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唐伯侬
“来了您呐,客官里边请!”在位于北京大栅栏繁华街市的老舍茶馆门前,店小二响亮的吆喝声让不少游客闻声而来。
一进入古香古色的老舍茶馆,瞬间就被拉回上世纪的老北京城。看一出好戏、听一场相声、品一壶好茶、尝特色美食,体验糖画、皮影等非遗项目,已经成为游客来到老舍茶馆的必打卡项目。
北京老舍茶馆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尹智君是老舍茶馆的“二代掌门人”,近日,她向记者讲起了茶馆初创的故事。“1979年,我父亲尹盛喜辞去‘铁饭碗’工作,带领20多名待业青年,在大栅栏的前门大街支起了京城第一家茶摊,售卖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成为改革开放初期个体经济发展的代表之一。1988年,老舍茶馆建立,父亲提出‘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民族艺术花’的理念,把很多年没有登台的艺术家聚集起来,为市民提供了接地气的文化体验场所。”
2003年,尹智君接手茶馆,在她的带领下,老舍茶馆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转型和创新发展,建立了完整的服务体系,制定了服务标准,涉及茶水冲泡方式、茶席布置等,品牌形象焕然一新,店面从700多平方米拓展至近4000平方米,打造了茶、戏、餐、礼四种业态。“如今,茶馆汇聚了老北京野茶馆、书茶馆、清茶馆等六大传统茶馆形式,融合了京味儿文化、戏曲文化、茶文化、食文化,成为京味民俗文化体验空间。”尹智君说。
尹智君一直记得自己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无论如何变化,要将父亲坚守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就像大碗茶摊仍保持两分钱的价格,这是老舍茶馆的一份初心、一种信仰,要向更多游客展示京味文化。”尹智君说。
“我们将文化元素融合到每一个空间、每一场表演中,实现一步一景,让客人自己去发现和探索,获得‘意料之外’的惊喜。在茶馆中,我们用微缩面人还原的老北京糕点铺、笔铺、乐器铺,每个人物有着不同的动作和表情。我们还从1000个碗里挑出了32个大碗,做成扬琴式的大碗茶琴,每晚配以二胡、琵琶等乐器,进行大碗茶琴表演。如今,这些项目很受客人喜欢。”尹智君说。
值得一提的是,老舍茶馆成立至今,已经累计接待了8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位元首政要和近千万中外宾客。在尹智君看来,老舍茶馆不仅是一扇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窗,一张红墙下的京味儿文化金名片,更是一座联结中外友谊与讲好中国故事的彩虹桥。
“到茶馆品茗、看演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传播的过程。有时外国宾客端着盖碗茶看戏看入迷了,茶洒了一身;有时他们小吃吃了一盘又一盘。也有外宾是参加完重要宴会过来的,这里成为他们放松身心的空间。中国茶带有一种独特的‘气度’,带给大众的文化滋养是润物细无声的。”尹智君说。
每一次对外国宾客的接待,都凝结着尹智君和同事的巧思。“内容不能千篇一律,要有新意。观看身着宋代服饰的工作人员制作茶百戏,体验捏哪吒面人、制香,观看京剧、木偶戏……活动安排是根据客人的喜好定制的。我们还会提前了解各个国家的生活禁忌,制定细致的工作流程,安排工作人员彩排,每张桌子配哪种类型的花都会仔细考量。”
女性管理者的细腻与智慧在尹智君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她时刻关注着不同群体的品茶喜好。“服务外国宾客,我们不仅会端上传统的茉莉花盖碗茶,还会准备一份养生茶,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口味选择。推出‘七日心情茶’,周一至周日,分别对应‘开启、和气、万物生、平静、绚丽、顺意、禅心’等不同心境,契合年轻人追求小众与独特的心理。女性客人在意体验感和美感,我们推出了玲珑下午茶,糕点也会做成小份,让她们可以品尝到更多种类,同时,把茶叶和鲜花结合起来,冲泡的过程能看到花朵绽放。”尹智君说。
采访中,尹智君多次提及创新。“我们一直在研究,如何以茶为媒让更多人爱上传统文化。比如,在开展研学活动时,我们会告诉小朋友盖碗茶怎么喝,坐姿应该怎样,如何给父母敬茶,带他们看京剧,讲解关于脸谱的知识等。我们还设计了关于老舍先生的一系列活动,比如讲解老舍生平、剖析作品,对其话剧中的人物进行演绎等,让孩子多维度感知文化的魅力。”
今年,尹智君已经有了新计划。“我们会设计56个民族的非遗茶体验,邀请手艺人到茶馆进行场景化展示,让更多国内外游客了解中国的茶文化,把传统文化呈现好、把文化软实力展示好。”尹智君说。
尹智君认为,在茶馆行业,女性的韧性以及她们在运营管理上的扎实与细致,都具有独特优势。“作为旅游从业者,我们有责任在自己的领域和维度中深挖文化内涵,设计更多体验性场景,讲好中国故事。”尹智君说。
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