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
第01版:旅游报01版

完善公共服务 便利大众出游

  □ 本报记者 张 宇

  国庆中秋假期过后,家住河北的陈曦带着家人错峰去海南旅游。从在网上搜集出游攻略到订机票、订酒店,再到落地海南租车环岛自驾,丝滑的旅游体验让她直呼“玩得太尽兴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背后是完善基础设施的支撑,一次老少咸宜的出游更体现着旅游公共服务的温度。“十四五”期间我国旅游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服务大众旅游蓬勃发展,健全、高效、人性化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正成为支撑广大人民群众美好旅游生活的基石。

  设施完善让旅行更丝滑

  10月的张家口草原天路沿途,桦树林染上一片金色,与周围随山势起伏的斑斓草甸共同构成了天高云阔的秋景图。社交平台上,不少游客晒出自驾草原天路的照片和攻略。

  这条曾经不通车、不通邮的崎岖山路,“十四五”期间在各方努力下成为了“网红路”,并于2023年入选全国旅游公共服务十佳案例。升级后的张家口草原天路旅游风景道建成6个大型游客集散服务中心、22处驿站,车辆远程管理、大数据分析智慧通行等系统完备,让游客旅行更加方便、旅游公共服务更加高效。

  去年10月,历时7年建设、总里程达1.3万公里的山西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全线贯通,形成连通山西省11市113个县(市、区)的“城景通、景景通、城乡通”的“快进慢游深体验”全域旅游公路网。旅游公路将976个景区景点串珠成链,有效解决了景点分布广泛、交通不便等问题,为游客提供开车直达的便捷体验。

  “十四五”期间,全国各地集中推出一批配套服务好、道路风景美、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风景道,加快完善“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络,在提升旅游便利度的同时,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旅游体验。

  这只是我国旅游公共服务持续完善的一个方面,过去5年,各地通过增加供给、优化布局、提升质量,推动旅游公共服务向好向优转变,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就显著。以旅游集散中心、旅游交通标识、停车场等为代表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旅游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得到全面、持续的完善。

  在浙江,700余个省级旅游驿站坐落在城市大道、山野乡间、景区入口,不仅成为游客休憩的公共空间,还可以提供咨询、购物、文化演出、非遗体验等服务。在桂林,按照功能全面、简洁易懂、绿色环保、美观大方、设计人性化的原则,当地建设了包含区位标识牌、导览图、导视图、导视立柱4种展示形式的旅游中英文标识系统,为游客提供了清晰醒目的指引。

  “十四五”期间,以旅游服务中心、旅游信息咨询点、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等为代表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得到持续提升。

  去苏州,游客只需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获得“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服务,这样的便利体验得益于苏州市打造的“君到苏州”智慧文旅线上服务总平台。通过全面整合苏州景区资源、服务资源、政府信息资源,苏州融合构建起“微信+小程序+App+H5”多元端口,实现产品购买、分时预约、公共服务、信息发布等功能,可以满足游客、市民“一部手机游苏州、掌上轻松品文化”的需求。

  服务精准让出游更温暖

  大众旅游时代,游客结构更多元、需求更细分。公共服务走向“精准滴灌”,更彰显人文关怀。以旅游厕所、无障碍设施为代表的旅游惠民便民服务类设施已成为旅游场所的“标配”,入境旅游公共服务水平也显著提升。

  在海拔3000多米的新疆喀拉峻草原,智慧化厕所设施受到游客的一致好评。“没想到在新疆高海拔的草原上,厕所‘进化’到这个程度了。”北京游客王女士惊喜地说,“我们之前在赛里木湖景区看到的移动厕所也非常干净。如厕看似是件小事,却实打实地影响着游客的体验。”

  “十四五”期间,全国新建改扩建厕所约15万座,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便利,显著提升了旅游体验。景区的“爱心通道”让带娃家庭、孕妇免去漫长等待;母婴室内婴儿护理台、儿童洗手池等设施,化解带娃出行的手忙脚乱;轮椅租赁、手语服务、盲文导览图等配置,让残障游客享受游览乐趣。这些服务的优化解决了特殊群体的出游痛点,将人文关怀落到实处。

  位于湖南郴州的莽山五指峰景区,通过无障碍设施建设、无障碍环境打造、无障碍管理创新,实现了从传统的跋山涉水“苦游模式”到游山玩水“无障碍畅游模式”的转变。来自广东韶关的游客李先生对景区的无障碍设施赞不绝口:“我和妻子带两个月大的儿子来莽山游玩,在这里,可以把小朋友放在推车里,不用全程抱着,这种模式应该在山岳型景区推广。”

  近几年,“China Travel”成为热门话题,中国对外国游客的吸引力日益增强,这也得益于来华旅游便利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文化和旅游部联合相关部门持续增加文旅场景外卡POS机、外币兑换点支付设备布设,开展刷卡、移动支付以及现金使用环境建设,并完善中英文导向标识、双语咨询和广播报站服务,不断提升外国游客来华旅游的便利化水平。

  在广州白云机场入境大厅,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标识醒目,多语种志愿服务岗随时提供帮助。广东、江苏鼓励4A级及以上景区提供英文预约购票服务,完善多语种标识与导览设施。重庆推出全国首个外国人入境游口岸签“一网通办”,优化游客入境体验。在很多景区,境外游客扫码即可获取多语种语音导览。

  文旅融合让体验更丰富

  旅游不仅是看风景,更是品味文化。“十四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公共服务的融合日益深化,旅游场所成为开放、共享、高品质的公共文化空间,公共文化场所也提供着大量旅游公共服务。

  在西安大唐不夜城,仿古建筑群不仅是拍照背景,更融入实景演艺、非遗工坊、数字博物馆。游客漫步其间,仿佛穿越时空,与盛唐文化不期而遇。在浙江乌镇的古老戏台,花鼓戏、皮影戏定期上演,游客可免费观赏;染坊、酱园里,非遗传承人展示技艺,让传统工艺可感可触。

  除了景区景点,各地旅游服务中心纷纷融入非遗展示、艺术表演等文化服务,旅游服务中心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资源有了新的展示场所和载体,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丰富了游客体验。

  走进福州市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清新福建”旅游体验馆、福建数字文旅体验馆等为游客构筑了具有吸引力的文旅服务综合体。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中心联动各类公共文化资源,拓展免费阅读、群文服务、非遗推介、文创售卖、展览展示等功能,成为备受市民游客欢迎的新空间。

  “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不应只是功能性的‘容器’,更应是承载文化、传递价值的‘内容’。”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当旅游场所成为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游客便能获得更深层次的精神满足,旅游目的地也会因此获得可持续的魅力。

  公共文化场所的旅游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主动将服务延伸至景区、酒店甚至线上。敦煌研究院推出“数字敦煌”资源库,让全球游客随时随地可以“漫游”洞窟;景德镇开展“千馆之城”项目,全市博物馆、非遗工坊等文化空间融入主题旅游线路,吸引游客沉浸式了解陶瓷文化。

  近年来,南京市金陵图书馆实施推广“跟图书馆员,读‘红色之城’”文旅融合志愿服务项目,图书馆馆员、志愿者带领青少年走进南京的文学地标和红色景点,学唱红色歌曲、了解红色故事、诵读红色经典。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48个、群众文化机构近4.4万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4万多个,群众享受文化服务有了更多好去处,这些场所也正在成为主客共享的旅游生活新空间。

  完善公共服务、保障大众旅游,是一项持续的工程。从硬件设施的完善到软件服务的提升,从普惠均等到精准施策,从功能保障到文化赋能,每一步前行都让“诗和远方”更好融入寻常生活,让每一位游客的旅程更舒心、更安心、更暖心。

2025-10-22 张宇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108932.html 1 完善公共服务 便利大众出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