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5日
第01版:旅游报01版

分析形势 明确任务 提出思路

——专家学者业界人士共话“十五五”旅游业发展

□ 本报记者 李志刚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旅游业如何开启崭新的5年?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4月20日至21日,以“‘十五五’时期旅游业发展战略”为主题的2025中国旅游科学年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就此展开深入探讨,发表真知灼见。

分析背景 厘清脉络再出发

“‘十五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格外重要,业界需要总结历史经验,判断未来发展形势,进一步明确旅游业功能定位,实现发展模式转型,为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目标助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张广瑞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他的一席话引发了与会嘉宾的广泛共鸣。

谋划“十五五”旅游发展,需要对当前的消费趋势作出分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邓郁松认为,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的重中之重。当前,消费呈现一些新趋势、新特征,比如,消费增长更多体现在发展型消费、享受型消费方面;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转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消费呈现融合化趋势。消费的趋势性变化对供需两端和政策环境提出了新要求,比如,需要供给侧的优化调整和模式创新,需要改善需求端的消费体验,需要推动形成“消费增加—就业增长—收入增加—消费增加”的良性循环。

除了消费趋势变化,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革新也备受业界关注。

天津大学讲席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胡清华说,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国家战略,中国正从追赶者变为引领者。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和组织模式的范式正在发生变化。当前,各地政府大规模部署DeepSeek,应用于智能客服与政策咨询、智能办公与辅助决策等。企业也大规模部署DeepSeek,应用于经营助手、智能客服、员工助手等。展望未来,社会整体架构将发生变化,人类将步入“物理人—数字智能人—具身智能机器人”共生的虚实交融智能社会形态。

四川旅游学院校长王川认为,分析“十五五”时期全国旅游发展的战略背景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际国内旅游发展趋势及国际环境,疫情后全球旅游业复苏,国际环境变化对国内旅游业产生较大影响;二是我国旅游强国战略目标的加速推进,业界积极探索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三是“十四五”时期旅游政策基础牢固,持续深化的顶层谋划明确发展方向步骤,国家层面相关产业政策、品牌建设行动、项目推广措施等为“十五五”打下坚实基础。

畅想蓝图 展望未来谋发展

“十五五”时期,旅游业发展将会是怎样一幅图景?

“世界各国有着独特的好客之道,以不同的谚语和礼仪展示出来。中国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这是我们的骄傲。”张广瑞认为,业界可以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的“好客之道”,探讨将“宾至如归”作为中国旅游发展核心理念的可行性,从“家”的理念入手,打造体现中华文化内涵的“中国服务”“中国旅游”品牌。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围绕“加快建设国家旅游战略体系、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分享了观点。其一,这是大众旅游全面发展的时代,也是旅游者定义旅游业的时代。业界应本着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是保障人民旅游权利,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其二,行业面临新形势,旅游消费的个性化需求深刻影响了旅游资源的泛在化供给,比如散客化和自助化趋势加剧,休闲化和品质化提升,分众、多样和个性化需求快速增长。其三,业界面临新任务,需要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其四,发展迎来新主线,需要以游客满意为导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中国游艺机游乐园协会会长姚军认为,“十五五”旅游业发展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游客需求,在旅游者定义旅游业的时代,不断健全市场调研机制和快速响应机制;发挥旅游乘数效应,拉动经济增长,推动存量资源的升级改造;构建现代化旅游产业生态圈,做大做强旅游产业链,形成竞争合力;深挖夜经济潜力;应用多元技术手段,深化文旅融合;关注情绪价值创造,讲好故事;深化交流合作,展示中国形象。

建言献策 结合实际提思路

除了对“十五五”旅游业发展作出宏观畅想,业界人士还立足实际建言献策,提出务实思路。

首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白凡说,集团将构建“十五五”发展新优势,一是以新质生产力取得战略优势,运用数字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新消费。二是以高效运营管理取得竞争优势,培养一批懂市场、有能力、善创新、识风险的经营管理人才。三是以核心竞争力夯实发展优势,培育“品牌+资本+技术”核心竞争力。四是以协同发展释放价值优势,树牢协同思维,构建协同一体化新生态。五是以“双循环”战略开拓市场优势,吸引国际游客并输出中国文旅品牌。

中国旅游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吴强说,从集团发展角度看,“十五五”时期要从旅游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定位出发,重新思考、重新定位;未来5年将有一批企业跨界进入旅游业,要做好前瞻性应对;文旅融合应是“十五五”时期的战略性课题;要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不仅要重视新质生产关系建构,打破藩篱推动创新才是关键。

众多业界代表也积极参与现场讨论,提出务实思路。来自地方旅游主管部门的代表建议,推动旅游生活化,随时随地在旅游;智慧化,随时随地可走;宽泛化,一切都和旅游有关系。来自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代表建议,重构学科体系、理论体系和教材体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沟通能力,提高服务能力;推动我国旅游教育走向国际。来自旅游企业的代表建议,在产品打造上注重文旅融合,深挖文化内涵,讲好中国故事;强化科技赋能,让旅游更有生命力;推动资本进入,扶持更多旅游企业上市,在二级市场融资,助力旅游产业发展。

2025-04-25 李志刚 ——专家学者业界人士共话“十五五”旅游业发展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102525.html 1 分析形势 明确任务 提出思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