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江苏文旅资源特色优势,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全省旅游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旅游产品供给更加多元、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并带动了诸多行业的发展,全省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2024年上半年,江苏共接待境内外游客5.28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388.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7%和14.1%。
守正创新 拓展发展空间
江苏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江河湖海造就了类型齐全、“水韵”突出、遗存丰富、文脉绵长的江苏文旅资源。近年来,江苏坚持守正创新,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传统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全面升级。
南京幕燕滨江、长江传奇游轮、镇江扬州“京口瓜洲一水间”等滨江文旅新地标唱响新时代的“长江之歌”;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淮安清江浦景区等“运河百景”让千年运河文化“流动”起来;无锡太湖旅游度假区、常州太湖湾旅游度假区、苏州东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等展开太湖美丽画卷;南通圆陀角、连云港连岛等景区展现山海相拥、江风海韵的特色风貌。
“十四五”以来,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相继出台了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和滨海生态旅游廊道、扬子江城市休闲和陆桥东部丝路旅游带、沿太湖和洪泽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6个实施方案,有力有序推进“两廊两带两区”建设。
连续举办六届的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不仅是展现大运河江苏段魅力的窗口,更是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运河城市相互交流的平台。博览会以“融合·创新·共享”为主题,累计吸引72.6万人次游客走进现场,线上受众超17.2亿人次,成为传播运河文化、展示运河带来美好生活的品牌载体。
从展会走向景区景点、文博场馆,大运河文化依旧熠熠生辉。自2021年6月开馆以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已接待观众超千万人次。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介绍,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之所以广受青睐,不仅因为它是一座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示大运河历史文化的专题博物馆,更因为它是一座以旅游目的地为导向的博物馆。博物馆巨大的流量,为大运河文化带来了更广泛的传播。
沿着大运河从扬州行至镇江,长江与大运河在此交汇,西津渡临江而立,成为研究长江和大运河交通史的重要文物佐证。同时,这里也是首批江苏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之一。2021年以来,江苏积极开展“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工作,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在景区内的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植入形式多样的非遗元素,让游客感受非遗活态魅力。
安徽游客冯霞是古建爱好者,她认为,西津渡的每一处建筑似乎都藏着一段历史,镇江锅盖面、太平泥叫叫等各类非遗让她从吃到玩,全面感受了千百年前这里作为长江渡口的繁华。
万里长江,终归大海。夏季正是滨海旅游旺季,连云港连岛景区在今年年初创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其赶海、玩沙、度假项目成为游客体验江苏海洋文化的热门选择。连岛景区旅游开发公司总经理王建刚介绍,近年来,景区举办了各类赛事和特色活动,推动海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景区还开通了与西连岛的公交专线,让游客到渔村吃海鲜、体验民俗文化,促进景村融合发展。
苏州吴江东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在今年6月被确定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夏日傍晚,游人沿着太湖岸线漫步、骑行,一幅动静相宜的画面徐徐铺展。2008年以来,拥有60平方公里太湖水域、24.4公里太湖岸线的东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实施了退渔还湖、退垦还湖、堤岸修复等举措,还建成了东太湖生态园、苏州湾广场公园、苏州湾体育公园等业态,成为主客共享的度假胜地。“每次到东太湖边都有一种新鲜感。”苏州市民陆女士说,这几年,她眼见着东太湖变美变绿、变得更宜居宜游。
提质增效 激活文旅消费
银联商务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江苏异地文旅消费4202.39亿元,同比增长21.68%;占全行业异地消费25.82%,同比提高6.33个百分点;占全国文旅消费总额的10.11%。经江苏省统计局核算,按不变价格,今年上半年全省旅游业增加值对GDP贡献率达9.6%。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多措并举推动文旅消费提质扩容的“江苏实践”。江苏充分发挥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在优化旅游规划布局、公共服务、营商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做强做优做大国内和国际旅游市场。
连续四年举办的“水韵江苏·有你会更美”文旅消费推广季,获评全国国内旅游宣传推广十佳案例。今年推广季期间,在一系列文旅活动、精准推介及优惠措施的加持下,上半年,江苏接待省外游客量同比增长47.5%,占总接待量的34.6%,占比提高3.75个百分点。
随着“city不city”话题爆红网络,入境旅游持续升温,机遇之下,江苏线上线下持续做好入境旅游推广工作,并于今年4月发布《江苏省促进入境旅游恢复发展若干措施》,聚焦境外游客关切问题,推进设施便利化。截至目前,江苏已布设重点文旅场所3762台外卡POS机、173处外币兑换点和ATM机。
选择语言、选择票种、扫码支付……近日,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售票处,德国游客卢卡斯通过便利化票机完成了购票,他说:“在南京的旅游体验总体很好,只是偶尔会在语言、购票等方面遇到一些小问题,这个机器帮我解决了购票上的困难。”
入境游便利化票机由携程集团在江苏各地文旅主管部门支持下布设,目前已在南京4家景区布设并将在不久后进入苏州等城市。携程集团政府合作部江苏区总经理范圣菊介绍,除了便利化票机,携程还将开发更多有针对性的线路产品并进行宣发,吸引更多海外游客来到江苏。
眼下,培育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动把发展智慧旅游作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抢占未来制高点的先手棋,为建设旅游强省、打造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提供有力支撑。
江苏智慧文旅平台集智慧服务、智慧监管、智慧分析三大功能于一体,形成3.12亿条数据资产,对全省文旅行业6088家监管主体单位实现实时监测全覆盖,并入选全国“数据要素×”文旅领域典型案例;以第三代社保卡为载体发行的“水韵江苏”数字旅游卡,截至今年7月底售出36.73万张、拉动文旅消费约4.3亿元,并获评智慧江苏标志性工程;常州中华恐龙园旅游度假区、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获评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无锡拈花湾等3个项目入选全国首批“5G+智慧旅游”应用试点,扬州瘦西湖“二分明月忆扬州”等5个项目入选首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全省认定省级智慧旅游景区32个……从监管服务到消费体验,“江苏智慧”随处可见。
华灯初上,一场穿越500年的时空邀约从苏州拙政园发出。游客通过“拙政问雅”全新夜游项目,从拙政园“李宅八景”开始,一步一景,迈入现代科技还原下16世纪的姑苏古城。数字技术正让古典园林突破时空局限,让短暂的游览浓缩四季景观。
同样在夜晚,科技感十足的夜间演艺都会在无锡拈花湾景区如约而至。动态雕塑、无人机、AR等科技手段将难以捕捉的禅意文化具象表达。无锡拈花湾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平介绍,拈花湾持续探索“文旅+科技”的融合,用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加速文旅产品迭代升级。“我们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开发业务、运营业务、科技业务三驾马车齐头并进,以实际行动为建设旅游强省作出贡献。”
文旅消费提质扩容,离不开日益壮大的旅游市场主体。根据文化和旅游市场行政审批数据,江苏全省文化和旅游市场已有经营主体33321家,比2023年年底新增582家。为服务好市场主体,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在省级机关中率先建成政务服务“旗舰店”,深化行政审批“一网通办”“掌上办、指尖办”“一件事一次办”,并有3个项目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政务服务“好差评”优秀典型案例。
融合发展 塑造幸福产业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江苏坚持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让旅游更有“诗意”;用旅游的载体传播文化,让文化走向“远方”,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推进文旅融合。
比如,在全国出台首个《关于推进小剧场建设的指导意见》,把全省范围内的1156座各美其美的小剧场,打造成为文旅融合的大舞台;创新举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让游客得以“看百戏 游江苏”,入选2021年度文旅领域改革创新十佳案例;推出“博物知旅”活动并入选2022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全省博物馆2023年全年接待观众超1.12亿人次。
在文旅消费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当下,江苏的小剧场吸引了观众的目光。传统戏曲、先锋话剧、即兴喜剧……在第三批江苏省示范小剧场——盐城1956星剧场,挟生活气息的演出引得台下观众啧啧称道。“我就住在附近,儿子知道我喜欢看戏,每次这里有戏曲都会让我来看。”盐城市民周世根说。
自2022年8月“开台”以来,1956星剧场已引入60余台剧目、演出100多场、吸引近5万人次观众。剧场还兼顾展览空间、人文书店、咖啡茶饮等功能,由单一的演出场所转变为城市生活空间。
文旅融合不止于文旅。创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60家,宿迁市洋河酒厂文化旅游区等6个项目获评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南京市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等3个项目入选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常州溧阳“1号公路”获评全国交旅融合发展十佳案例……在江苏,乡村、工业、体育、交通等更多领域与旅游相加相融,催生了一批新业态,也延伸了产业链、创造了新价值,推动旅游业进一步成为服务美好生活的幸福产业。
江苏工业遗产丰富,高质量先进制造企业众多。近年来,江苏还积极探索工业旅游转型升级新路,以“工旅融合、标准引领、创新示范”为理念,初步构建层次完备、风格多元、体验感强、科技含量高的工业旅游产品体系,钢铁、酿酒、制醋、纺织、家化等一批主题鲜明的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脱颖而出,用“硬核工业”解锁“诗和远方”。
在“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等蔚然成风的当下,无数年轻人在音乐之旅、体育之旅、影视之旅中发现美好生活。今年上半年,江苏全省售票演出共1.7万场、观演人次187.9万人次,其中,省外观演人次占总量的46.57%,拉动文旅消费14.66亿元。
嬉戏族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雷介绍,太湖湾音乐节2019年落地嬉戏谷,在此之前,园区原有的年度庆典活动渐渐过时,他们开始打造年轻人爱看的音乐节。而后的结果让他们直呼效果出奇的好——第八届太湖湾音乐节吸引了13.2万名观众现场观演,其间,太湖湾旅游度假区接待游客22万人次,实现营收超过2亿元。
作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淮安市淮安区是江苏推进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建设的重要成果。近年来,淮安区发挥周恩来故里旅游景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强化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初步形成“红色旅游吸引人,红色精神感染人,融合产业留住人”的集聚效应。同时,当地还坚持“+旅游”理念,在农村产业发展等工作中,注重发掘和利用红色旅游资源,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南通海门颐生村近年来通过做强做优景区和特色田园等文旅综合体,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态。颐生村党总支书记顾蓓蕾说,颐生村重点打造了100亩的乡村振兴样板区,村内文旅综合体直接吸纳就业近200人。截至8月底,今年已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800万元。
兴化垛田拥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两张世界级名片,这不仅激励了当地保护和传承垛田的积极性,更迅速转化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近年来,兴化积极挖掘垛田“深内涵”、扮靓垛田“好风光”、共享垛田“四时景”,取得积极成效。2023年,兴化接待游客622.4万人次,其中乡村旅游整体占比73.6%。
近年来,江苏通过出台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旅游民宿高质量发展等指导意见,打造希望田野上的“诗和远方”。苏州市吴江区谢家路村、苏州市吴中区旺山村、南通市海门区颐生村、南京市江宁区黄龙岘茶文化村、苏州市吴中区林渡暖村等5地经验做法相继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南通市海门区“打响‘张謇故里·诗画海门’品牌 绘就江海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新画卷”、兴化市“放大兴化垛田‘双遗产’效应 以文化传承助力乡村振兴”分别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乡村旅游已成为江苏乡村振兴新引擎。
未来,江苏文化和旅游系统将深刻把握新时代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和目标任务,贯彻落实全国旅游发展大会部署要求,对标对表“走在前、做示范”重大要求和“探索新经验”重大任务,始终把牢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实践导向,进一步拓展旅游发展新空间、深化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进旅游品牌化建设、提升旅游供给水平和服务质量、推动旅游安全有序健康发展,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推动建设旅游强省,在加快建设人民满意、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强大国际竞争能力的旅游强国中展现江苏担当,助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