拍摄的灵活性,可以戴个帽子、背个背包。切记不要乱丢垃圾,保护好黑颈鹤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他还特别提到无人机拍摄的问题:“有些游客把无人机飞得太近,常常吓到黑颈鹤,这种行为非常不好。拍摄时一定要与黑颈鹤保持安全距离,还要避免大声喧哗、追逐和使用闪光灯等行为,以免对黑颈鹤的正常活动造成干扰。”
对于外地入藏的观鸟爱好者,索朗多杰推荐了一条自驾线路:从318国道进入,途经林芝市波密县、八一镇,再到米林市、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春季求偶时黑颈鹤数量最多,4月份是观鹤拍摄的好时节。”他建议游客选择当地的民宿或县城宾馆,方便前往观鸟点。
索朗多杰说:“希望通过我的镜头,让更多人了解黑颈鹤、关注高原生态,共同守护这片净土。”
林芝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王刚:
用镜头守护“高原精灵”
王刚与黑颈鹤的故事始于多年前一个早春的清晨。那天,气温低至零下15摄氏度,他在结冰的河道边守着,只为等待黑颈鹤的出现。当第一缕晨光穿透薄雾,几只黑颈鹤掠过冰面,金属质感的鸣叫声在河谷中回荡。那一刻,王刚按下了快门,也定格了他与黑颈鹤的不解之缘。
“黑颈鹤在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原湖泊和沼泽湿地繁殖,在藏中和藏东南部的河谷地区越冬。”王刚告诉记者,黑颈鹤的迁徙路线充满传奇色彩。例如,林芝境内的黑颈鹤选择青海湖—林芝迁徙路线,几乎跨越整个青藏高原,是国内鸟类迁徙距离较长的路线之一。正是对这些习性的深入了解,才让王刚完美拍摄下黑颈鹤优雅的身姿、生活的环境以及翱翔的瞬间。
“拍摄黑颈鹤并非易事。它们的繁殖地通常位于人迹罕至的高原湖泊岸边或沼泽地,巢穴多建在四周环水的草墩上或茂密的芦苇丛中。”为了记录黑颈鹤完整的生命轨迹,王刚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回忆说,为了拍摄黑颈鹤求偶、筑巢和育雏的全过程,他曾连续40多天驻扎在野外。在零下20摄氏度的环境中,他用发热贴维持相机的正常工作状态;雨季时,他裹着塑料布匍匐在沼泽中拍摄。这些困难并未浇灭他对“拍鸟”的热情,反而让每一次的拍摄显得更加珍贵。
王刚说:“我们这些‘扛大炮’的摄影师,其实就是给人间和仙境搭桥的工匠。”他的镜头不仅记录了黑颈鹤的生活,更捕捉到了高原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在林周,黑颈鹤振翅翩跹,在田间起舞;在工布江达县巴松措畔,鹤影与粉红的桃花相映成趣;在日喀则边雄乡,鹤群振翅掠过湛蓝天幕、飞越雪山。这些画面不仅是摄影作品,更是我们摄影师与雪域精灵共同谱写的生命诗篇。”
王刚用他的镜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高原生态的窗口。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黑颈鹤的优雅与坚韧,更传递了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他希望通过镜头,让更多人了解黑颈鹤的生存状态,关注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摄影不仅是艺术,更是一种责任。每一次快门的轻响,都是对生命最美的礼赞。期待更多同行者加入,用镜头守护这片净土。”
拉萨市林周县春堆乡卡东村黑颈鹤巡护员旦增:
“冲冲格纳”就是我的家人
在拉萨市林周县春堆乡卡东村,有一位62岁的老人,他十年如一日地守护着黑颈鹤。他叫旦增,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黑颈鹤巡护员。
2015年,旦增成为一名黑颈鹤巡护员。谈及这份工作,他眼中闪着光:“这是大家对我的信任,我以守护‘冲冲格纳’(黑颈鹤的藏语)为荣。”林周县位于拉萨河上游及澎波河流域,平均海拔约4200米,是黑颈鹤的主要越冬地之一。每年10月至次年4月,成群的黑颈鹤来到澎波河流域过冬,这也是旦增最为忙碌的时候。他每天盼望着“高原仙子”的到来,并将它们回归的喜讯第一时间分享给乡亲们。
每天早上8时许,旦增就骑上摩托车出门了,工作简单却繁重:巡护、投喂、救助。巡逻途中,旦增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观察网围栏、电线杆处有没有被缠绕或撞伤的黑颈鹤,有无流浪狗袭击黑颈鹤等,了解它们的生存状况。天亮出门、天黑返回,这样的生活已成为他的常态。2015年至今,旦增已经骑坏了两辆摩托车。
10年间,旦增先后救治过4只伤势严重的黑颈鹤,养伤时间较长的两只,旦增还给它们取了名字:“次仁”和“琼达”,它们足足在旦增家待了8个多月。每次遇到受伤的黑颈鹤,旦增总是第一时间将它们带回家中精心养护。伤愈放归时,他心中满是不舍。他说:“‘冲冲格纳’就是我的家人。”在他的守护下,虎头山水库片区的黑颈鹤数量从2005年的1200多只增长到如今的2300多只,虎头山水库片区也被列入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旦增还主动将联系方式告知周边乡亲,鼓励大家发现受伤的黑颈鹤及时联系他。他说:“看到野生动物越来越多,我就非常开心。”
随着年龄增长,旦增开始为未来做打算。他与小儿子桑珠约定,“如果哪天我干不动了,你就接过接力棒,替我守下去。”这份约定不仅是父子间的承诺,更是对黑颈鹤保护传统的延续。旦增笑着说:“乡亲们喜欢和我开玩笑,每当大家发现‘冲冲格纳’,就告诉我‘你的家人又多了一群’。”
旦增的故事,是平凡中的伟大。正如他所说:“守护‘冲冲格纳’,就是守护我们的家园。”如今,他依然奔波在巡护路上,而他的故事,也激励着更多人走进雪域沃土,共同守护这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