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物>

6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5位文化和旅游部推荐的基层代表围绕“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丰富人民美好生活”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讲述了他们在各自岗位努力拼搏奉献、讲好中国故事的感人经历。他们以生动的语言、鲜活的故事,打动了在场的人。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追光者,文化和旅游的星辰大海才愈发璀璨。会后,中国旅游报社组织采访了5位代表,今天就让我们来更深入地了解他们与文化和旅游的奋斗之缘。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讲解员古越:让观众“摸得着温度 看得见信仰”


在“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讲解员古越作为文化和旅游领域5位基层代表之一,与中外记者分享了他11年来扎根红色文化传播一线的经历与感悟。

“能参加本次中外记者见面会,对我来说,既是莫大的鼓励,更是有力的鞭策——正如我在见面会上分享的那样:在新征程上,不负青春。”中外记者见面会后,古越接受采访时说。

“作为一名红色讲解员,我们是红色文化和观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娓娓道来中,让观众对红色文化有更深的了解、认同,产生自我感悟,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增强文化自信。”古越说。

如何更好地讲述红色故事和革命故事,古越通过11年的工作实践和思考,发现了非常关键的一点——要把老故事讲出新温度。2024年,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创建了“红岩精神宣教劳模和工匠创新人才工作室”,推动团队从“讲解服务型”向“学术引领型”转变。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还创新“沉浸式+情感教学+全媒体”多元化讲解路径。比如,今年推出的多个沉浸式互动讲解项目,就把AI、VR等先进技术运用到《歌乐忠魂——白公馆、渣滓洞革命先烈斗争事迹展》等项目中,并在线上推出了一系列短视频作品。

古越说:“讲解员要做有心人,形成自己的风格,根据对历史的掌握和理解,以生动的语言、舒缓的语态将历史讲述给参观者。”古越非常注重用不同风格吸引不同受众。针对年轻群体,他们不定期开展研讨工作,调整讲解内容,选取与年轻群体经历相仿的故事和人物,并在讲解语言和语态方面进行调整,用年轻群体熟悉的语言和形式讲述红色故事,引发他们的共鸣。古越特别提到青少年群体的共鸣问题:“空洞的讲述难以入心,但生动的体验可以引发共鸣。”

今年年初,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打造了《心中的红岩》沉浸式互动体验讲解项目,在充分利用展厅环境和道具布景的基础上,讲解员穿上当年的服装,带领观众走进展厅,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当年的场景。古越发现,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走出展厅的时候,眼睛还闪烁着泪光。她用稚嫩而坚定的声音告诉古越:“叔叔,江阿姨他们不怕。”古越问她:“为什么?”小女孩说:“因为他们在做很好的事情,特别特别有勇气!”“那一刻,我们所有参与者都很受触动,因为我们看到了信仰的力量。这个项目做到了让革命精神入脑入心,可感可触,直抵人心。”古越感慨道。

为了让红岩精神走出博物馆、走入寻常百姓家,古越参与打造了《红岩革命故事展演》项目。这个项目是通过讲、诵、展、演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革命精神。如今,该项目已经走进了全国十余个省市,演出超过700场,线上线下受众达680余万人次。同时,他们还策划实施了“让烈士回家”项目,将烈士故事带回其家乡或培养过他们的学校,并送去整理好的专业文献资料、文物复制品等,让烈士家乡的乡亲们,尤其是学弟学妹们引发共鸣,影响更多人。

古越说:“无论讲解形式如何创新,要想激发观众,让红岩精神深入人心,我们就一定要让观众‘真真切切地摸得着温度、实实在在地看得见信仰’。”(陈潜)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舞蹈演员孟庆旸:惟有奋斗才是照亮我们的光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在央视虎年春晚上,以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为灵感创作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片段大放光彩,火遍大江南北,点燃了大众心中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领舞孟庆旸也因此火热“出圈”。目前,《只此青绿》已在海内外巡演760余场,还有很多热情的观众“跨城追剧”“二刷三刷”。

在“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孟庆旸身着一袭白色连衣裙,苗条的身姿和大方的谈吐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分享了自己在艺术道路上的初心与热爱。

作为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的舞蹈演员,孟庆旸与舞蹈结缘20余载。“在这一路上,我经常问自己,是舞蹈选择了我,还是我选择了舞蹈。渐渐地,我意识到,我与舞蹈是一场‘双向奔赴’,每一方精彩的舞台都见证着我成长,每一个鲜活的角色都给予了我力量。”见面会上,孟庆旸将自己对于舞蹈的思考娓娓道来。

在孟庆旸看来,中国民族舞蹈源远流长,作品与角色的背后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以《只此青绿》为例,想要将这个作品演绎好,不仅要练好基本功,还要读懂它背后的文化故事,让舞蹈汲取古画意蕴,让古画借助舞蹈‘活’起来。在初排前,我们会翻阅大量宋代史料和书籍,阅读相关诗词,观看当时的人物画像,了解当时社会的审美意境和人物特征,这样才能塑造好、融入角色。只有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度解读,人物才能在我们身上‘重生’。这个过程非常有趣。”孟庆旸对中国旅游报社记者说。

孟庆旸坦言,通过肢体语言表现中国山水画的气韵并不容易,需要一点点去体悟和练习。“比如在剧中,‘青绿腰’这个动作,需要肢体形成几何状,腰部慢慢向后倾斜至90度。刚开始练习这个动作的时候,还是很吃力的。于是,我就用业余时间进行腰部、腹部肌肉能力素质训练,最终达到舞台上的效果。这一切的付出,都是为了实现我们心中那份纯粹的艺术追求——通过用最本真的艺术表达方式,让中国传统文化、山水在舞台上‘活’起来。导演也会用大量有韵律的诗词引导我们,让我们尽快与角色‘相融’。”

“其实不只是《只此青绿》,任何一部作品都需要大量汲取历史、文学和生活中的‘养分’。每次到外地巡演,我都会和同事结伴走走逛逛,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看看那里的古村和山水。每一座城市带给我们的文化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当我站在舞台上,那一束冷光打在身上的时候,我可能会突然想起在某个城市看到过的景象,而这种景象恰巧在当下给予我一种艺术表演力。不同地方的历史印记、文化符号乃至城市风貌,都赋予了我很大能量,对于塑造艺术角色很有助益。”孟庆旸说。

作为演员,孟庆旸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的细节和美好,从而反哺自己的作品。“我记得到达苏州同里古镇那天正赶上日落,金色的余晖映射在湖面上,那一瞬间仿佛时间停止了,好像只有我一个人面对这份宁静与美好。我还记得去济南千佛山观音园的那个早晨,当时游客很少,我仰望着观音菩萨的塑像,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这也为我演出《天下大足》作品提供了灵感。可以说,一次日落、一阵吹动树枝的风,都会成为我们艺术创作的灵感、成为艺术材料,深化我们对于角色的感知。”

最让孟庆旸开心的事情,莫过于与观众的共鸣。“很多观众看完演出后会给我们写剧评,比如看过《只此青绿》,大家能感受到《千里江山图》的文化底蕴与魅力。我们发现观众不仅看懂了,还有更多人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大的兴趣,有的去故宫打卡,有的走入山水之中找寻那份悠远的意境。这对我们来说是莫大的幸福和感动。”

如今,孟庆旸所在剧组即将开启新的征程。他们正为北美巡演紧锣密鼓地准备着——7月17日至8月10日,《只此青绿》计划在温哥华、西雅图、洛杉矶、休斯顿上演,将跨越千年的东方美学盛宴向世界铺展。

“在艺术从业者的生涯中,我想惟有奋斗才是照亮我们的光。想要跳好一支舞蹈容易,但是要将每一支舞蹈、每一次演出都呈现好,需要演员有坚强的信念感,而那份信念感就来源于我们对于文化艺术的不断追求,将‘小我’融入文艺事业中的‘大我’,也希望我们带着那一颗赤子之心,为文艺事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见面会的最后孟庆旸这段动情的话,既是写照,也是心愿,更是未来奋斗成长的决心。(记者 唐伯侬)

众信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导游曹震:用心做事 让更多人爱上这座城


“见面会刚开始的时候,面对中外记者,我还有点紧张,但是一讲到自己熟悉的导游工作,马上就放松了。”6月26日,5位基层代表之一、众信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导游曹震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曹震说,中外记者见面会结束后,他马上对自己的表现进行了复盘。随时复盘是他多年导游生涯养成的习惯。“我很在意自己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每次带团结束我都会及时复盘,评判自己的整体状态,回顾讲解中有哪些不足、服务是否到位等。”

从业17年,曹震接待了上万名中外游客,他待游客如亲人,创下了零投诉记录。见面会上,曹震讲了带游客去故宫太和殿的体会。他说:“每每走到那儿,我就会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图册,提前下载好当年皇帝登基时的音乐,往上爬的时候,看着图册,听着音乐,听着我的讲解,走上须弥座之上。那些客人会握着我的手说:‘曹导,谢谢你,因为你的讲解你的音乐,一瞬间把我拉到了当年紫禁城的感觉。’还有个阿姨握着我的手说:‘哎呀,太好了,小伙子,等到放假的时候,我一定会带着我的孩子,再来故宫,还请你来讲解,让他感受一下老祖宗给我们带来的那种雄浑、那种霸气。’那一瞬间,我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用心做事,真的可以让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感动是相互的。曹震的付出感动了游客,游客对他的认可和赞赏又推动他不断向前。十余年间,曹震就是在这样的双向奔赴中逐渐成熟。“导游是游客感受当地旅游服务质量的一个窗口,同时也是守护游客旅途安全的安全员,更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有生力量,‘导’出中国最美好的形象是我努力的目标。”他说。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美好形象,是时代命题。曹震和他的小伙伴们也在寻找最佳答案。

“我和小伙伴、同事运用自媒体,在线上为大家做讲解,进行旅游宣传。从2024年3月份到现在,我们累计发布了5000多条关于北京文旅的视频,总播放量超过了7000万次。通过短视频把我们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宣传出去,是件很有意义的事。”他说。

近期,曹震的短视频内容变了,不再讲述某个景点的故事,而是转向了旅游攻略,比如给想爬长城的游客支一招,什么时间去、选择哪种交通工具最合算。“进入暑期,研学和亲子家庭增多了。我想把自己在带团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旅游小妙招告诉大家,方便北京人游北京,也为外地游客提供一条旺季错峰游北京的路径。”

因为有了团队,群策群力,曹震的短视频开始面向各个细分市场,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采访中,曹震回忆起第一次直播的情形。“我的第一场直播是在2020年7月21日,那时受疫情影响工作停摆很久了,我就想着必须得给自己找点事干,让自己忙起来。我是导游,我需要回到游客‘身边’。”那天上午10时,曹震在故宫开启了第一场直播讲解。直播持续了4个多小时,直播间里有40多个粉丝在线,当时他很开心。

从最初只是想着“给自己找点事干”,到成立团队群策群力,曹震他们正在尝试通过直播讲好中国故事。

“作为一名北京导游,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与其他文旅领域基层代表交流,我深受感动。这场见面会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我们的工作虽平凡,但意义非凡。在未来,我会带着这份感悟,更用心地讲述北京故事,传递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采访快结束时曹震如是说。(记者 赵垒)

广东省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用文化温暖城市的每一位建设者


“25年来,我始终如一做一件事情,就是用文化温暖这座城市的每一位建设者。”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这句话既是承诺,也是自我要求,生动诠释了广东省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多年来在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的不懈追求。

1999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刚毕业的黄晓丽在无意间看到东莞镇街文化站——长安文化站的招聘信息,便只身来到东莞,自此开始了长达25年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不会做,可以学,重要的是要知道大家需要什么,然后主动提供给他们。”黄晓丽对记者说。

随着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黄晓丽对自身工作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她认为,“摸清需求,主动作为”是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基础和关键。

千禧年间,由于互联网技术还未完全普及,东莞的文化活动远没有现在丰富多彩,尤其是生活在东莞的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在下班后缺乏合适的休闲娱乐活动。

“当时,我先跟着电视机自学,学会之后再教给其他人,其他人学会后又教给更多人。在这样的‘传帮带’下,很快吸引了附近居民和企业职工。人数最多的时候,有上千人和我们学跳广场舞。”为了让大家在东莞拥有更好的生活体验,黄晓丽利用下班时间零基础自学舞蹈,学有所成后便组织大家一起参与进来,而这一举动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东莞的亲切和温暖。

2004年,黄晓丽被调任到长安镇宣传文体局(前身为长安镇宣传文体办)工作。凭借之前扎实的群众经验,她迅速调整工作方向,打开了当地宣传工作的新局面。

从镇街文化站,到宣传文体局、文联,多年来,黄晓丽始终扎根于文化领域,为了做好宣传工作,她从基层一线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与市民游客的不断接触中,她从未停止对公共文化工作的思考。“我还能做些什么”是她时常回响在脑海里的一句话。

2016年4月,黄晓丽担任东莞市文化馆馆长。为了更好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上任以来,她便把工作重心放在数字文化馆建设和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上,希望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和文化馆的多点布局,让更多的市民游客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她认为:“文化馆总分馆体系是群众文化工作的四梁八柱,数字文化馆是文化馆从传统文化馆迈向现代文化馆的必经之路。”

2018年,在黄晓丽的积极推动下,《东莞市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印发。自此,东莞文化馆正式进入“1个文化馆总馆+若干分馆+若干支馆及基层服务点”的体系建设之中。

“我们不仅‘送菜上门’,搭建起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分馆、支馆、文化空间像便利店一样遍布东莞每一个角落;还推出个性化‘点菜’,通过线上平台提供1000多种文化产品,群众点单,政府买单;同时注意‘营养搭配’,提供音乐剧《东莞东》青春版等新大众文艺精品。”

黄晓丽将文化馆比作群众文化的“中央厨房”,努力为大伙儿持续不断烹饪精神文化食粮。

在当前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黄晓丽带领团队策划推出了“粤港澳大湾区文采会”“潮流东莞·火柴盒”“最岭南文化馆鸿福桥市集”等一系列大众喜闻乐见的“文旅+”活动,在持续做好文化宣传工作的同时,也为当地文旅深度融合不断注入强劲动力。

“我们通过在市集中有机嵌入非遗项目的方式,成功将‘最岭南文化馆鸿福桥市集’打造成了一个集文化深度浸润、社交情感链接、创意消费驱动于一体的新文旅消费场景。”黄晓丽介绍,“截至2025年5月,这项活动全网浏览量超53.8万人次,现场吸引近9万粉丝参与。”

如今,随着“最岭南文化馆鸿福桥市集”“跟着音乐游东莞”等活动的开展,本土文旅品牌——“湾区周末IN东莞”受到越来越多市民游客的欢迎和喜爱,文化馆日渐成为人们追寻旅游新体验、感受文化新生活的重要一站。

黄晓丽说:“文化馆人是离市民幸福生活最近的文化工作者,虽然日常的工作很繁琐也很辛苦,但每当见到群众发自内心的微笑,我们就激情满怀,动力满满。”(见习记者 郭鑫)

贵州省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昌芹:助力非遗产品变身时尚单品


“比如我今天戴的耳环、发饰、手镯、包包,就是用竹编的老手艺结合现代人生活审美开发出来的系列产品。”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贵州省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昌芹一身亮眼的穿搭引起了记者们的注意。

杨昌芹来自素有“中国竹子之乡”美誉的贵州赤水,当地拥有超过8.67万公顷。竹编手艺是家家户户必备的一项生产技能。如何把天然的“绿色宝库”变为带动乡亲们致富的“生态银行”,这些年,作为“赤水竹编”的贵州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昌芹一直在积极探索。

“2007年我中专毕业,开始系统学习竹编工艺,并在2012年成立了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我的初心就是希望牵手更多的手艺人和有志之士,把竹艺发展传承下去。”回忆往昔,杨昌芹颇为感慨,“那些年,我辗转于全国各地,学习新工艺、汲取新技术,明白了老手艺想要破题,就必须创新。”杨昌芹向记者讲述,她多次赴上海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以及多所高等院校学习设计,并邀请上海、成都等地的知名设计师进行研发和指导,助力非遗产品变身时尚单品。

在继承传统竹编技艺的基础上,杨昌芹带领团队根据现代审美及市场需要,创新推出了立体竹编、平面竹编、创意竹编三大系列300多类产品,拥有34项注册商标、12项发明专利,产品深受市场青睐。

“在产品上下功夫还不够,经营等方面也要跟上时代步伐,比如我们公司从以前的工坊到现在的公司化运营,年营收额突破2000万元。”杨昌芹介绍,为了推动竹编产业规模化发展,当地建成了竹编非遗展示基地等,集培训、品牌、推广、销售、运营于一体,带动108人固定就业、200多人灵活就业,年终还给当地村民分红。

除此之外,杨昌芹还开发了一系列非遗体验课程让乡亲们学习,组织各类培训班,培训学员超3000人次。“希望大家能够成为非遗传承的参与者和践行者,让赤水竹编走出大山、走向世界。”近年来,赤水竹编产品先后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三亚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等大型展会上亮相,成为讲述中国非遗故事的一张亮丽名片。

产品“走出去”,游客“引进来”。近年来,赤水围绕吃竹、用竹、赏竹、玩竹,打造了一系列“竹旅游”研学精品线路,吸引更多游客到赤水体验竹编文化。杨昌芹介绍,赤水竹编产学研基地所在的民族村,不仅拥有黔北民居,还有以芦笙舞、苗绣、蜡染为代表的苗族文化元素,吸引了不少游客。

“在这里,游客可以一边欣赏山水、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一边接受竹编文化的熏陶。”杨昌芹说,“竹编提升了赤水旅游的吸引力,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也让竹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竹编是我的热爱,是我一辈子的事业,我将继续努力把传统手工艺融入现代生活,推动家乡旅游发展,持续为擦亮‘多彩贵州’品牌贡献力量。”(见习记者 高雅)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