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文旅产业本质上是绿色产业,是国民经济各产业门类中关联度好、融合性强的产业。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人民群众对文旅消费的需求已经从传统的景点观光向休闲度假、深度体验转变,释放出对沉浸式文旅体验的巨大需求。这一转变不仅揭示了文旅场景在想象和创新方面的潜力,也为文旅从业者提供了利用这些场景驱动技术革新、模式创新及业态创新的机遇。
朱德故里景区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始终牢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立足资源特色,以数字化为引领,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景区高质量发展。
——数字赋能质量提升。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主要体现的新质生产力,为文旅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近年来,为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提升景区服务质量,朱德故里景区切实加强数字化建设。
在组织架构方面,朱德故居管理局专门增设信息科(仪陇旅游大数据中心),负责景区的数字化建设和运维,为游客提供全过程、一站式服务。
在基础设施方面,朱德故里景区网络基础设施和智能导览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实现景区各点网络信号和智能导览全覆盖,便利游客参观,优化游客体验。通过“热成像+烟雾识别”技术,建立森林防灭火预警监测系统,实现野外火源自动测温、自动预警、自动定位,为森林防灭火提供全天候监测、实时预警、智能决策。同时,建立环境质量、智能流量监测系统,为景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支持。
在数字平台方面,通过开设“朱德故里景区”官方网站,以及抖音号、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多个平台官方账号,为游客提供信息查询、景点介绍、语音讲解等全方位服务。随着服务质量提升和环境保护加强,景区品牌品质不断彰显,吸引力、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被评为四川省首批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入选2023年“四川省十佳旅游景区”,荣登“2023四川最受网民喜爱的网红打卡地TOP100”。2023年,朱德故里景区共计接待政务考察、主题教育、研学旅游等团队及游客30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05亿元。
——数字赋能文物保护。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文物管理和保护增添新途径。景区通过对文物数字化处理,提高文物管理效率和保护效果。朱德故里景区现有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可移动文物2401件,其中一级文物73件、二级文物71件、三级文物617件。
在文物管理方面,景区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完善藏品管理系统建设,文物建档、登记、入库及库房分类保存等流程做到清晰可查,实现文物管理数字化和高效性,夯实了文物保护和传承基础。
在文物保护方面,实施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工程,对现有馆藏文物全部进行二维高清图像采集,对63件珍贵文物进行三维模型采集,对朱德故居、朱德诞生地建筑进行三维全景采集,取得了文物保护利用新成效。2023年,朱德故里景区获评“四川省文物保护及活化利用记大功专项奖励集体”,四川省人民政府第4次常务会议议定推广“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规划布展经验”。
——数字赋能宣传教育。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廉政教育、国防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和研学实践教育的主阵地和重要场所,致力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制作完成“朱德的党证”“朱德的家书”“人民的光荣”等视频、“朱德会见萧华”全息投影及“丁氏生活录”幻影成像等,增强游客参与感和体验感;推进“互联网+革命文物”,建设完成朱德故里廉洁文化基地VR展厅,开设“四川省网上红色基地线上展览”等,更大限度突破地域、时间、空间、距离和成本限制,实现资源共享,为文化传承和发展注入新活力。
向“新”而行,朱德故里景区将不断深化科技创新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融入新科技,拓展新业态,打造新场景,以“新”引领潮流,以“智”塑造体验,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形成更大的竞争优势,持续助推朱德故里景区高质量发展。
(赵亮 朱德故居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