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6日
第01版:旅游报01版

强化系统保护 促进活态传承

——北京文化论坛部分与会专家学者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出谋划策

□ 本报记者 魏 彪

国家文化公园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不仅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载体,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近日,北京文化论坛“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与活态传承”平行论坛下设“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主题沙龙举办。沙龙邀请部分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博物馆建设、非遗的植入等角度,分享国家文化公园保护及建设的发展理念和实践经验。

针对如何将不同类别的非遗植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公共艺术研究所所长田林认为,应遵循本体安全性原则,确保大运河遗产安全。同时,要强调价值主导性原则,充分挖掘大运河遗产及相关遗产的文化价值,并以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为导向,探索价值解读与阐释的方法和途径。“有些非遗与其所处的文化空间关联密切,一旦脱离则属性不完整,因此,必须强调非遗与大运河文化的关联性。”

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筑工程系建筑历史和遗产保护教授高曼士探讨了缓冲区在世界遗产保护利用案例中的作用。他认为,设置缓冲区是遗产保护利用的一个重要内容,每个国家或地区在定义缓冲区及其边界时都有不同的方式。可以根据适应性策略,灵活控制和管理无法列入名录的广阔区域,设置缓冲区也是调和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有效方法。

复旦大学旅游学系教授张朝枝阐述了在以价值传播为核心的旅游利用与传承下,长城作为特殊的线性文化遗产,应整合其现有的点段局部旅游模式,有效向公众传达文化遗产的多层价值传播体系。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说,要在全方位展现大运河历史和文化的同时,打造高品质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示范场所。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建筑之一,博物馆建成开放以来已接待观众超过1000万人次。“我们是建在国家文化公园内的博物馆,是文旅融合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旅游目的地,这三重属性决定了博物馆在国家文化公园中的定位。”

“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需要新理论、新模式、新方法。”北京市政协教卫体和文化文史委员会副主任舒小峰认为,国家文化公园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象征,不仅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载体,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通过保护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有助于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引领。

2024-09-26 魏彪 ——北京文化论坛部分与会专家学者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出谋划策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97807.html 1 强化系统保护 促进活态传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