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浩于
冬日吃暖锅,是甘肃静宁的传统。不同于火锅把食材涮熟了吃,暖锅则是把各种食物经过蒸、煮、煎、卤等烹熟后,“装”起来吃。暖锅,家乡又叫锅子。每当冬季来临,“装”个锅子吃,便成了静宁人餐桌上的一件盛事。
如今暖锅种类繁多,有铜暖锅、铝暖锅、锡暖锅等,但静宁人向来更喜爱砂暖锅,似乎只有用坩泥烧制的传统暖锅,才能做出本土的味道。静宁背靠关山,翻越关山,就到了华亭安口镇,这里是闻名陇上的千年窑都。安口窑出产的砂暖锅器型精美,受热均匀,保温性能极好。
砂暖锅,色泽黑亮,外表多孔,大肚皮,细腰,形如鼎立。中央竖起柱状烟囱,与锅膛连通,间有炉箅相隔,连接底座。周围环绕一圈圆槽,用来盛放食材。底座开半圆孔洞,用以通风、掏灰。锅体、烟囱、炉膛、底座经高温烧制成整体,不可分离。
要装暖锅,有样食材必不可少。深秋时节,母亲从地里采摘黄心大白菜,对半切开,略微汆烫。撒上花椒、粗盐,置入大缸。压上石头,用菜叶裹着黄泥封住缸口。腌制半月,西北人过冬的酸菜就做好了。腌好的酸菜呈亮黄色,因此又叫黄菜。
几阵寒风过后,大雪落了几场。一早,母亲走进厨房,系了围裙,把闲置了整年的暖锅从角落拾掇出来,擦去灰尘,清洗干净。随后是准备食材。先剁好肉末,三肥七瘦,在盘中抹匀、压实,再打上几个鸡蛋,将蛋清与蛋黄分别涂抹在肉泥表面。然后放入锅中蒸熟,给蛋皮表面点缀上小红花,切成菱形块,这样夹沙肉就做好了。再把丸子下入油锅煎炸,腌好的黄菜切丝,其他素菜焯水备用。忙过这些,暖锅所需的食材就准备好了。
装暖锅,菜码摆放也很有讲究。先用素菜打底,贴近锅壁的地方,铺上不易熟的土豆、萝卜、黄菜、豆芽、蘑菇,中间摆上易熟的粉条、豆腐、豆皮,层层叠叠,码放整齐。上面一层,盖上肉丸、夹沙肉、排骨、鸡块,俗称“盖面子”。最后撒上蒜苗和干辣椒切成的青红丝,给暖锅搭配上好看的颜色。盖面红黄白绿,色彩缤纷,十分养眼。
煨一口暖锅,最重要的是掌握好火候。浇上事先熬好的鸡汤。顺着烟道,夹入炭火,待炭火烧旺,开始用猛火,而后小火煨煮。不消片刻,锅中发出嘶嘶的声音,火候就差不多了。暖锅端上炕桌,揭开锅盖,一股热气腾空而起,芳香四溢。
吃暖锅时,先吃盖面。各类肉食左右摆上双份,坐在锅子周围,不用起身就能吃到喜欢的菜肴。肉丸外酥里嫩,夹沙肉咸香软糯,五花肉肥而不腻,鸡肉鲜香入味。黄菜酸爽,既消除了荤肉的油腻,又释放出难以言喻的美妙。吃完盖面,再吃锅底的素菜,劲脆的黄菜、软糯的土豆,在汤汁的滋养下,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吃得差不多了,放缓胃口,闲话家常,随着时间流逝,锅中的汤汁愈发浓厚,亲情似乎也在升温。
凛凛寒冬,屋外雪花簌簌,屋内与家人围着暖锅而坐。锅内咕嘟作响,从烟道冒出来的火舌不断舔舐着锅底,只要炉膛的火不熄灭,暖锅便一直保持温热。岁岁年年,一口暖锅煮出了团圆的气息,也煮出了烟火人间的至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