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022—2023年度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公布,黑龙江深化旅游服务综合改革、广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宁夏盐池县构建全民共促长城综合保护工作格局等案例入选二十佳案例。开展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创新典型案例遴选工作,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决策部署,总结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为发挥入选案例的示范标杆作用,本报开设“2022—2023年度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创新典型案例”专版,展示入选案例的相关经验做法,敬请关注。
山西武乡:红色热土上的好光景
行走武乡,耳畔萦绕着嘹亮的红歌,红色景区游人如织……在太行精神的赓续接力中,山西省武乡县聚焦提升县域旅游服务功能,加快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有效推动了老区振兴发展。
作为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和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武乡县仅红色革命纪念地就有950处,是“一座没有围墙的抗战历史博物馆”,是太行精神重要孕育地。如何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综合承载能力,让红色旅游“出圈”更出彩?武乡的答案是:立足资源禀赋、抢抓政策机遇,坚持项目引领、夯实基础支撑,让红色旅游吸引人、红色精神感染人、融合产业留住人。近年来,武乡统筹整合文化和旅游、文物保护等部门职能和资源,形成了一班人、一盘棋、一台戏的创建工作格局。
为进一步推动老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武乡县着力实施王家峪“1+4”、砖壁“1+9”革命文物连片保护和整体展示项目,统筹做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深化红色文化研究,开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太行精神等系列专题研究,挖掘提炼太行精神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夯实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理论支撑;以革命史实为基础,丰富红色文化新载体;建成投用红色教育云平台,实现红色教育的常态化。
针对县城旅游服务功能不完善的问题,武乡大力实施路网畅通、设施完善、品质提升等“四大行动”;针对旅游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积极构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多元化投资机制,整合乡村振兴、交通、水利等各类资金,先后投入3.7亿元,重点支持65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项目;针对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组建武乡县全域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汇昌源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等5个平台公司,负责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等领域重点项目建设对口融资,目前已争取各类社会投资和扶持资金5.87亿元,主要用于太行红色产学研基地、太行全民国防教育基地等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有效打破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的瓶颈。
以打造“太行红色会客厅”和红色旅游专业功能县城为目标,武乡大力推进路网畅通工程,新建和改造10条市政道路;完成县城4条主干街衢临街建筑外立面集中整治和8个景观绿化改造工程,点亮“红色记忆”城市灯光夜景,城市品质全面提升;新建武乡宾馆、万达心栖湖居等7个旅游配套酒店,实施乡村民宿改造奖补,新增1000张民宿床位,全面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全县开通10条旅游专线,58条城乡公交线路全免费通行,实现城景通、景景通,极大地便利了游客出行。
武乡积极实施重点景区规划、设施、服务、品牌“四个提升”工程,大力实施太行溶洞国家4A级旅游景区品质提升工程,加快下北漳前方鲁艺学校旧址、板山风景区等国家3A级旅游景区创建,在县城新区实施文化和旅游康养小镇建设项目。建设景区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项目,全面提升景区服务水平和综合承载能力。
同时,武乡找准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就业增收之间结合发展的契合点,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启动宝塔街、马牧河两岸商业步行街区等旅游夜间消费模式,吸引人气、聚集商气,旅游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不仅优化了当地的产业经济结构,更让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许多村集体和农民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开办农家乐、民宿,许多大学生返乡投身旅游产业,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城乡居民就业增收的新渠道。截至目前,文旅一线从业人员1200多人,带动商超、农贸、餐饮、住宿、演艺等行业就业1万余人。仅今年前9个月,全县主要红色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33.89万人次,旅游景区总收入2420.53万元。其中,乡村旅游点接待占比34%左右,农特产品销售额近200万元。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武乡犹如一张拉满弦的弓,为谱写乡村振兴更加绚丽的新篇章蓄满了力量。
江苏以“数智蝶变”助推文旅治理水平再提升
文化和旅游数字化治理环境持续优化、数字化项目产品不断涌现、数字化服务路径不断拓宽……近年来,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聚焦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目标任务,建立厅数字化工作领导小组常态化推进机制,以“数智蝶变”全面提升文旅领域数字化治理水平,推动文化和旅游各方面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发展以智能交互、沉浸体验等为特征的新型业态,提升旅游产品的体验性、舒适性和便捷性。
以数智应用提升文化和旅游服务水平。按照“一朵云”“一张网”“一部门一系统”要求,江苏严格执行数字政务统建统管,推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系统上云”“数据共享”“公共数据开放”率达到100%,实现文化和旅游政务数字化水平全面提升。同时,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优化“江苏公共文化云”“江苏图书馆云平台”等数字文化矩阵,持续丰富数字阅读、智慧导览、网络直播、沉浸式互动体验,实现公共服务数字化城乡全覆盖,让更多人共享优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产品。同时,以实施社保卡文旅“一卡通”工程为抓手,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普惠,完成339家市级以上文博场馆、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闸机和票务系统改造升级或新建开发, 2024年将实现全省国有A级旅游景区、县级以上文化场馆“一卡通”全覆盖。
以智慧转型提升文化和旅游发展能级。江苏强化政策标准引领,深入推进“文旅+标准化”,坚持把智慧文旅融入“智慧江苏”建设,构建基础通用标准、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标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标准、旅游业业态标准、文化和旅游信息技术标准、文化和旅游保护与行业管理标准六大板块“江苏省文化和旅游业标准体系结构图”,以文化和旅游业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推动事业和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探索“云旅游、云运营”新模式,培育打造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引导企业在线服务、游客在线消费,提高旅游服务精准度和便捷度,推动更多文旅经营主体“踏云而上”。同时,深入推进“文旅+科技”,加强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文化和旅游装备技术研发中心等孵化器建设。
以数字科技提升文化和旅游监管能力。文化和旅游领域涉及经营主体多、公共服务单位多、场馆阵地多、各类活动多,具有人员密集、价值密集等特点。如何运用“上云用数赋智”推动安全监管精准化、智能化,成为摆在文化和旅游工作者面前必须答好的一道“必答题”。在此背景下,江苏不断强化数字科技赋能,坚持把加强数字化建设作为加快文化和旅游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以需求为导向,创新打造集智慧服务、智慧监管、智慧分析三大功能于一体的江苏智慧文旅平台,让人机交互更智慧、监管调度更智慧、数据分析更智慧,逐步实现了江苏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智慧化”、文旅资源“数字化”、公共服务“一键通”、行业监管“全覆盖”。与此同时,江苏还创新优化预警机制,与气象、水利和应急部门打通数据通道,推动文化和旅游业安全监管从“被动监管”走向“主动防控”、从“人海战术”走向“智慧监管”、从“两头监管”走向“闭环管控”。
“全省文旅公共服务数字化质效不断提升,游客服务线上总入口‘苏心游’集成33项公共服务、1500多个产品;便民服务社保卡文旅‘一卡通’在全省278家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和市级以上文化场馆实现‘卡码融合一卡通行’;惠民服务‘水韵江苏’数字旅游卡已覆盖13个设区市200多家重点景区,累计发行21.49万张、拉动文化和旅游消费约2.42亿元,获评智慧江苏标志性工程。”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聚焦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探索文旅融合、科技赋能有效机制,推出更多新业态、新场景、新体验,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巩固增强文化和旅游市场回升向好态势。推出更多“人工智能+”“数据要素×”新型文化业态,不断丰富“文化+创意+科技”新体验。
陕西人艺擦亮“陕派话剧”品牌
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开启一场短暂的旅行,纵享视听盛宴、游览异地风光,成为当前不少年轻人的放松方式。对于国有文艺院团来说,如何紧跟时代步伐,以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艺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尤为重要。
在陕西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沃土上,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西人艺”)从艺术管理、人才建设、市场化运作入手,切实激发内生改革和发展动力。在改革伊始,陕西人艺就确立了“包袱再重也要培育市场,底子再薄也要创新运作,打开院门广纳人才”的剧院发展思路。
坚持以演出为中心环节,建立长效艺术管理机制。为激发员工的创作热情,有效刺激市场活力,近年来,陕西人艺深耕艺术创作,不断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不仅通过小剧场话剧打开突破口,创作、编排40余部小话剧,形成了小剧场“周周有话剧,月月有新戏”全年演出不断档的良性循环。同时,建立制作人中心制,由制作人对盈亏负责,以项目制轻装高效运营每部剧目的创作演出。在“艺术没有标准,但艺术管理可以标准化”的理念下,陕西人艺持续探索艺术管理标准化,成立了由本院高职称人才和外聘专家组成的“艺委会”,负责对每一个拟立项的项目进行艺术评判与选题把关。此外,陕西人艺在巡演过程中还结合实际首创了《演出日志》,制定标准化管理规范,内容涉及演出前、中、后3个阶段共23个部分,确保艺术质量和演出可复盘分析,并始终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长效机制,以优异的管理机制为优秀剧目的常演常青“保驾护航”。
持续创新经营管理体制,打造活力涌流的人才队伍。为进一步提高艺术生产力,最大化发挥人才的力量,陕西人艺从内部改革着手,通过优化机构设置、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公开竞聘上岗、践行职业经理人制等举措,全面改革用人机制。具体来说,不仅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的绩效动态激励工资体系,同时大胆起用优秀青年骨干,为剧院的人才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还按照“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实行职业经理人改制,在完善院团治理、健全市场化运行机制、快速提高企业竞争力和陕西省文艺院团改革示范方面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
打开院门市场化运作,增强国有文艺院团综合竞争力。近年来,陕西人艺持续推进演艺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跨界创新演艺形式和内容,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多业态拓宽艺术边界,多维度演绎戏剧魅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经过市场摸索和调研论证,陕西人艺策划了多个文化产业项目,充分发挥了戏剧艺术在相关衍生产业中的内容创作优势。话剧《主角》在多家平台联合展演,累计吸引观众495.77万人次。话剧《平凡的世界》在国家艺术基金官方平台播出,累计130万人次观看。在丰富旅游演艺业态、满足多样文化需求方面,陕西人艺率先成立了混合所有制文化和旅游艺术团,演出文化和旅游演艺歌舞剧《天下雄关》。该剧在河西走廊旅游线路上演后获得好评,实现了以较小投入迈入文化和旅游领域的目标。
从艺术创新到人才培养再到市场化运作,陕西人艺在改革的浪潮中破浪前行,持续擦亮“陕派话剧”品牌。2015年至今,陕西人艺参加省级以上高端平台展演活动147次,累计获得“五个一工程”“文华大奖”等各类奖项119次。
如今,陕西人艺改革成果逐渐显现,并基于自身艺术资源优势,在影视、音频、文旅等相关产业不断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陕西人艺将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艺术形式和内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将进一步加强经营管理,构建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的管理模式,为院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致力于“陕派话剧”的繁荣发展。
福州:全链条保障为文旅经济添新活力
国潮生活季大放异彩、“三条簪”体验火爆出圈、《最忆船政》等沉浸式演艺备受喜爱……今年10月以来,福州各景区游客络绎不绝,一幅幅情怀交织、人文交融的图景,折射出福州文化和旅游市场的新趋势。
近年来,福州以“有福之州”为形象定位,加强文化和旅游产业链全链条保障,通过强链补链延链的方式,提质量、扩增量、抓流量,把流量变“留量”,让网红成“长红”,通过一系列旅游服务综合改革举措,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叫响唱响“有福之州”品牌,做大做强做优福州文化和旅游经济。
加强项目引领,为文化和旅游产业强链。重大项目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压舱石”,在增强文化和旅游产业链的质量和韧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福州市以文化和旅游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为主要招商方向,坚持“招大商、大招商”,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推动文化和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和主抓手,创新推动项目工作机制,推动广东方所采峰艺文空间、北京开心麻花(金山)剧场、“首钻欢乐世界”游轮商旅综合体项目落地。与北京产权交易所合作,搭建“福州市文旅项目创新管理平台”,拓宽文化和旅游企业融资渠道,盘活存量。“十四五”以来,全市旅游项目累计投资超350亿元,助推重大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
夯实发展基础,为文化和旅游产业补链。福州市积极填补文化和旅游产业链的短板和缺失环节,创新实施“文创+旅游”产业链行动方案,做深做实“链长制”,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每季度、分管领导每月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协调解决文化和旅游产业链工作中的困难。加强文化和旅游经济信贷支持,推动在榕银行机构创新业务产品,推出基于景区经营权质押的信贷产品,或为符合条件的文化和旅游企业提供定制化金融解决方案,发放信用保证类经营性贷款等,为当地文化和旅游企业排忧解难。加强智慧旅游建设,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打造福州智慧文旅平台,鼓励引导旅游景区、星级酒店等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并普及电子地图、线路推荐、语音导览等智慧化服务,让各方游客从看景到“入景”。
丰富旅游业态,为文化和旅游产业延链。为延伸文化和旅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链的覆盖范围和深度,近年来,福州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福州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持续深化拓展“+文旅”“文旅+”,推动文旅业态创新升级,涌现了一批新产品新业态,包括《寻梦·千年闽越》《寻梦闽都》《天畲奇源》《雀起无声》等一批文化内涵丰富、适应市场需求的本土旅游精品演艺项目,以及“八一七中轴线”旅游连片发展,打造东街口、东二环泰禾、M17文化广场等一批文商旅融合发展示范商圈;全力整合山区与沿海、自然与人文、城市与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推动古厝游、温泉游、内河游、乡村游、红色游等新业态“多点开花”,为游客提供新去处、新玩法、新体验,激发更多消费潜力,吸引了一批国内外游客“来了还想再来”。
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福州文化和旅游经济发展成效显著,船政文化城、烟台山等一批“闽都韵、国际范”的文化和旅游地标,成为时下热门的网红“打卡地”。数据显示,福州旅游接待总人数常年位居全省前列,2023年福州接待旅游总人数首次突破1亿人次。2024年上半年,福州接待游客人数5906.5万人次,游客旅游总花费536.5亿元。
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福州将聚焦打造海滨城市、山水城市,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理念,不断做大做强做优文化和旅游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景德镇:让“烟火气”“市井气”“文化气”有好景气
最是人间烟火色,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位于江西景德镇的陶溪川陶然集人潮拥挤,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手工艺人、游客汇聚在此,感受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进入陶源谷·三宝,玲珑星光峡谷、Iivehouse、脱口秀……游客们沉浸其中,体验好玩好看好听的夜生活。
近年来,景德镇市出台《关于推进“夜珠山”高品质发展的意见》,以“千年景德镇、人文夜珠山”作为发展主题,推动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市、区两级把“夜珠山”作为贸易兴市工作重点之一来抓,推动“文化交流”转变为“经贸往来”,用好用足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政策,建立和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形成“全域、全时、全龄”夜间消费生态体系,探索出“夜珠山”特色发展路径,推动夜间经济成为促进消费复苏、提升城市活力的新引擎。
在系统集成上下功夫,积极推动文化和旅游全域发展。在多板块联动的思路下,“夜珠山”集聚效应显著,由初评时期珠山区辖区内3平方公里4个点位,向全市范围推广,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逐渐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创新构建“一核两轴、一圈两区”全域融合发展战略布局,着力构建“双圈双十”“夜珠山”发展格局。通过软硬件兼顾的方式,持续提升城市品质。完善配套公共设施、优化交通出行,打造舒心放心的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环境。创作并引进高品质文化演艺品牌,打造引流强、标杆范、常态化的夜间文化演艺项目。通过拓展业态、活动引流等多种方式,撬动消费,实现线上线下年收入110亿元,“夜珠山”消费带收入约占全市文化和旅游消费收入的30%,带动2万余人就业,成为景德镇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达到城区夜晚“亮”起来、商圈人气“聚”起来、夜间消费“火”起来、市民朋友“乐”起来的良好效果。
在内容创新上做文章,深度挖掘消费场景内涵。通过举办消费活动、持续发放消费券,投入财政补贴消费等方式,盘活夜游、夜演、夜宴、夜购、夜展、夜宿、夜淘、夜娱、夜研、夜读文化和旅游消费业态,提升夜间消费品质,丰富夜间消费内涵,塑造“夜珠山”业态新貌;通过充分挖掘本地陶瓷特色文化,开发礼盒、茶具等近10种“夜珠山”文创礼物,打造“夜珠山·城市文化会客厅”“夜珠山·码头夜市”等项目,将夜读、夜游、夜宴等业态引向深入,延伸文化和旅游消费链条,扩大“夜珠山”消费带品牌知名度;深度融合“活动+旅游”业态,围绕“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的目标,举办节事活动700余场,形成活动常态化、大众化格局。
在优化机制上出实招,大力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为解决当前“夜经济”发展面临消费供给雷同、消费需求多元交织等问题,景德镇通过实施点位提升、交通优化、硬件提升、环境整治、招商引资、活动策划等“十大攻坚行动”,成立“夜珠山”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联盟等方式,加强制度保障,营造良好营商环境。通过自发集聚、重点培育、整体打造等多种模式,把“夜珠山”模式拓展覆盖到全市景区、园区、街区,覆盖到整个中心城市,凸显夜间文化和旅游集聚效益。“夜珠山”消费带覆盖商户从1346户增加到3299户,增幅达145%。开展文化和旅游活动广泛发动近千家文化和旅游企业、商家参与,发放各级文化和旅游消费惠民补贴700余万元,引导企业让利1.5亿元,有效激发夜间消费市场热度。
“夜经济”的发展壮大是多方合力的结果。节假日期间,“夜珠山”消费带内游客如织、人头攒动,景德镇城市夜生活的“烟火气”燃得更旺、“夜经济”的灯点得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