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的莲花大道在夜色中幻化成一座露天大舞台。悠扬的《乐作歌》旋律如灵动的风,约6万名身着绚丽民族盛装的各族群众共跳“乐作舞”,点燃了现场的热烈氛围。这场舞蹈盛会作为2025“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大舞台暨红河县开秧门·仰阿娜文化系列活动”的重要活动之一,用热情的舞步奏响民族团结的乐章。
瞧,哈尼族的挑花刺绣,在夜光下闪烁着细腻与温婉,每一针每一线,都诉说着先辈的智慧与故事;彝族服饰上的吉祥纹饰,仿若古老的密码,承载着人们的祈愿与信仰;傣族的银饰在相互碰撞间,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仿佛在为这场盛大舞会高声喝彩。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在舞者的举手投足、转身旋转间,绽放迷人风采。莲花大道宛如一条璀璨的“非遗T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多彩风姿,让现场观众沉醉其中。
乐作舞诞生于红河县阿扎河乡,是哈尼族“哈塞塞”与彝族“载比”两种古老舞蹈艺术完美融合的结晶。“乐作”二字,寓意“大家共舞”,将动听的歌谣、曼妙的舞姿与美妙的音乐巧妙融为一体。2008年,乐作舞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红河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乐作舞以“万人共舞”这一创新形式开展,不仅完好保留了乐作舞传承千年的古朴韵味,更注入了“各族同跳,全民参与”的鲜活生命力。当激昂的歌声渐渐消散在夜空中,留在莲花大道上的,不只是舞者们轻盈的足迹,更是红河县通过国家级非遗书写的民族团结答卷。
红河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永福介绍,红河县积极探索多方式、多途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其生命力和传承力。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传承中积极创新,让非遗焕发新活力、展现新魅力,在新时代绽放绚丽光彩。除了乐作舞,红河县还加大对地鼓舞、哈尼多声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力度,投入资金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培训、非遗项目的挖掘整理等。同时,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文化节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认识非遗,增强群众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未来,红河还将继续深挖非遗的潜力,持续推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在新时代不断书写更多关于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的动人篇章。
(红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