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江南”宁夏历经千年,在无数次的文化碰撞中形成了包容开放的地域特质,积淀了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这些也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坚持以文为魂、以旅为体,以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深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内涵。
通过深入挖掘中华文化内涵,用好用活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输送鲜活的精神给养。无论是西夏陵景区所展示的民族风情和文化融合之美,还是宁夏博物馆所释放的润物无声的文化力量;无论是宁夏移民博物馆唱响的时代赞歌,还是大武口工业摇篮里盛开的民族交融之花,每一个文明地标都散发着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和民族向心力,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西夏陵景区
挖掘文化遗产内涵,讲活中华民族交融历史
西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夏陵景区致力于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用文物讲述历史故事,让广大游客感受中华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在有形有感有效中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挖掘文化遗产内涵,讲好各民族“三交”故事
景区赋予文物古籍、遗址遗迹、活态遗产等全新的生命力,通过优化展陈方式与空间布局、展览内容与互动体验,让“三交”展陈藏品“活”起来、“动”起来、“潮”起来。出土的西夏文残碑、瓷器等文物,真实反映了当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轨迹。
打造高质量的讲解员队伍,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丰富历史文化知识储备等方面开展多轮次系列培训,让各年龄段游客在有趣的讲解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时代脉动。先后与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联合主办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和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论坛,挖掘阐释西夏陵及文物资源背后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元素,让游客从西夏陵丰富的文化遗产中感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的历史史实。
创新文旅融合业态,推动旅游促“三交”走深走实
深入挖掘西夏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底蕴,与宁夏大学、敦煌研究院等开展合作,不断丰富业态,生动传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坚持以活动带流量,常态化开展民俗展演、抖音变装秀视频PK赛等活动,引进《舞画西夏》等沉浸式演艺节目,打造“博物馆里过大年”“午夜守护国宝计划”等活动品牌,使游客在游玩休闲中促进交流。
打造“西夏历史文化研学体验中心”、创新研发“我在西夏博物馆修文物”“贺兰石雕刻”等30余个主题研学课程,通过对接学校、研学机构、走进校园3种方式进行研学市场的开发,建立了比较全面的研学渠道、完善了研学课程体系,让学生们在动手玩乐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打造文创产品品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民族现代生活
景区联合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产学研融合实践基地,挖掘西夏陵文化遗产中各民族共创共传共享中华文化符号,持续加大文化创意产业设计研发力度,做好丝路西夏文创品牌建设,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景区先后设计研发出470多款文创产品,累计销售额超600万元。
一件件精美的文创产品,化身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者,激活了西夏文物资源的当代“密码”,让古老的西夏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讲好宁夏故事,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增强“五个认同”,夯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基础,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让文物发声,让历史讲话。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旅游作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引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文化和旅游产业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持续挖掘文物背后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丰富内涵,助力自治区加快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
宁夏移民博物馆
唱响民族交融的时代赞歌
宁夏移民博物馆,记录了千百年来历代移民在宁夏这片热土上同劳作同生活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程,展示了几十年来宁夏百万移民群众在戈壁滩上开辟新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壮举。博物馆通过创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打造师生社会实践与探究实验基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唱响“共产党好,黄河水甜”的时代赞歌,让广大游客充分认识到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讲好中华民族“三交”故事,激扬团结奋进精神力量
宁夏是古丝绸之路上的要冲,自古以来就是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舞台。几千年来,各民族移民共同开发建设,形成了如今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良好局面。
宁夏移民博物馆以时间为线索,用8个单元向游客介绍了秦汉时期的军事移民、唐宋时期党项民族的两次内迁、元代的大规模政策性移民、明清两代移民开发的中华民族千年移民史,阐述了各民族在红寺堡区这块土地上深度交往交流交融、促进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在这片热土上留下的明长城、烽燧墩台等历史遗迹,流传着的弘化公主、庆王朱栴等历史人物的故事,是红寺堡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各地游客在丰富的游览体验中汲取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
讲好移民搬迁故事,推动各族群众互嵌融居
从30多年前“一卷破铺盖一口锅”的家当,到如今收入翻了几十倍的红火日子。从山梁褶皱、沟沟坎坎的焦渴村落,到瓜果飘香、产业兴旺的美丽家园。宁夏易地移民群众,用勤劳和智慧实现了西海固从中国“贫困样本”到中国特色“脱贫样板”的跃迁。红寺堡入选首批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2020年年底,宁夏80.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撕去“苦瘠甲天下”标签。
“一部宁夏史,半篇书移民”。宁夏移民博物馆内的宁夏新时期移民展厅,用一张张图片、一份份录音、一幕幕场景,展现了移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奔向脱贫致富路的精神力量。各地游客徜徉在博物馆,感动百万移民发出的“共产党好,黄河水甜”的感恩心声,感悟各民族携手奋斗的精神力量。成为宁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第二课堂”。
弘扬移民文化精神,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根基
宁夏的移民开发不仅促进了宁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形成了底蕴深厚的移民文化,成为社会各界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首选地。
宁夏移民博物馆建立红色专题讲解小分队,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推动馆校合作,打造师生社会实践与探究实验基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先后挂牌成为宁夏大学、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银川能源学院“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积极与周边高校、中小学联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进课堂,引导广大师生自觉传承弘扬移民文化精神,凝聚奋进力量。
宁夏移民博物馆不仅是红色教育基地,还是全国红色旅游线路、宁夏“黄河金岸”旅游带、东部环线边塞文化旅游板块节点上独特的新景观,每年各地游客慕名来此,从这段顽强与不屈的历史中,汲取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
宁夏博物馆
让文物“说话”,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故事
宁夏博物馆是宁夏的文化地标,是中国故事宁夏篇的重要承载地,是宁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地之一。博物馆立足区情特点,通过展览展示、文化活动、教育推广等多种形式,生动讲述宁夏自古以来各民族共居塞上、共建宁夏的生动故事,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探索传承历史文脉,培植深厚文化自信
宁夏处于我国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过渡地带,自古以来是各民族密切交往的地区。考古发现的各类遗迹、遗物作为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见证,揭示了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同。
当前,宁夏博物馆馆藏文物总数51557件(套),其中包括一级文物157件(套)。宁夏博物馆作为展现宁夏乃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窗口,注重加大文物藏品的研究和阐释力度。启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宁夏卷》等编纂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文化大数据服务及应用体系,将收藏的红色文物送上电视机大屏和移动终端小屏,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联合中国文物报社,在《文物天地》创设“宁夏博物馆专刊”,刊发文物研究文章,努力让文物“说话”;联合银川日报,推出《文物探奇》专栏,向社会大众普及文物历史知识,培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丰富展陈展示形式,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持续提升陈列展示水平,推出《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民俗陈列》等展示宁夏文化内涵的特色展览,让人民群众在触摸历史文化遗产魅力的过程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基础。
面向社会大众推出“寻根中华文明系列”“在历史文献中寻找中华民族共同体”等讲座,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打造经典红色社教舞台剧,助力红色基因代代传承。打造《水洞沟漫游记》主题社教课程,以馆校共建的方式,每月开展两次主题社教课程进校园活动。带着“流动博物馆”走进大中小院校、军营、社区等,有针对性地开展社教活动,通过数字化展览等多种形式将宁夏博物馆馆藏文物做了呈现,进一步增强社会各界人士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有形有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宁夏博物馆以宁夏地域特色文化为基础,创新举办博物馆奇妙夜活动,设计研发文创产品,将年轻时尚元素融入活动,注入文创产品。推出以馆藏文物迦陵频伽为元素的IP形象妙娃系列文创产品13款。以唐代石刻胡旋舞墓门、西夏琉璃鸱吻等文化遗产为元素,开发设计多款文创产品。
推动文创产品进驻银川阅彩城,“宁夏全域拼图金属冰箱贴”、“鸱吻”雪糕成为网红产品。2023年,共上市文创新品21件/套,获评“第二届全国文博百强文创产品单位”。
打造一系列质量高、创意新、群众喜爱的“博物馆+”产品,使文创销售“活”起来、博物馆人气“火”起来、文化传承“浓”起来,推动博物馆发展的触角伸向更宽广的领域,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更好地发挥博物馆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
石嘴山大武口工业遗址公园
从工业摇篮向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转变,民族交融之花悄然绽放
20世纪60年代,国家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启动三线建设。从工业的“黑色”厂区到旅游的“彩色”公园,从宁夏工业的摇篮到工业遗址旅游打卡地,大武口工业遗址公园通过可触可感的工业实体,记录着来自祖国大江南北建设者支援三线建设的“时代记忆”,讲述着民族交融的奋斗故事。游客通过了解石嘴山工业发展的光辉历程,感受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中华儿女在共同目标下,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
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时代见证
借力旅游业发展,大武口工业遗址被创意唤醒,以崭新面貌走进人民生活。大武口工业遗址公园前身是石嘴山市国营洗煤厂,2017年当地政府利用矿区基地老厂区、遗留的各种老物件,重新设计、重新布局,打造出独具工业文化特色的遗址公园,是目前宁夏唯一一个以工业留存遗产为基础,利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的独具特色的工业主题公园。
遗址公园里的宁夏工业博物馆搜集整理了大量珍贵照片和实物,重点记录了石嘴山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历程、民族交融、文化碰撞、建设成就,讴歌了几代建设者在这片土地上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宁夏工业遗址纪念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馆和遗址公园相得益彰,形成宁夏工业文明的地标名片,成为展示石嘴山工业发展历史和民族团结精神的窗口。
展示三线建设的“时光隧道”
20世纪60年代初,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大批建设者拖家带口,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到石嘴山大武口等地,为开发煤炭资源,支援国家建设而拼搏奉献。到了20世纪80年代前后,石嘴山又热情迎接了来自宁夏南部山区的移民。移民群众、各地建设者与当地人民群众深入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创造美好的新生活,使石嘴山形成了“五湖四海、自强不息”地方民风。
徜徉在遗址公园,仿佛穿行在时光隧道,独具匠心的设计赋予了这座废弃工厂新的生命。游客可以体验“石炭井号”绿皮小火车,感受半个世纪以来小火车满载各族开拓者梦想穿梭在城市和贺兰山深处的足迹。大武口工业遗址公园不仅成为民族团结的展示窗口,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让年轻人慕名而来的青春力量
近年来,宁夏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大武口工业遗址公园就是石嘴山迈出工业旅游的重要一步。连续4年在工业遗址公园举办的大武口区“工业之声”音乐节,是结合工业文化、资源禀赋等打造的综合性文旅活动,吸引各地年轻人来这里近距离感受不同流派的音乐,在活动互动中增进交流。公园内的“时光长廊”“矿工机器人”等互动场景,成为游客拍照打卡的首选之地。除音乐节外还设立了美食街、手工艺品市集等,让游客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享受到一系列多元化的文化体验,已逐步成为石嘴山乃至宁夏独树一帜的文旅品牌。大武口工业遗址公园还积极主动串联石炭井生态工业文旅小镇、绿皮小火车等景点,助力大武口区形成“两点一线三片区”的生态工业文化旅游发展框架,打造宁夏生态工业文化旅游增长极。