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会长王健生。
对话嘉宾: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总工程师、中国文化馆协会副理事长赵保颖;观澜湖集团公共事务副总经理许良程;今日体育执行副总裁杨晓明;海南日报文旅研究中心主任杨春虹;海南大学国际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南省研学旅游协会秘书长谢祥项。
王健生:发展匹克球旅游,海南乃至全国应该采取哪些举措来吸引公众参与?未来,有哪些业态或技术创新可以助力匹克球运动高质量发展?
赵保颖:实际上,体育赋能旅游发展,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拉动流量。在我看来,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宣传手段,结合流行趋势,加大对匹克球运动的宣传。二是发展体育赛事,充分发挥海南的气候优势和海南自贸港的政策优势,考虑将匹克球作为“岛球”,引入群众普及型赛事以及全国性、国际性重要赛事。三是挖掘特色文化,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王健生:作为此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中国文化馆协会是如何将文化特色融入匹克球运动中的?未来,中国文化馆协会有什么计划?
赵保颖:我们计划在中国文化馆协会开设文体旅融合专委会,匹克球运动是推动文体旅融合的一个抓手。专委会成立后,可以从两方面发力:一是推动资源整合和共享联动,依托利用各级文化馆站等公共设施,改造提升为适合匹克球运动的场地;二是基于中国文化馆协会这一平台,开展匹克球文化、匹克球项目、匹克球训练的宣传推广活动。
王健生:观澜湖度假区是匹克球旅游的实验基地,请谈谈观澜湖是如何以匹克球“出圈”为契机,持续推动体旅融合发展的。
许良程:第一,做好市场培育。以赛事为基础,做好相关产业的项目配套,降低体育运动的准入门槛,扩大受众人群。以赛事为流量入口,在发展竞技赛事、职业赛事的同时,大力发展大众赛事、业余赛事,以职业比赛和竞技比赛的观赏性吸引受众,真正把赛事流量做大。第二,扩大匹克球的群众基础。在进行匹克球场馆改造的同时,建立匹克球培训学院和匹克球训练基地,将流量更直接地引入海口,再结合海口旅游资源,推动产品整合升级,实现赛事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王健生:在将匹克球作为“岛球”,打造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方面,您认为海南有什么优势?
杨晓明:海南拥有优越的自然生态禀赋,水资源尤为丰富,海南正在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岛,旅游资源集聚,非常适合做文体旅大模型。此外,近年来,海南入境旅游政策进一步优化,有利于体育旅游发展。
从匹克球产业发展角度来说,一方面,匹克球强度低、易上手,是非常适合全年龄段的一项运动;另一方面,可以抓住文体旅产业升级机遇,将老旧球场或使用率较低的场地改造利用为匹克球运动场地。可以预见,匹克球将在海南形成庞大的产业化规模和强大的市场,并推动全民健身向高质量发展。
王健生:当下,海南应如何宣传匹克球运动,打响匹克球品牌?
杨春虹:一方面,海南在旅游和体育结合方面具有资源优势,不仅有着全季节、全天候、多地区举办等特点,还有丰富的自然及人文资源。另一方面,匹克球相较冲浪、自行车等运动,适应年龄更广泛,参与门槛更低,未来在海南一定可以成为继冲浪、骑行之后的又一时尚运动。
王健生:海南发展体育旅游有哪些瓶颈?请谈谈观点和建议。
谢祥项:一方面,体旅融合过程中会出现人才瓶颈。对高校及业界来讲,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获取并较好地利用体旅融合人才,包括专业运动员、康复、裁判、组织策划等各方面人才。
另一方面是体育旅游产品的问题。如何优化赛事旅游的产品体验,参赛、观赛如何与体育产品融合是目前的难点。具体到匹克球运动,可以参考海南东坡文化的挖掘利用,解决好匹克球运动的空间、时间、产品、人才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