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讲解员讲得真好!”“洛阳真是人才辈出!”“专业知识持续输出,诗词歌赋说来就来,他把龙门石窟讲活了!”4月25日,在一场备受关注的直播活动中,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景区的一名讲解员“全网出圈”了。在他的讲解下,网友读懂了龙门石窟的悠久历史,夸赞评论瞬间刷屏。直播刚一结束,他便登上了多个社交平台的热搜榜。这名妙语连珠的讲解员叫马丁,38岁的他已经在龙门石窟景区工作14年,接待了上万批次游客,“讲得深、解得透、接地气”是游客们对他的评价。
“是什么让你在一个地方讲解了这么多年,还如此有激情?”对于这一问题,马丁的回答很质朴:“我无法想象离开龙门之后会怎么样,我对这份工作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情。”
在日积月累中提升能力
“凿断层崖伊水流,巃嵷双阙壮金瓯”……马丁在讲解中对诗词信手拈来,令网友惊叹不已。这些诗词中不仅有广为传诵的名篇,还有鲜为人知的佳作,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画西方帧记》、明代诗人丘起凤所作《龙门山色》等。耳边响起的诗词与龙门石窟的壮丽景色相契合,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在网友和游客面前呈现。
“我并没有太刻意地背诵,如果理解了这些诗词的意境、创作背景,很快就能记下来。诗词有它的韵律,朗朗上口。”说到这里,马丁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记忆方法,“不要刻意去背,要在工作过程中经常讲出来,讲几遍就忘不了了。”
在不少网友眼中,马丁把龙门石窟的每一分每一寸都“摸”得滚瓜烂熟。马丁回应:“我对这里的了解还远远不够。龙门石窟有2345个石窟、造像近11万尊、题记碑刻2800多块。直到现在,我走在景区里还经常有‘这个佛像怎么以前没有留意过,再去了解一下’的想法。”从业多年,马丁一直有一个习惯,在没有讲解任务时,寻找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点位深入了解。
在马丁看来,讲解员丰富的知识储备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比如,我在更新讲解词时遇到一个知识点拿不准,又查不到资料的时候,就会四处‘打听’,这个过程就是在积累。”
采访中,马丁的语调不急不缓,却总能让人感受到他身上有股“坚持把这份工作做好”的劲儿。大学学计算机专业的马丁从小就对文史情有独钟,更是对家乡洛阳厚重的历史文化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情结。大学毕业后,他考入龙门石窟景区成了一名讲解员。毕竟不是“科班出身”,入职后的马丁总担心自己不够专业,怕被游客“问住”。因此,他就不断地去学、去看,正是这份“顾虑”让他成了游客眼中“很懂龙门”的讲解员。
用游客喜欢的方式讲述
讲解员的职责就是在历史和游客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五六年前,马丁参与编撰了《洛阳龙门》一书,此书的目的是将龙门石窟的历史生动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通过参与编撰工作,马丁深刻领悟到,要用游客感兴趣、听得懂的方式,做出“色香味俱全的文化佳肴”。
“希望游客通过品尝这些‘文化佳肴’,了解龙门石窟,爱上洛阳。”从不照本宣科的马丁认为,讲解员的最高境界是“因人施讲”,面对不同年龄、文化层次的游客,及时调整讲解内容,让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只是‘到此一游’,而是希望了解这些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因此,通过讲解让游客有代入感、产生情感共鸣,就变得尤为重要。”马丁说,这非常考验讲解员的知识积累,也对其语言艺术提出了较高要求。“有时候一段话中,换一两个词,意境就完全不一样了。特别是与年轻游客互动时,更要了解他们关注的‘梗’。”
“出圈”后的尝新与坚持
奋斗者正青春,在马丁身上总能看到一股爱琢磨的劲头。“出圈”之后打算做什么?被问及这个问题,马丁笑着说,这几天,自己的手机都快“炸”了。不少网友鼓励他通过短视频精讲龙门石窟,甚至还把他停更多年的抖音账号“翻”了出来,给他留言。“这几天自己也在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在社交平台上为大家讲好龙门石窟的新故事。要不我用洛阳话讲解试试。”马丁突发奇想道。
事实上,与多数同龄人一样,马丁也喜欢在哔哩哔哩等社交平台上了解最新资讯和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同时,他也在琢磨为什么有的视频博主的分享内容网友爱看,他们如何做到分享的知识短而精彩、与网友的互动恰到好处。“一个事物即使有丰富的知识点,也不能疯狂输出,更忌讳简单堆砌,一定要找到吸引眼球的点。”在思考中,马丁为自己做短视频积累经验。
一个人的传播力量是有限的,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讲解队伍?传帮带是马丁这几年一直努力做的事。“首先要让新人感受到文化魅力,他们才愿意把这份工作当成事业,并坚持下去。因此,我会培养大家的兴趣、开拓他们的视野,在此基础上再去做技巧、经验和知识的传授。其实,培训与给游客讲解有相似之处,要生动有趣、产生情感互动,不能生搬硬套、死记硬背,而是兴趣使然、水到渠成。”
在马丁看来,成为一名游客喜爱的讲解员的关键在于,对讲解工作足够热爱,潜下心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学习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